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二月二,一個古老的中國傳統節日

二月二,一個古老的中國傳統節日

送走正月,迎來二月,二月的第一個傳統節日就是中和節,也就是民間所說的「二月二,龍抬頭」。

龍抬頭

農曆二月初二

又有「春龍節」、「花朝節」、「踏青節」

「挑菜節」、「青龍節」、「中和節」之稱

相傳是天上主管雲雨的龍王抬頭的日子,從這天起,雨水會逐漸增多起來。因此這天也叫「龍抬頭」。

在古代傳說中認為,二月初二還是黃帝誕辰的日子,是炎黃子孫們的共同節日。這樣一個大日子,人們自然十分重視,在唐德宗貞元五年,中和節正式制定下來。每逢中和節,皇帝要象徵性地舉行耕種儀式,還要賞賜一些穀物的種子給百姓,讓他們明白努力耕種的道理。在民間,大家到了中和節這天多是聚在一起喝酒,而且還要祭祀勾芒神。

二月二習俗

?家家鍋里嘣豆豆,驚醒龍王早升騰,行雲降雨保豐收

相傳,武則天當了皇帝,惹惱了玉帝,玉帝便下令三年內不準向人間降雨。但司掌天河的玉龍不忍百姓受災挨餓,偷偷降了場大雨。玉帝得知後,將玉龍打下天宮,壓在一座大山下面,山下還立了一塊碑,上面寫道:「龍王降雨犯天規,當受人間千秋罪。要想重登靈霄閣,除非金豆開花時。」

人們為拯救龍王,到處尋找開花的金豆。到了第二年二月初二這一天,人們正在翻曬金黃的玉米種子,猛然想起,這玉米就像金豆,炒開了花,不就是金豆開花嗎?於是家家戶戶爆玉米花,並在院里設案焚香,供上「開花的金豆」。玉帝一看,只好傳諭,詔龍王回到天庭,繼續給人間興雲布雨。

?農耕:二月二,龍抬頭,大家小戶使耕牛

「二月二」也是農村的農事節。人們選擇在「春龍節」這個祥瑞的日子,拉開一年農事活動的序幕,比如「二月二,龍抬頭,庄稼院,盼豐收」,「二月二,龍抬頭,大家小戶使耕牛」,這些民諺都形象地描繪了人勤春早、生機勃勃的農耕畫卷。

?打囤:二月二,龍抬頭,大囤尖,小囤流

撒灰圍囤是我國民間二月二的一個傳統習俗。早起,家裡主事的人帶著家人在院里撒灰圍囤,囤的中心埋上五穀雜糧,預示來年五穀豐登,是農家對新的一年能有個五穀豐登的企盼與祈禱。

?引龍:二月都城春動野,引龍灰向銀床畫

引龍,又稱「引錢龍」「引龍填倉」,從前流行比較普遍,現在多已被打灰囤之類代替。元代歐陽玄功的《漁家傲》詞中有「二月都城春動野,引龍灰向銀床畫」之句,後一般人們是把灰從大門外蜿蜒撒入廚房,然後圍水缸一周,謂之龍,也有用糠撒到井,再用灰由井撒入室的。引龍的目的,一說是增加財富,故謂引錢龍;一說是龍抬頭後,各種害蟲就不敢出來。

?驅蟲:二月二,照房梁,蠍子蜈蚣無處藏

春天來了,蟄伏一冬的害蟲開始活動,老百姓要在這天驅除害蟲。點著蠟燭照著房梁和牆壁,口中念念有詞「二月二,照房梁,蠍子蜈蚣無處藏」,用棍棒、掃帚或者鞋子敲打梁頭、牆壁、門戶、床炕等象徵手段,驅除蛇蠍、蚰蜒、老鼠等害蟲。

?理髮:二月二,剃龍頭,一年都有精神頭

民間認為二月二是蟄龍升天的日子,在這一天「剃龍頭」,會使人鴻運當頭、福星高照。因此,民諺也有「二月二剃龍頭,一年都有精神頭」的說法。孩子理髮,叫「剃喜頭」,保佑孩子健康成長,長大後出人頭地;大人理髮,叫「剃龍頭」,辭舊迎新,希望帶來好運。

?回娘家:二月二,接寶貝兒,接不來,掉眼淚兒

正月新娘不回門,媳婦不走娘家,所以到了二月二,各家都接女兒回娘家。我國民間有「二月二,接寶貝兒,接不來,掉眼淚兒」的民謠,表現出父母盼女歸的心態。

?二月二,吃龍食

提到「二月二」,人們在飲食上通常講究與「龍」掛鉤。北方地區這一天,麵條稱為「龍鬚」,餃子稱為「龍耳」、餛飩稱為「龍牙」,湯圓則稱為「龍眼」。清末的《燕京歲時記》也提到了龍抬頭:「二月二……今人呼為龍抬頭。是日食餅者謂之龍鱗餅,食麵者謂之龍鬚面。」

?二月二, 吃豬頭,抬龍頭

二月初二吃豬頭肉也有說法。自古以來,供奉祭神總要用豬牛羊三牲,後來簡化為三牲之頭,豬頭即其中之一。

?二月二,雨水流,攤的煎餅搭牆頭

吃春餅叫做「吃龍鱗」,一個比手掌大的春餅就像一片龍鱗。春餅有韌性,內卷很多菜,如醬肉、肘子、熏雞、醬鴨等,用刀切成細絲,配幾種家常炒菜如肉絲炒韭芽、肉絲炒菠菜、醋烹綠豆芽、素炒粉絲、攤雞蛋等,一起卷進春餅里,蘸著細蔥絲和淋上香油的面醬吃,真是鮮香爽口。吃春餅時,全家圍坐一起,熱熱乎乎,歡歡樂樂。

?二月二,龍抬頭,龍不抬頭我抬頭

忌動針線:婦女們這天不能做針線活,因為蒼龍在這天要抬頭觀望天下,用針恐刺傷龍體。民諺云:「二月二動刀,傷了龍的腰;二月二動剪,傷了龍的眼;二月二動針,龍蛇斷了根。」婦女起床前,要先念「二月二,龍抬頭,龍不抬頭我抬頭」。

忌擔水:認為這天晚上龍要出來活動,禁止到河邊或井邊擔水,擔心因此驚擾龍的行動招來旱災。

忌洗衣:有的地方婦女停止洗衣服,怕傷了「龍皮」。

忌蓋房打夯:以防傷「龍頭」。

忌磨面、碾米、行大車:怕「砸斷了龍腰、龍尾」等等。

?每年祭拜土地公公的第一天

閩南地區把這一天稱作「頭牙」,每月的初二和十六,便是祭拜土地公公的日子,而二月初二又是每年第一個祭拜土地的日子,所以就叫做「頭牙」。與之相對,臘月十六是一年之中最後一個祭拜日,因此叫做「尾牙」。

在一些地方,只要頭牙一過完,那就表示著春節徹底結束了,人們便也在新的一年中開始了自己忙碌的生活,所以,人們總是要在「頭牙」這一天祭拜土地公,同時也向上天祈禱,希望自己一年順利,開商鋪的希望自己廣進財源,種植農田的則希望獲得豐收。

?參拜先生,送孩子上私塾

在舊時二月初二這天,私塾弟子們還要穿戴整齊來到學館參拜先生,並朝拜孔老夫子和文昌帝君。孔夫子,是儒家思想的創始人,在當時便被人們視作「聖人」,是當時最為博學的人之一。後世的讀書人,自然敬重、欽佩這位大聖人,對他禮敬有加,那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那位文昌帝君在神話傳說中又稱作「文曲星」,人們說他掌管著一個人的功名、讀書運,因此以前的讀書人對這位文昌帝君很是崇敬,現在也有很多學子家中供有文昌塔,就是為了提高自己的學習運勢。在農曆二月初二,祭拜孔子、朝拜文昌帝君自然是很多讀書人最為重視的事情了,而家長們也樂於在這一天送孩子來到私塾接受教育。

?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歸

二月初二,也是民間舉辦春社的日子。

春社本來就是祭祀土地公公的日子,在古時候,春社還沒有一個統一的日期,先秦的春社日期不同於漢代,而漢代的春社日期又不同於魏晉時期,只是在宋朝開始,才以立春後的第五個戍日作為春社的日子。在宋朝以後,又有了官社和民社的分別。

一般來說,官社的祭祀儀式由國家主持,多是在社稷壇舉行祭禮,祭祀土地爺。古代的春社日,不論是官家還是民間,都是為了祈求神明保佑豐年好收成,而且在祭祀時還有各種禮俗。

在唐代每逢春社,婦女們都會停下手裡的針線活,紛紛參與到民間春社的活動中。在唐人王架的《社日》一詩中有這麼兩句:「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歸。」瞧,春社不僅是祭祀土地公公的活動,而且大家喝得都很有興緻,個個都喝醉了,足可見出人們當時那種喜悅、開懷的心情。

「二月二」作為我國重要的民間節日,其古老各異的民俗習慣在這些諺語中得以被記載下來。而像剃頭、吃春餅、吃豬頭肉等習俗流傳至今,寄託的是人們對美好生活不變的嚮往和希冀。(內容來源於網路,轉載請註明出處)

龍抬頭,祝您鴻運當頭!

今日話題

你還知道這天的那些習俗呢?

歡迎留言說說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明倫書院 的精彩文章:

《黃帝內經》5大春季養生智慧,成吉人,養天相
文以載道,書以載文——明倫書院劉康武唐楷書法寒假小班集訓招生

TAG:明倫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