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88.宦海沉浮:初盛唐文人的貶謫流放之路

88.宦海沉浮:初盛唐文人的貶謫流放之路

在唐代,儘管很多士人通過各種方式入仕了,但卻並沒有幾個人因此而最終改變了自己悲坷的命運,他們中的很多人因為各種原因而浮沉於宦海之中,任那劈頭風浪的吹打,從而書寫了一部令人難以猝讀的宦海血淚史。很多人雖然入仕,但不僅僅沉淪下僚,而且還往往會由於各種原因而遠謫邊地,或者流放蠻荒,詩歌史上的雙子星座中,李白曾因從永王璘而長流夜郎,而杜甫的華州司功參軍之貶也成了他悲劇命運的轉折點。事實上,在唐代士人的悲劇性貶謫中,並不僅僅是李白和杜甫,除了這雙子星座之外還有很多人,而且這一情況從唐代建國之初便開始了,一直延續到唐末五代時期。而整個唐五代的貶謫士人,當代著名學者尚永亮先生在其《貶謫文化與貶謫文學》、《唐五代逐臣與貶謫文學研究》等著作中層概況為四大群體,即:初唐神龍逐臣、盛唐荊湘逐臣、中唐元和逐臣、晚唐亂離逐臣。由此可見,在唐代的各個時期都曾有大量的貶謫之人。在初唐時期,比較重要的貶謫有武則天掌權之後對長孫無忌等關隴舊軍功貴族集團的貶謫,此外還有武則天下台之後,中宗、玄宗等人對依附張易之的士人群體的貶謫,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沈佺期和宋之問,此外還有杜審言等人。盛唐時期比較重要的貶謫便是張九齡等人的罷相外貶事件,這件事表面上看是張九齡個人宦海沉浮的問題,但實質上卻是唐玄宗以來長期文吏之爭的終結,是唐代文士命運的一次重要轉變。此外,安史之亂中受牽連的一大批士人的貶謫在當時也是一件重要的大事,這中間著名的人物有李白的流放、李華的貶謫等等。而到了中唐時期,最為著名的貶謫時間便是永貞革新失敗後的八司馬之貶,此外,還有韓愈、元稹、白居易之貶謫和因牛李黨爭而產生的一系列貶謫。到了晚唐時期,比較著名的貶謫是吳融、錢詡、韓偓等人的貶謫。而在這眾多的貶謫事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初唐沈佺期宋之問之貶、盛唐張九齡之貶、中唐柳宗元劉禹錫白居易之貶。

北朝以來,尤其是自北周以來,中央政權一直把持在關隴軍功貴族手中,隋世祖楊廣即位之後,為了適應當時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變化,開始將統治重心由關中地區向東遷移,繼而向南遷移,同時進行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的改革,這引起了關隴貴族的不滿,紛紛起來反對。舊關隴軍功貴族的代表李淵父子在一批關隴貴族的擁護下,起兵攻入長安,篡隋建唐,繼續維持原關隴軍功貴族的統治核心地位。唐朝建立之後,所任用的主要中央官員多數都出自關隴軍功貴族,個別像魏徵等非關隴軍功貴族的人士,雖然也得到了重用,但這只是當時統治的權宜之計,從本質上,統治集團對非關隴軍功貴族士人是排擠打擊的。在唐初比較受重用的非關隴軍功貴族士人中,除了最為著名的魏徵之外,便數李義府了。李義府不僅不是關隴軍功貴族出身,甚至也不是世族出身,根據《舊唐書》本傳記載,他出身微寒,在貞觀年間曾官拜右相,但卻被當時的世族,尤其是士族的鄙棄,因此他奏請重修《氏族志》主張不論門第,而以官位高低來定等級。這正合於唐太宗欲打壓山東士族和江南士族的勢力,提高關隴軍功貴族,尤其是皇族地位的目的,因此被唐太宗所倚重。唐高宗即位之後,任中書舍人,位雖不高但權重,為當時的關隴貴族代表長孫無忌等人所不滿,「奏斥壁州司馬」。但在被貶詔命下達之後,李義府為了自救,便秘密上疏請廢皇后王氏,立武則天為後。當時唐高宗非常寵幸武則天,本有立武則天為後的打算,因此,看到李義府的奏疏之後,非常興奮,就將已下達的貶謫之命取消,留李義府繼續忍中書舍人。高宗即位這六年來,以長孫無忌、褚遂良等顧命大臣為代表的元老派、關隴軍功貴族勢力一直把持朝政,致使高宗一直受到肘制,唐高宗為了培植自己的心腹,便超拜李義府為中書侍郎。自此,朝廷內部新舊兩派的鬥爭便正式展開了,而永徽六年也成了唐朝歷史上最具轉折性的一年。唐高宗欲立武則天為皇后的信息一出,便在朝廷引起極大地轟動,而關隴貴族集團更是大感震驚,於是這年十月,顧命大臣褚遂良便以元老的身份切諫,結果被貶黜為潭州都督,隨後立武則天為後,武則天正式登上歷史舞台,自此之後,唐朝歷史翻開了新的一頁。

在整個唐代歷史上,與武則天相關的流放集團主要有兩個,其中一個就是武則天進入政壇之初所打擊的這群原把持朝政的關隴軍功貴族,一個就是後來武則天下台之後,所流放的原依附於張易之等人的政治文人集團,其中的代表人物有沈佺期、宋之問等人。

沈佺期於高宗顯慶元年出生於相州內黃一個中等地主家庭,他的曾祖父沈纂在隋朝時曾任秘書正字的小官,祖父沈德做個唐潞州長子縣令,而他的父親沈貞松也只不過做個泗州下邳縣令而已。沈佺期是當時非常有才華的文人,十九歲之時便憑藉自己卓越的才華而考中進士,起家於協律郎,後累遷至考功員外郎之職,後因為受賄而被彈劾入獄,出獄後官復原職,後又遷給事中。705年,張柬之等人趁武則天病重之際,發動「五王政變」,中宗複位,沈佺期等人因為曾依附張昌宗、張易之兄弟而被流放到驩州(今屬越南)。但到神龍三年,有被召回拜起居郎,兼修文館直學士,後又歷任中書舍人、太子少詹事等職。沈佺期人生的轉折點和文學創作上的轉折點都始於他的流放驩州。705年的春天,沈佺期踏上流放驩州的行程。當時他從京城長安出發,一路往西,到再往西南,到達蜀中,然後再乘船沿長江東下到湖南地區,然後再越過大庾嶺,到達嶺南,也即廣東地區,然後再乘船眼西江西上,到達廣西,經過北流,越過鬼門關,他前後共走了一年多才到達流放地驩州崇山。在這一次流放之前的武后時期,沈佺期一直處於一種非常尷尬的局面,一方面他高官厚祿,春風得意,但另一方面,他為了官祿之事而人格喪盡,只能唯唯諾諾附和於張易之等人,只能算是武則天身邊的一個沒有獨立人格的弄臣。而且他這一時期的詩歌等文學創作,也主要是即景應制,酬唱唱和之作,儘管這個時期的創作多內容空洞,缺乏真情實感,但卻因長期的帶有競技性的創作而使得當時律詩的聲律技巧變得更加圓熟,從而為律詩的定型於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而沈佺期驩州流放則改變了他一生的命運,使得他的人格逐漸走向獨立,也使得他的思想與文學創作出現了一個質的飛躍。在之前,他的生活一直局限於宮廷之中,思想相對比較狹隘,眼界也不夠開闊,他的詩歌創作也就只能局限於當時宮廷中的周邊物事。而這次驩州之貶,他沿途看到了與宮廷中完全不一樣的世界,從而也有了與原來宮廷中不一樣的生活,他的思想開始變得成熟,他的情感開始變得豐富,而他的詩歌創作在原有的聲律技巧作用下,針對新的生活、新的環境而有了新的變化,從而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這其中最為著名的就是他在流放途中翻越大庾嶺之時所創作的《度大庾嶺》一詩:

度嶺方辭國,停軺一望家。魂隨南翥鳥,淚盡北枝花。山雨初含霽,江雲欲變霞。但令歸有日,不敢恨長沙。

這其中所充斥的情感,即便是在唐代詩歌史上恐怕也是十分獨特的。再如他在遇赦放還途中過漢江時寫的《渡漢江》:

嶺外音書絕,經冬復歷春。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尤其是《渡漢江》一首,在詩歌史上有著十分深遠的影響,後來的很多著名詩人都曾以這首詩為模板而反覆進行創作。

與沈佺期有著相似命運的是宋之問。宋之問在當時也非常有才名,詩歌史上將他與沈佺期並稱為「沈宋」,都是唐代律詩的真正奠基者。宋之問與沈佺期出生於同一年,只是比沈佺期早卒兩年。和沈佺期一樣,宋之問也是來自當時的寒微之族,他是汾州人,父親宋令文儘管在當時非常有名,但卻只是一介布衣,宋之問從青少年時期便勤奮好學,與弟弟之悌、之遜三人各得到了其父親的一大特長,老二宋之悌驍勇過人,有遊俠之風,老三宋之遜則精於書法,而老大宋之問則工於文詞。宋之問和沈佺期都於上元二年進士及第,正式踏入仕途。之後宋之問曾有過一段春風得意的日子,他先是以才名而被召分直內文學館,但時間不久就出任洛州參軍,到永隆二年前後,又入崇文館充學士,天授元年武則天稱帝後,宋之問又與楊炯分直於洛陽西入閣,短短的十幾年時間,便由從九品的殿中內教而升任為五品的學士,到武則天晚年,他曾先後轉任尚書監丞、左奉宸內供奉等職,整日侍從天子,可以說是春風得意。但這同樣也是表面的,而內在本質來講,宋之問的實際處境與沈佺期並沒有本質的區別,他充其量也只不過是帝王身邊的一個文學侍從,文學弄臣而已,而且他為了高官厚祿,曾一味奉承諂媚,無所不用其極,據說他曾經因為諂媚於武則天的男寵張易之而為之捧便壺,其人格的喪失相對於沈佺期來講,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因此,705年五王政變之後,宋之問的人生也出現了巨大的轉折,儘管他並沒有像沈佺期那樣被流放到驩州崇山那樣悲慘,但他卻被貶謫了,他被變為瀧州參軍,在今天的廣東定縣一代,當時也屬於嶺南蠻荒之地。儘管與沈佺期相比起遭遇要好得多,但他卻因為過慣了以往的裘馬聲色生活,不願意到此蠻荒之地,於是便於第二年秘密逃回洛陽,因得知友人張伸之等人慾謀誅宰相武三思等人,便使人告發,因此而被擢任為鴻臚主簿,後又因上表歌頌武三思父子功德,請造中宗神武頌碑,遷升考功員外郎,並且與杜審言等人一起首選修文館直學士。但在當時朝廷內部的黨爭中,他因為依附於安樂公主而為太平公主所不滿,於景龍三年被貶黜為越州(今浙江紹興)長史。他到達越州之後,開始認真回顧總結自己的既往生活,開始出現了思想與情感的轉變,這也促使了器行為與文學創作的變化。在這期間,他開始關注下層社會的生活,關注當地的民生,詩歌也因此而轉入健康清新的道路上了。這個時期儘管他遠在東南地區,但其詩歌卻「流布京師,人人傳諷」。然而就在這個時候,朝廷內部卻又出現了巨大的變故,太平公主和李隆基誅殺韋後和安樂公主,宋之問則因為曾經依附張易之兄弟和武三思父子而被流放欽州,在其前往流放地欽州途中,赦改流放桂州。兩年之後,李隆基即位後,宋之問被賜死於徙所。

到了盛唐時期,也曾經出現過不少貶謫士人,在唐代四個時期中貶謫人數最多,而在盛唐的貶謫中,比較著名的主要有張九齡的罷相、李白長流夜郎、杜甫化州飼草參加之貶等。張九齡是盛唐時期的著名宰相,同是也是著名的詩人,在當時曾主柄詩壇多年。張九齡雖然出身於一個官宦世家,但他卻屬於韶州曲江人,因此又被稱為「張曲江」,他在武則天長安二年中進士,以校書郎起身,後遷右拾遺,在玄宗朝因屢言政事而為朝廷所重。但後來則由於與主政者意見不合而辭官歸鄉,但他在歸鄉期間卻仍不忘朝廷,不忘天下民生,曾主持修築了歷史上著名的大庾嶺驛道,從而打通了嶺南與嶺北和中原地區的交通。開元六年返回京城,由於宰相張説等人的主薦,被任為中書舍人。但到開元十五年,張説罷相,張九齡也被貶為洪州都督,之後不久,又被召回朝廷,任秘書少監、集賢院學士,遷中書侍郎,開元二十一年,人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到第二年又拜中書令。但是,從唐玄宗即位伊始,原已消失的新舊政治勢力的鬥爭再次出現,這就玄宗時期有名的「文吏之爭」,而且是此起彼伏,唐玄宗在兩派之間一直搖擺不定。在當時,張九齡和他的前任宰相張説都屬於革新派,屬於文學之士,兩任宰相期間曾對唐代的政治、經濟與文化進行了重大的改革,同時也為玄宗及後來的政治與文化培植了大批的有用人才。但是,開元二十四年,唐玄宗最終倒向守舊派,守舊派代表李林甫出任宰相,以張九齡為代表的革新派的文學之士失敗,張九齡被貶為荊州長史,之後再次辭職歸鄉,於開元二十八年病逝。張九齡從其青年時期從家鄉嶺南趕往京城參加科考繼而在朝廷任職之後,先後有兩次外貶和兩次辭職南歸故里,在其奔波期間,對沿途的自然山川地理和風俗人情進行了認真的考察與分析,尤其是他的第一次外貶和第一次辭職歸鄉期間,曾經做過不少的工作,這對於他後來擔任宰相時,力陳時弊,大力進行內外政治的革新有著特別的影響,他在第一次辭職期間在所主持修築的大庾嶺驛道就是在對當地的情況進行仔細的考察與研究之後所作出的重要貢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天眼官微 的精彩文章:

78.玄奘與鑒真:有一種修行叫旅行

TAG:天眼官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