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所有人都誤解了!確立了科舉制度的唐朝並沒有狀元,只因為……

所有人都誤解了!確立了科舉制度的唐朝並沒有狀元,只因為……

眾所周知,在我國古代社會,無論是從庶民百姓,還是到達官顯貴,都無不信奉著一個顛簸不破的真理:「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千鍾粟。」讀書的直接功利目的就是入仕。

可以說,自兩千多年前的孔老夫子算起,「學而優則仕」就成了亘古不變的知識分子為之奮鬥不息的人生理想。所以古往今來,多少苦讀寒窗數十年的知識分子,為了能夠金榜題名,以文入仕,繼而躋身宦臣,光宗耀祖,他們卧薪嘗膽,懸樑刺股,「英雄盡白頭」。

而所謂知識分子中的佼佼者,「狀元及第」,就成了全天下所有讀書人的夢寐以求,甚至在普通大眾的心目中,「狀元」更是「天上一輪才捧出,人間萬姓仰頭看」的巨大殊榮。

在中國科舉史上,曾經湧現了數以百萬計的舉人和十多萬名進士。而作為這個龐大知識分子群體之巔峰的「狀元」郎,卻依舊是屈指可數,如鱗毛鳳角。

大家都知道,中國科舉制度肇基於隋,確立於唐,完備於宋。而「狀元」一詞卻是起源於民間,唐朝、五代時期,「狀元」一詞還只是在民間使用,那時沒有任何人能夠對這個詞下一個權威的定義。由於其內涵與外延都不是很確定,所以,直到中唐韓愈、柳宗元等文學大家,寫過那麼多作品,都從來沒有使用過「狀元」一詞。

因此,嚴格說起來,唐朝是沒有狀元的。很明顯的證據是,新舊《唐書》和《唐會要》等最主要的唐代史書就都沒有使用過「狀元」一詞。

此外,唐朝政府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沒有注意保存科舉資料,所以當時的科舉考試不僅從來沒有確認過誰是狀元,也不大關注進士的具體名次,那時的正式文件中只是籠統將進士分成「甲科」、「乙科」,而每次進士考試甲、乙兩科各是多少人也沒有明確的規定,比較隨意。

現在我們常流行一個說法,就是說「從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科舉考試開始,至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最後一次科考,凡1282年間歷代王朝共選拔了文狀元654名,武狀元185名(有姓名記載的)。」

而這裡說唐代有狀元,那是用宋元明清時期的狀元概念倒推出來的。既是倒推,這個概念的內涵與外延應該一致:那就是進士科國家級考試的第一甲第一名,每次考試全國只有一個狀元。

但長期以來,這種約定俗成的叫法也讓現在的我們都自然而然地對真實的唐朝科舉產生了誤解,以為唐朝那時候就有了「狀元」,但實際上並沒有這回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唐朝 的精彩文章:

流行奇葩名字?這是時尚!盤點中國歷代取名潮流
唐朝的傀儡皇帝,在位不到一個月就禪讓皇位,卻仍不得善終

TAG:唐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