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明朝有十六位皇帝,為什麼陵墓卻叫「明十三陵」?

明朝有十六位皇帝,為什麼陵墓卻叫「明十三陵」?

明朝十三陵是今天北京市的重要景點,來北京不可不去十三陵,探究明朝歷史不可不到十三陵。但是,明朝有十六位皇帝啊,怎麼只有十三座帝陵?難道都被盜墓賊挖走了?整個陵墓都遷移了?

並非如此,明十三陵分別是,長陵安葬明成祖朱棣,獻陵安葬明仁宗,景陵安葬明宣宗,裕陵安葬明英宗,茂陵安葬明憲宗,泰陵安葬明孝宗,康陵安葬明武宗,永陵安葬明世宗,昭陵安葬明穆宗,定陵安葬明神宗,慶陵安葬明光宗,德陵安葬明熹宗,思陵安葬明思宗。

十三陵分別對應明朝的十三位皇帝。那麼,還有哪三位皇帝沒在北京十三陵安葬?

一、明太祖朱元璋

明太祖起於微末而掃平天下,是一位大有為的君主,也正是在朱元璋手裡大明王朝奠定了定都南京,經營東南輻射天下的格局。從朱元璋對南京城的營建也足以看出,朱元璋對南京城帝國京師地位的看重。所以朱元璋駕崩之後,理所當然地安葬在了南京的明孝陵。直到今天,孝陵依然保存了下來,南京地鐵依然有孝陵衛等站。

二、明惠帝朱允炆

這位年號建文的皇帝是朱元璋的長孫,建文帝當國時間不長,但是在短短的幾年裡,建文帝革除了許多明太祖晚年的惡政、弊政、苛政,赦免了很多因為冤獄被株連的大臣,頗有漢宣帝之風。但是,朱允炆對於國內諸侯王勢力過大,尾大不掉勢壓中央的實際格局局面痛心疾首,在他主持之下,明朝開始削藩。

而朱元璋第四子,燕王朱棣,也就是建文帝的老叔舉兵造反,打起了「奉天靖難」的旗號。在靖難戰爭中,燕王大軍先是由北平直下山東,又回到華北裹挾其他諸侯王之兵,之後對南京展開向心突擊,以弱勢兵力戰勝了明朝朝廷派來的大軍,最終攻克南京城,朱允炆在破城當日的大火中不見蹤影,成為歷史一大疑案。

建文帝下落不平,朱棣篡位之心天下皆知,之後燕王朱棣登基稱帝,改年號為永樂,這算是過了一個時代,在朱棣心裡,朱允炆到底去哪兒了?死了還是沒死?他還想搶回帝位嗎?這恐怕是縈繞他一生的夢魘。在正史記載中,建文帝再也沒了蹤影,自然也就不用安葬的帝陵之中了。當然,即使是建文帝被俘虜後再死去,按照朱棣的性格,估計也不會給他皇帝之禮安葬。

三、景泰帝朱祁鈺

公元1449年,明帝國發生了一件大事,皇帝明英宗朱祁鎮受到親信太監王振的慫恿,和進犯大明的瓦剌軍隊遭遇,在土木堡被瓦剌大軍打的全軍覆沒,明朝皇帝朱祁鎮被瓦剌大軍俘虜。這是明朝版的靖康之變嗎?

大明王朝最精銳的京軍全軍覆沒,皇帝被俘虜,大量的王公大臣被殺。瓦剌大軍在擊敗明軍之後乘勝追擊,一口氣達到了北京城下。這是大明王朝到了最危險的時刻,這時,皇帝朱祁鎮的弟弟朱祁鈺在群臣的擁護下繼位為帝,這就是被稱為景泰皇帝的明代宗。景泰帝還算鎮定的處理了危局,任命于謙為大軍統帥組織北京保衛戰,于謙也是不負眾望,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一舉打垮了瓦剌大軍,保住了大明朝的江山。

等到明軍獲勝,瓦剌大軍敗退之後,國家局勢稍稍安定。坐上皇位的景泰帝也是越來越舒服,畢竟從古到今沒有幾個人能夠經受得起皇位的誘惑。這時候有大臣提出,要迎回被瓦剌俘虜的太上皇,曾經的皇帝朱祁鎮。景泰帝對這個提議相當不感冒,你們把我哥哥迎回來了,我去哪兒?再把皇位還給他嗎?

但最終,明朝還是選擇迎回了朱祁鎮,景泰元年,明英宗從瓦剌歸國。但是明英宗很快發現,這個國家,這個京城早就變了天。景泰帝對自己的哥哥十分警惕,便把哥哥軟禁在南宮之中。

七八年後,景泰帝病危,已經不能臨朝理政,于謙聯合一幫大臣欲立明英宗的長子朱見深為太子。但是朝中依然有人想富貴險中求,太監曹吉祥、大臣徐有貞、石亨等人合謀要迎請明英宗復辟,在一天清晨,他們糾集一部分士兵和下屬攻入了南宮,帶著英宗皇帝打進了紫禁城奉天殿,隨後,明英宗召集百官宣布重新登位。

而他的弟弟,景泰皇帝這時候還沒死,而是被軟禁在了西苑,明英宗把弟弟降為郕王,景泰帝又挨了一個多月這才死去。

明英宗對自己的弟弟十分嫉恨,也對自己在南宮的遭遇記憶猶新,於是只以親王之禮安葬,不承認景泰帝的帝號,把景泰帝安葬在西郊金山,稱為景泰陵。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明朝 的精彩文章:

這5對姓氏千年來不通婚,扯淡?知道原因才恍然大悟
中國曾有一塊領土,它在南半球

TAG:明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