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古琴藝術與主流文化的碰撞

古琴藝術與主流文化的碰撞

這個話題一出來就感覺會有些嚴肅,那還是以一種較為輕鬆的方式去交流會比較容易理解吧。

大概你也注意到了,我們經常會被問及,對於我們這個文明來說最能夠代表的東西是什麼?當我在問及自己這個問題時,沉思了兩秒。儒家思想、中醫、琴棋書畫、等等,好似這樣的一些已經成為符號化了的標籤,當人們企及中國文化時似乎能夠很自然的想到這些。但卻很少有人去思考這些符號背後形成的過程,而知道背後的原因為什麼會比較重要呢?因為中國文化本身最大的一個魅力就是在於和生活的緊密連接,而古人不會去探討什麼最能代表中國文化,因為這本身就是我生活的一部分,所以,其實當我們開始探討這個問題的時候,說明它已經成為一種脫離生活,變成形而上的東西了。就好像在探討別人家孩子的是非對錯似的,始終是以一種局外人的身份進行的。不得不說這就是悲哀的開始。

那麼我們往前面扯扯。在華夏這片土地上曾經有一群原始的人類,在沒有文字的文明初期,人們為了鞏固彼此之間的紐帶,想像出了盤古開天闢地、女媧補天、捏泥造人的故事。人們相信這些故事是真實的,然後因為你相信,我也相信,大家都相信,部落氏族就這樣在共同的一片想像中繁衍生息,逐漸壯大。但肉體畢竟會完蛋,故事也會被人遺忘,以及在傳承時出現的偏差。所以為了部落、為了文明,文字便誕生了。或許初期的文字可能只是記載些財務數據,但需要被記錄的東西開始多起來後,文字量也開始充實起來,而且,因為長久以來由於所處地域的特性,我們這個民族和自然至始至終都是不可分割的,文字自然也是如此,人們看到什麼就用符號將其表現出來,那麼它的優勢自然是容易傳承和理解的了。同樣的,放在現代科學的角度來說,為何象形文字比較有優勢?大家都知道人腦處理問題的方式左腦是邏輯的、數據的、具象的,而右腦是抽象的、感性的、概括的。那麼和文字有什麼關係?小時候小表妹在咿咿呀呀學字時,我姨給她買了盒常用字圖卡讓她玩,空了就念給她聽。不多時,她就都會了。其實大家都明白,圖像的東西總是比具體的數據的東西讓人印象深刻,也就是用右腦記憶的道理。所以嘍,說道這,同樣為什麼學琴就用減字譜來學就好了的道理也是一樣的。小時候學過二胡,坦白說,我是喜歡的,但我還是放棄了,因為你看完簡譜1234567後還要在弦上找把位,對我來說一個譜子根本背不下來。而減字譜用符號化的圖形來告訴你每一個指法的位置在哪裡,不用背,音樂自然就在指尖流淌了。

說回來,有了好記的文字後,我們便能更好的記錄了。記錄春夏秋冬是如何更迭、記錄候鳥遷移的時間、記錄稻子發芽的季節,以及那些人們想像出來的詩歌等等。但有一點,記錄的東西都是基於在現實基礎上的,我想當時的人應該還不能理解手機信號這種東西吧。然後最後某位高人將這些總結結果會和(據說是周文王),著成後來的「周易」。而這個對自然規律的總結著作,後又演化出很多的分支。也就是兩派六宗,其實主要就是象數學派和義理學派,一個與人占卜一個教你做人。但也可以說這個時候開始就有了中國人式的思維方式,怎麼講呢?周易這麼複雜的東西,而他的記錄方式也只是通過分析卦象,以及配以簡單的卦辭去理解。因為並不是一加一等於二的既定公式,所以也就給予了人們很大的想像空間去理解他。但是你會說這不會想像到拋離主題嗎?不會,因為不要忘了它始終是對自然規律的總結,人們的思考方式也一定是在這個範疇之內的。也就是這種見山必有林,見樹必有枝的思維,才會在後來有了這麼多從周易演化出來的流派或者思想。

我讀書時學的中藥學,老師第一次給我們上中醫基礎學時就在黑板上黃了個雙魚圖,也就是你們熟悉的陰陽八卦圖。有沒有發現這其實是兩條魚,黑魚的嘴咬住白魚尾巴,白魚的嘴咬住黑魚的尾巴。黑魚是白色的眼睛,白魚是黑色的眼睛,寓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此消彼長,互為對立卻又互相依存。當這個圖轉起來時,就是陰和陽、女人和男人、白天和黑夜、潮汐和潮落,等等那些生生不息的事物。我相信當初人們也一定是在自然中觀察到了這兩條魚的活動,才設計出了這個圖,但這就是從周易中出來的一個很重要的分支,但還是基於此。中國人也開始出現一個很重要的理念,就是事物本身就是一個整體,黑與白是不可分割的整體。黎明在黑暗中升起,黑夜在餘輝中誕生,周而復始生生不息。身體也是如此,古人稱為陰陽調和,現代醫學理解成其實就是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對身體的平衡做著調整。等等,這兩者從來都不是對立關係,而是彼此依存維持平衡,一旦失去了平衡,一切都土崩瓦解。

這種最初從自然觀察到的規律就這樣被運用到越來越多的領域中,我們的思維也深受影響。後來有了諸子百家的思想體系,其實說到底還是這棵大樹衍生出來的不同枝葉。而儒家思想對後世的影響會如此重,雖然會有政治因素作為影響,但這也是必然的趨勢。因為我們的民族從易學開始就已經慢慢接受了這種,非對立大一統的思想方式。所以儒學才會對後世影響如此之深,我雖對儒學沒有太多研究,但它的核心思想比如這種大一統思想、父子君臣、仁義禮智信等等都是在告訴人們社會是這樣的社會,你也要成為這樣的人。人們受到彼此的影響,都在向著聖人靠近,而聖人也只是用最樸實的言語去告訴你這個道理,而人們也不光只是記住聖人的話,更多的還是在此基礎發自內心的了解。就是這種包容,使得我們的思維方式至始至終就沒有對錯之分。比如基督徒會因為你是異教徒而派遠征軍來剿滅你,剿滅你的原因卻只是你沒有按照聖人的方式去理解聖經。所以古時候我們不會去拜聖人,聖人只是引領了我們打開了一條認知的道路,卻沒有讓我們一定要如何走。所以我們信仰也都是自己的,都是發自內心的去接受這一切的。不得不說這就是我們文化的魅力所在。

中國古人建造萬里長城的目的並不是為了去消滅異族,而是為了抵禦異族。我們的這種思維方式就可以看出我們不是善戰的民族,至少本意上是不喜歡戰鬥的。沒有對錯,沒有非黑即白的思維模式也讓很多方面變得很會用中庸的思維方式。差不多、還可以、左右等這些辭彙都是不確定的概數,但這就是我們文化在生活上最直接的體現了。在鋼琴等西洋樂器進入中國前國人其實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在樂理上明白了十二平均律,即1234567,比如在曾侯乙墓中出土的完全按照十二平均律製作的編鐘。但是現存的絕大多數民樂古曲都是用的五聲音階,又是為啥?跟前面說的道理其實一樣,五聲音階即12356的全音音階,捨棄了半音的47。雖然看似只有五個聲音,但蘊含變化卻是無窮無盡的。不像鋼琴一樣每個音就是這個樣子,而變化的五聲可以根據每個彈奏者對曲子的理解進行改變,從而能夠更好的詮釋對曲子的理解。這個道理是不是和聖人說理是一樣的呢?即你說的是對的,我說的也是對的,他說的也是對的。沒有誰是一定的標準答案,但一定是每個人根據自己內心最真實的感受來的。所以才會有這麼多的流派,無論是音樂還是儒學思想都是如此,但就算流派眾多,必須注意的是其源頭終究還是一樣的,所以不得不說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事情。

只是自從國門打開開始全盤西化後一切就發生了改變,其實這種思維也是前面所說的大一統思維的衍生。這種不善戰的中庸思想對外來文明的進駐通常最後的結果就是吸納,因為大家都沒有錯嘛。比如張騫出使西域將佛教帶入中土,後來融合成了儒釋道三教合一的思維、又比如清入關,搞個滿漢全席把滿人漢人融合在一起。所以真不要低估這種文化的融合能力,但五四後西方思想影響太深、以及後面的文革將知識分子貶為臭老九都從一個極端走向了另一個極端。全盤西化,一下斷了之前的文化,所以反而在近代出現的問題才是最多的。很簡單一個道理,你要去接受另一個文化的一些理念和思想最基本的一點就必須用他們的語言和文字去理解,因為就像前面說的這都是一脈相承的。而我們現在是用著中國字去理解著西方的文明,其實是很費勁的。國人是習慣了大一統你好我好大家好的思想,而現在卻有一個必須的黑白是非的文化出現,這種不適應是根基在基因里的。

而且發自內心的這種喜悅往往也是不會被外界所影響,我們聽音樂因為樂者會有自己對音樂的處理方式,我們看畫可以看到畫家對所繪之物的理解。這些都是真實而動人的。而標準化後,文化就不是單純的文化了,更多的不是源自內心的喜悅,而是為了取悅他人,取悅他人來換取銀子。若是用此謀生的也多是些不入流的人。所以,就好像當年懷素和尚為練字幾十餘年無論寒冬還是驕陽都能屹立在芭蕉田中,在一片片芭蕉葉上揮灑筆墨、亦或是伯牙和子期的高山流水覓知音的故事。吳昌碩送友人隨心篆刻的「天下傷心男子」印一樣。他們又是圖什麼呢。因為這種非有心兒生的東西,顯然是和我們的文化相悖的。但自從國門打開後現如今就是這樣,大家感受到了金錢的魅力,不再在文化下功夫,不再在從自身的喜悅角度出發。音樂是千篇一律的、文字是千篇一律的。

所以現在,所有傳統好的東西都在倒退,而來自靈魂深處的那些祖輩們的聲音卻仍然是根深蒂固的,我們不可能完全接受西化的思維,卻又不能重新使其原有的思維方式。所謂痛苦大概就是這種夾雜在兩者之間的糾結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雙泉琴話 的精彩文章:

TAG:雙泉琴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