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基辛格:儒家學說

基辛格:儒家學說

幾乎所有帝國都是憑藉武力建立的,然而沒有一個能夠靠武力延續下去。若要長久統治世界,必須化武力為義務。否則統治者會為了維護統治耗盡精力,卻無力塑造未來,而塑造未來才是政治家追求的終極目標。壓迫若能讓位於共識,帝國即可得以延續。

中國就是一例。中國統一的方式以及周期性的分裂與統一有時極其殘酷,中國歷史上不乏血腥的叛亂和暴虐的皇帝。1000年來中國得以延續至今,主要靠的是中國平民百姓和士大夫信奉的一整套價值觀,而不是靠歷代皇帝的鎮壓。

中國文化的一大特點是,中國人的價值觀在本質上是世俗的。當強調禪定和內心平和的佛教開始出現在印度文化中時,猶太教先知,以及後來的基督教和伊斯蘭教先知則宣揚人死後還有來世的「一神教」。中國沒有產生過西方意義上的宗教,中國人的世界是自己創造的。雖然中國人稱自己的價值觀具有普世意義,但仍源於本國。

中國社會佔統治地位的價值觀源自一位古代哲學家的教誨,後人稱其為「孔夫子」或「孔子」。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年)是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末期人。當時政治動蕩,諸侯混戰,隨後進入了戰國時期(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統治中國的周朝日益衰微,無力管轄爭奪權力的各方諸侯,任憑貪婪和暴力肆虐。大一統的天下再度陷入混亂。

孔子和馬基雅維利一樣,在自己國家遊走四方,希冀能受到當時互相爭鬥的某個諸侯的重用。然而孔子又和馬基雅維利不同,他更注重社會和諧,而不是玩弄權術。孔子的核心思想是施仁政,重禮教,行孝悌。或許他未能向潛在的僱主提出一條稱強稱霸的捷徑,終其一生也沒有實現目標,未能找到一位諸侯以推行自己的主張。中國繼續一步步滑向政權的崩潰和戰亂。?

然而,由孔子弟子記載下的孔子教誨卻流傳於世。待到殺戮結束、中國再次統一的漢朝(公元前206~公元220年)時,儒家思想被奉為官方哲學,記載孔子言行的《論語》和其後的經史典籍構成了儒家經典,有點像是中國的《聖經》和《憲法》的混合體。熟諳儒家經典成了入朝做官——通過科舉選拔出士大夫官吏,他們肩負維護龐大帝國和諧之責——的首要條件。

身處亂世,孔子提出的對策是施行正義的和諧社會之「道」。孔子稱,遠古的黃金時代曾實現過這種正義與和諧。在信仰上,人類最重要的使命,就是挽救這一岌岌可危的合理秩序。信仰的目的不是啟示或解脫,而是耐心地恢復已被遺忘的克己美德。?在一個儒家學說主導的社會裡,好學是一個人顯達的關鍵。因此孔子教誨道:

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盪;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

孔子倡導一個等級制社會,認為一個人的首要義務是「恪守本分」。儒家秩序激勵人們走治國平天下的道路。孔子與一神論宗教的先知不同,他絕口不談人類如何獲得個人救贖。孔子主張通過個人修養獲得國家的救贖。孔子思想著眼於現世,肯定的是一種社會守則,而不是來世的救贖。

皇帝位於中國等級秩序之巔,在這一點上,西方社會沒有可比性。皇帝集社會秩序的宗教信條和世俗說教於一身,既是政治統治者,又代表了一種形而上的觀念。就其政治作用而言,皇帝被視為人類至高無上的君主,凌駕於世界政治層級之上。這反映了中國等級森嚴的儒家社會結構。中國的禮儀堅持以叩首的方式承認皇帝的主宰地位,即行三跪九叩大禮。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看書 的精彩文章:

所謂的拖延症,不過是恐懼失敗
周國平:天才的命運

TAG:看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