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名列前茅」的「茅」到底指的啥?

「名列前茅」的「茅」到底指的啥?

原標題:名列前茅

作者:黃金貴

人們常用「名列前茅」說明名次列在前面。其中的「前茅」,有的詞典這樣解釋:「春秋時代楚國行軍,有人拿著茅當旗子走在隊伍的前面。」茅是什麼,還沒說清楚。有些成語詞典則明確說「茅」是茅草,用茅草作旗子,也難以說通。

詞典所釋「楚國行軍」云云,見於《左傳·宣公十二年》:「前茅慮無,中權、後勁。」大意是:前軍在考慮不虞之事,中軍斟酌謀劃,後軍用精兵壓陣。前軍是軍行的前導,負責探道,及時用標誌信號傳告後軍。《禮記·曲禮》:「前有水,則載青旌;前有塵埃,則載鳴鳶;前有車騎,則載飛鴻;前有士師,則載虎皮;前有摯(鷙)獸,則載貔貅。」所謂「載」,是把標誌物(旌等)放在旌旗頭上,舉旗以警於後。類似的,《通典》所引《李衛公兵法》說,行軍時,使候騎先行,拿著五色旍旗,遇到溝坑舉黃色,遇野火舉赤色,等,後面則擊五聲鼓相應。但從未聽說用茅草作標誌信號的,故清代王引之早就說過:「茅為草名,旌則旗章之屬。二者絕不相涉,何得稱茅以旌乎?茅當該為旄。」(《經義述聞》卷二四)。

上古音「茅」是幽部,「旄」是宵部,宵幽鄰韻相通,又都是明母,故毛聲和矛聲常可通假。《詩·小雅·角弓》:「如蠻如髦」,《書·牧誓》:「髦」作「髳」。《爾雅·釋丘》「前高旄丘」,《文選·班固〈答賓戲〉》李善注引應劭作「堥丘」。《說文》:「?:冬桃也,從木敄聲讀若髦。」《公羊傳·宣公十二年》「左執茅旄」,《新序·雜事》作「旄旌」。因此,《左傳》「前茅」之「茅」可認為是「旄」的假借。

「旄」是氂牛尾,也作「氂」。《周禮·旄人》鄭玄註:「旄,旄牛尾,舞者所持以指麾。」可見,「旄」本是用來整齊隊列舞蹈動作的,後用于軍事的指揮。《書·牧誓》:「王左執黃鉞,右秉白旄以麾。」為了擴大指揮面,行之更遠,就把旄縛在竹竿頭上;再進一步,就置於軍旗的端首,旄也就成了竿頂飾旄牛尾的旗。《詩·干旄》:「孑孑干旄,在浚之郊。」《左傳》的「前茅」即「前旄」,前面的飾有旄牛尾的旌旗,這是起指揮和傳遞標誌作用的軍旗,說成「有人拿著茅當旗子」,就不符事實了。

(作者單位:浙江大學中文系、漢語史研究中心)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社會科學網 的精彩文章:

曾江:天梯山石窟彩塑坐佛與脅侍菩薩
促進未成年人檢察監督規範化

TAG:中國社會科學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