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禾雀花之殤」誰之過?對鄉村景觀的保護,請不要太遲!

「禾雀花之殤」誰之過?對鄉村景觀的保護,請不要太遲!

昨日我們推送了

陽東區新洲鎮北股村禾叉坳自然村禾雀花

被人為砍毀的新聞

新聞一出街

便引起了街坊們的廣泛關注和熱議

不少網友表示,10年來,該處遊客一年比一年多,但相關部門管理缺位埋下了禍根,終於在不講文明的遊客遇上魯莽村婦之時爆發了,釀成了這場禾雀花之殤。

近年來各地興起鄉村旅遊熱,一些未被開發的、自然形成的景觀受到人們的追捧,但由於這些地方基礎設施並不完善,加上一些遊客的不文明行為,的確會給當地村民造成困擾,如何實現和諧發展,振興鄉村旅遊,值得相關部門深思。

事情的後續如何?

「倖存」的禾雀花該如何保護?

帶著街坊們關注的這些問題

我們的記者進行了跟蹤採訪

15日上午,市森林公安分局、市林科所、市野生動植物保護管理站、陽東森林公安分局、新洲鎮林業站等工作人員來到事發地點進行調查,調查結果尚未出來。

市林科所:加以管護,可重新發芽

記者從網路上了解,百度百科介紹禾雀花是國家二類保護植物。不過,據市林科所負責人介紹,經過現場調查,被砍植物為禾雀花,但禾雀花並沒有錄入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第一批和第二批)和國家珍貴樹種名錄。至於該處禾雀花是否屬於古樹名木,仍需進一步查證。該負責人表示,禾雀花藤蔓生長能力較強,被砍斷的禾雀花只要加強管護,可以重新發芽,恢復生機。

市森林公安分局:按相關法律法規處理

市森林公安分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根據調查,現場被砍斷的禾雀花藤共有10多處,屬於4株禾雀花。初步查明,事發起因是賞花人員踩踏村民花生地引發矛盾,村婦一怒之下砍毀了該片禾雀花。下一步將根據市林科所提供的鑒定報告,按照相關法律法規作出處理。

村民:希望相關部門完善賞花路徑

該村的村民告訴記者,該處禾雀花近幾年開始被人熟知,每年花開時節,市內各地遊客紛紛前來觀賞,甚至江門、廣州等地的遊客也慕名而來。村民表示,最近每個周末都有不少遊客前來賞花,對於賞花遊客村民一直是歡迎的,但是由於禾雀花生長在河邊,緊挨著村民的花生地,人多的時候,一些不文明遊客隨意踩踏花生地的情況時有發生。村民希望,相關部門能完善該處賞花路徑,既能保護該處的野生禾雀花,也能避免村民的農作物被賞花的遊客踩踏。

新洲鎮政府相關負責人表示,接下來將完善該處賞花路徑,並豎立相關標誌標識,提高遊客和村民的保護意識,將該處打造成鄉村旅遊景點。

熱評:「禾雀花之殤」源於鄉村旅遊發展的不平衡

林曉瓊

3月14日,陽江日報微信公眾號一篇名為《痛心,新洲鎮「網紅」百年禾雀花成片被砍……》的文章引起了市民的廣泛關注和熱議。陽東區新洲鎮北股村禾叉坳自然村十餘株近百年樹齡禾雀花被砍的場景,讓人看後心疼不已。筆者認為,「禾雀花之殤」表面看起來是村民與遊客之間的口角導致的悲劇,但仔細探究,還是源於當前我市部分地區的鄉村旅遊仍處於粗放階段,未能找到景點開發和村民生活之間的平衡點。

林某因觀賞禾雀花的遊客踩踏其花生地,一怒之下持刀大砍禾雀花,最根本的導火索在於禾雀花觀景點周邊的配套不夠完善。當遊客前往禾雀花觀景點的需求得不到滿足時,只能「被迫」選擇直接穿過花生地,最終造成林某和遊客的爭執。值得一提的是,該片禾雀花樹齡近百年,大批「鐵杆粉絲」已賞花、護花十餘年,但至今當地仍沒有規劃一條前往禾雀花觀景點的道路。遊客「無路可走」從花生地上踩過的事情也並非首次出現,由此而引發的遊客與當地菜農的口舌之爭,也不是第一次發生。然而,這麼多年過去了,問題卻始終得不到有效解決。

十餘株野生禾雀花聚落成群,花開之時,藤蔓上的成串花瓣如同成千上萬隻禾雀棲息在樹上,形成當地一景。然而,這樣一筆不可多得的生態財富,既沒有得到相應的開發,也沒有得到相應的保護。村民掄起大刀砍伐禾雀花,說明地方對禾雀花的宣傳和保護力度仍有待提高。

陽江作為「中國優秀旅遊城市」,旅遊資源得天獨厚,在鄉村中像禾雀花這樣極具觀賞價值的鄉村景點隨處可見,極大地豐富了陽江全域旅遊、鄉村旅遊的內涵。但由於缺乏有效的開發和管理,目前這些鄉村自然景點如同在野遺珠,僅靠地方上的村民自發維護。在這種大背景下,這些處於粗放經營狀態的景點,缺乏鄉村旅遊配套設施的配置,在遊客承載能力上非常有限。所以,「禾雀花之殤」的根源還在於我市鄉村旅遊的發展不平衡不充分。

當前,我市正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鄉村旅遊作為鄉村振興的重要突破口,必將佔據舉足輕重的分量。希望有關部門能吸取「禾雀花之殤」的教訓,及早開展全盤摸底調研,摸清我市鄉村旅遊景點的家底實情、基礎數據,並通過完善政策規劃,對鄉村旅遊景點進行有針對性的保護和開發,讓鄉村旅遊景點真正成為「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生態文明典範。

除了百年禾雀花

散布在我們村頭鄉野的還有許多珍貴名樹古木

它們往往見證了一個村莊數百年的歷史

是遊子望鄉之時的精神歸所

對於它們的保護不能太遲

江城區埠場鎮南津村樹齡

超過500年的竹節樹及百年榕樹群

6棵古樹枝繁葉茂,其中5棵榕樹長成一行,樹齡大多在120年到250年間,冠幅合計達1000平方米。另外一棵獨居一側,樹枝有節如竹而較為少見。遠距離觀察橫生的枝幹,都能感覺到其質感的堅硬。這棵樹名為竹節樹,因果子形如鵝腎,又名鵝腎木,至今已超過500年,為江城區現已存檔的4棵國家一級古樹中的一員。

陽春市八甲鎮澄垌村坎頭垌自然村豬血木

該樹齡已有550歲。八甲鎮林業站站長黎新權告訴記者,根據《陽江古樹》記載,這是目前已知全世界最古老的一棵豬血木。

這棵古樹不僅見證著村莊的發展和變遷,也陪伴著一代又一代的村民從懵懂孩童變成耄耋老人,令無數漂泊在他鄉的遊子惦記。村中曾經有一位年少離家的長者,時隔多年再次回到村中探親,由於村中改變太大,這位長者回到村口,全然認不得回家的方向,東張西望還以為走錯了地方。直到他遠遠望見這棵豬血木還在原地孤傲地挺立著,他才相信自己到家了。

陽西縣織篢鎮太平村

七賢書院內的古梅花

陽江氣候常年溫暖,本來與「歲寒三友」中的梅花並無緣分,然而在陽西縣織篢鎮太平村七賢書院內,卻有兩棵百年之前就已種下的古梅,至今仍然年年開花。

太平古梅於2000年左右被發現,並被納入存檔保護,目前為國家三級保護古樹。雖然受到了七賢書院建築的保護,在一次颱風中,兩棵古梅還是被大風吹斜。林業局工作人員在把古梅扶正後,加以鋼圈鞏固,使得古梅重新煥發生機。其中一棵古梅曾因病害,主幹幾乎都被掏空了,但古梅還是頑強生長。

紅豐鎮結村長在池塘中間的千年水松

在陽東區紅豐鎮崗表村結村自然村,一棵古水松立於池塘中央,歷經千年風雨,甚至遭遇雷擊,至今仍青郁茂盛、端直筆挺。說起這棵樹,附近村莊的人們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該村黃氏先祖500年前來到此地,看到該處地形像一把傘,小河中間「站立」著一棵古樸偉岸的水松樹,猶如傘骨撐起,能為子孫遮風擋雨。先祖甚是喜歡,於是落戶於此。據傳說,建村時,這棵古水松已經有500歲,體型和如今看到的大小相當。經林業部門技術人員測算,結村這棵水松樹,樹齡大約1000年,屬於國家一級保護古樹。

記者 | 譚興孚 林曉瓊(部分內容來源陽江日報)

編輯 | 周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陽江日報 的精彩文章:

多彩大八笑迎八方賓客
「南海I號」出水瓷器盡顯海上絲綢之路風華

TAG:陽江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