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中國企業在非洲遭遇四大挑戰

中國企業在非洲遭遇四大挑戰

王沖:新殖民主義說法抬頭,中國被指在非洲掠奪資源、銷售劣質產品,中企不尊重工人權益,這些挑戰都需面對。

中國企業在非洲遭遇四大挑戰

2月27日至3月2日,應美國公誼會(AFSC)邀請,我遠赴辛巴威參加了一場研討會。研討會的主題是關於非洲人對中國的投資是如何認知的。

會議由美國公誼會和辛巴威環境法律協會(ZELA)合辦,邀請了來自非洲各國的官員、媒體和非政府組織精英。三天的會議,雖然整體看對中國的投資持歡迎態度,但對於其中存在的諸多問題,他們也直言不諱地提了出來。

結合政治、經濟、文化等整體狀況看,中國在非洲的投資遭遇四大挑戰。

挑戰一:新殖民主義說法抬頭。

非洲有著古老的文明,考古學家認為,人類歷史上第一批智人就是從廣袤的非洲大草原走出來的。

葡萄牙人發現好望角之後,迅速建立起殖民體系,如今的迦納當時被稱作黃金海岸,非洲的奴隸就是在那裡被運往美洲,一個10平米的屋子裝滿100多個黑人奴隸,其中只有30%的人活下來。販賣黑奴,是人類歷史上最血腥的罪惡之一。

緊接著,西方殖民者佔領了非洲。他們不顧部落特徵,用一條條直線把非洲大陸硬生生地劃為不同的國家;他們之間為了爭奪殖民地而大打出手,如英國人和荷蘭人的布爾戰爭。在整個非洲大陸,沒有被殖民的只有衣索比亞和賴比瑞亞兩個國家。衣索比亞之所以能獨立,一是他們自己認為國王是以色列國王所羅門和示巴女王的後裔,從而有一面旗幟可以團結起來,不像其他部落國家一樣四分五裂;第二是大家所熟知的,他們的對手是比較弱的歐洲國家義大利。

如今,作為曾經的殖民者,一些西方人把殖民者的帽子戴到了中國頭上,炮製出中國是非洲的「新殖民者」的概念。由於非洲國家有被殖民的慘痛歷史,因此對殖民者的感覺是非常負面的。

中國是新殖民者一說在非洲的蔓延,有三大原因。第一,一些西方媒體的強勢傳播,對非洲人有耳濡目染的影響;第二,非洲精英相當一部分是接受西方的教育,從價值觀層面接受西方的理論體系;第三,非洲國家民主化之後,在大選中,中國往往會成為議題或犧牲品。

這種說法,不僅不利於中非關係,而且也不利於企業的長期健康穩定發展。

挑戰二:中國人被指責是來掠奪資源的。

被稱為新殖民主義者,當然也不是空穴來風。其中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中國人被指責為資源的掠奪者,而不是當地的建設者。

二戰後,非洲國家漸次贏得獨立,但上世紀80年代後,非洲政局動蕩,如辛巴威收繳白人財產,艾滋病泛濫,經濟不景氣,西方許多國家的企業和個人紛紛離開,非洲成為被西方拋棄的大陸。

在非洲國家贏得獨立後,中國迅速和非洲國家建立關係,給予援助;投桃報李,非洲兄弟們也為中國重返聯合國做出了巨大貢獻。中國改革開放後,企業出國開發市場,大批中國企業家走進非洲發展,給非洲帶來了資金、技術和基礎設施建設。

這個過程中,中國砍伐樹木,開發礦產,投資修建道路。但非洲某些政客和環保組織,批評中國人的時候會只說中國人挖礦掠奪資源,而不提中國大量的援助,導致相當一部分民眾誤認為中國是掠奪者,心生不滿。

挑戰三:非洲是中國劣質產品的大市場、

我和來自尚比亞的學者喬治聊天時,告訴他中國造的飛機過幾年就要銷售了,他瞪大了眼睛表示不能相信。他坦誠地告訴我,他不能相信此事,他眼裡的高質量商品是德國製造、日本製造、美國製造,中國人造的飛機,他不敢坐。

他說,中國人的產品很便宜,但不結實,一摔就壞。客觀地說,這不是貶低中國產品,義烏的小商品行銷非洲各地,的確是給人低端、便宜、不耐用的印象。我在辛巴威街頭,看到的車九成以上的日本車。喬治問,你們中國有自己的車嗎?我想了想,在北京上海的街頭,國產品牌的車確實很少見。於是,繞了圈子告訴他,你知道吧,中國商人李書福已經成了賓士公司的第一大股東了。然後,我和華僑大學的黃日涵教授努力給他講中國的 「新四大發明」,講質量過硬的華為手機(免費給華為做一次廣告)。

研討會上,非洲的同行提出,中國企業只是把非洲當做市場,銷售自己的產品,而不是當做夥伴,他們希望中國企業授人以漁,而不是授人以魚。因此,建議中國企業在可能的情況下,教當地人做事,適當地提拔當地人進管理層,如果條件允許,提供技術轉讓,這樣才能長期共同發展,穩步前行。

挑戰四:中國企業不尊重工人權益。

這是非洲的非政府組織抱怨比較多的地方,他們提出,很多中國公司沒有給員工相應的福利,沒有年假,動輒扣工資。企業也不組織工會,如果工人自發組織工會,公司會迅速找個理由,把工會的領導人開掉。

資方和工人的對立問題,在世界上任何地方都會碰到。在世界上大部分國家和地區,工人組織工會和公司集體談判,是慣例。

根據非洲專家提供的數據,這方面做得比較好的是中交建(CCCC),這家公司有著相對完備的工會系統和年假病休機制。

非洲人還認為,中國的企業家對他們區別對待。中國的老闆住在富人區,和他們不一起生活;中國的工人自己做飯,自己生活,和非洲工人有不同的待遇。甚至,一位非政府組織官員抱怨說,中國企業把乾淨的自來水只是提供給中國工人,而不給當地的工人。

中國企業如何應對挑戰

人類的過去在非洲,未來也在非洲。中國企業遭遇「羨慕嫉妒恨」,也不是壞事,說明有一定影響力和存在感,今後要注意的是,如何面對來自不同方面的壓力和挑戰。

首先,從國家層面,進一步夯實和非洲國家的關係,今年要召開中非峰會,相信這會對中非關係有新一輪的提升。辛巴威的反對黨議員在演講中建議,認可並尊重中國不干涉內政的理念和做法,但希望中國也要加強和在野黨的交往。

其次,加強媒體力量,講好中國故事。破解新殖民主義,破解「中國人只是資源的掠奪者」等說法,媒體是很重要的。一方面,中國的媒體要更多講述真實的故事,改變一些人的刻板成見;另一方面,無論是外交官還是企業家,都要積極接受西方和當地媒體的採訪,敢於說出來,而不是碰到任何事情都先彙報然後再保持沉默。當然,如何說,說什麼,還需要要有高超的公關技巧。我研究發現,中國在應對媒體方面,確實經常出現說錯話等弄巧成拙的事情。比如說,央視春晚用中國人扮演黑人,就引發西方媒體種族主義的批評。

第三,非官方力量出面會事半功倍。中國人習慣了凡事官方出面,但有些事情非官方力量出面會效果更好。比如說,這次研討會,我一開始就聲明我是來自中國的非官方智庫,不代表政府,因此各方都坦誠交流,我也可以更客觀地對一些批評做出解釋和回應。再有,中國的一些援助是政府對政府,很多民眾覺得得不到實惠,因此中國的援助和他們沒有什麼關係。如果把一些援助,讓非官方機構和當地的非政府組織組織對接,直接給民眾,讓他們真切感受到來自中國的溫暖,效果當然會更好。

第四,融入社區,尊重當地人權益。非洲人覺得,中國人只是匆匆過客,賺了錢走人。事實上,由於文化上的不同,中國人要葉落歸根,確實缺乏長遠的打算。另外,工人大都不懂英語,也缺乏和當地人交流的能力;當作為企業,要儘可能地創造條件讓大家展開交流,儘可能地建立工會等組織,儘可能地踐行企業社會責任,給當地社區帶去幫助。官方花一個億修建一個體育館,不如企業花100萬給一個村子提供乾淨的自來水效果好。

當然,有的非洲人也存在自身的問題,一些非洲工人的工作效率和中國熟練工人的工作效率相比,確實有差距。但無論如何,企業在非洲的經營,還是要入鄉隨俗,共同發展,努力為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盡一份責任。



察哈爾學會研究員 王沖 為FT中文網撰稿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東亞財經 的精彩文章:

外媒尬聊狗年,剛說到屬狗的年份就算不清了……談起「本命年犯太歲」也是話風清奇
中國茶「走出去」為啥這麼難?

TAG:東亞財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