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我國生物醫藥產業發展亟需創新突破 兩大短板待補

我國生物醫藥產業發展亟需創新突破 兩大短板待補

最近,幾個國際生物醫藥產業論壇得出比較一致的看法:從世界生物醫藥產業發展趨勢來看,目前正處於生物醫藥技術大規模產業化的開始階段,預計2020年將進入快速發展期,並逐步成為世界經濟的主導產業。

業內人士和專家在接受採訪時表示,中國生物製造技術及產業與發達國家有較大差距,需要加強頂層設計,重視自主創新,從技術和資金兩方面著力,儘快形成追趕實力。

歐美少數國家處於主導地位

數據顯示,全球研製中的生物技術藥物超過2200種,其中1700餘種進入臨床試驗。生物技術藥品數量的迅速增加表明,21世紀世界醫藥的產業化正逐步進入投資收穫期,全球生物醫藥產業快速增長。20世紀90年代以來,全球生物藥品銷售額以年均30%以上的速度增長大大高於全球醫藥行業年均不到10%的增長速度。生物醫藥產業正快速由最具發展潛力的高技術產業向高技術支柱產業發展。

據統計,全球大型製藥公司研發投入占銷售額的比重在9%至18%之間,而著名生物技術公司的研發投入占銷售額的比重則在20%以上,對於純粹的生物技術公司,研發投入比重更大。為建立全球性的生產與銷售網路,最大限度降低成本,也為了獲取新葯或是直接掌握新技術,生物技術公司之間、生物技術公司與大型製藥企業以及大型製藥企業之間在全球範圍內的兼并重組非常活躍。全球範圍內生物醫藥行業的併購和重組熱潮,大大提高了發達國家及跨國公司搶佔市場、壟斷技術、獲取超額利潤的能力。

自主創新為生物製藥發展關鍵

權威報告數據顯示,生物醫藥產業呈現集聚發展態勢是全球趨勢,其中美國、歐洲、日本等發達國家和地區佔據主導地位,這些發達國家地區持有94%以上的專利,尤其是美國佔有世界近六成生物藥專利。然而,包括我國在內的其他國家加起來的專利佔有率還不足6%。

統計顯示,2016年全球銷售排名前十大藥品中有7個生物葯,其中6個是單抗。而據權威預測,到2025年,生物葯將在全球賣的最好的100個葯里佔據57個。這樣龐大的市場空間吸引了中外葯企的廣泛關注。

「美國目前批准的生物葯,一共是303個。中國到現在還是生理鹽水、葡萄糖賣的最好。」中國科學院分子遺傳學專家俞德超教授表示,今天我們有23個品種上市,23個裡面13個是進口的,中國人自己造10個,且只有一個單克隆抗體是中國人自己發明的,銷售情況卻不容樂觀,目前83%的市場是進口葯的市場。

「生物醫藥所需要的技術與資金是個坎,不是誰想玩就能玩的。」俞德超此前曾公開表示,中國目前在生物藥方面的落後,首先是自主創新不足,其次是生物藥品質量欠佳,以至於到現在為止中國造的生物葯出口是零。第三個原因則是中國生物製藥產業規模小。

據俞德超介紹,「過去幾年中美國批准了48個新葯,基本上每個腫瘤都有1個至5個新葯上市。比如說肺癌五年前醫生只有3種葯可以選,今天醫生可以選十幾種治療肺癌的藥物。美國包括其它發達國家,腫瘤的發病率、死亡率都在直線下降。而中國則在上升,因為在全世界範圍內批准的40多個葯中,中國普通老百姓能夠用的著、買的起的葯很少。」

但這並不意味著中國整體的製藥規模小,俞德超表示,中國的製藥產業產值有8000億元,但其中99%都是仿造葯,沒有什麼自主創新,而中國的高端藥品都是從歐美國家進口。他認為,生物醫藥牽扯到的不僅僅是產業經濟問題,甚至事關國家利益。

加強生物技術領域頂層設計

2月28日,由科技部牽頭,發改委、財政部共16部委組成的《國家生物技術發展戰略綱要》(以下簡稱《綱要》)編製領導小組第一次會議召開。這意味著《綱要》正式步入編製階段。科技部部長萬鋼表示,與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偉大目標、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需求和當前生物技術迅猛發展的國際態勢相比,我國生物技術發展還存在著自主原創性成果少,關鍵核心技術仍受制於人,技術轉化效率低,產業化發展能力不足,生物戰略資源保護和利用不夠等問題,迫切需要從國家戰略層面統籌加強生物技術領域的頂層設計。

目前我國在醫藥領域的基礎研究進步很快,但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很大差距。俞德超認為,要想在基礎研究上取得突破,一方面需要國家持續加大投入,另一方面企業也要立足長遠,加快布局。

專家表示,我國的創新葯銷售障礙重重。我國每年上市的創新葯中,絕大部分銷售業績很差,企業很難獲利,在很大程度上導致創新乏力、仿製盛行。「創新葯的研發是高投入、高風險、長周期的高技術產業,企業只有通過藥品銷售獲得合理回報,才能有持續創新的動力和能力。」

葯明康德有關專家表示,目前做創新葯的企業基本上是不掙錢的如何改變做創新葯不掙錢這個局面,是目前促進創新最重要的一個環節。最近的醫保目錄,很多創新葯被納入,這對於中國生物製藥行業是非常好的信號。業內建議,中國資本市場應有支持自主創新的安排。國內一級市場已經形成了可以和美國比擬的環境,但目前的二級市場不夠完善。二級市場完善是中國創新葯發展必須要走的路。(本文根據原文整理後發布)

來源:經濟參考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葯渡經緯 的精彩文章:

崔景榮和她的三代ALK抑製劑
AD禮來武田均失利,克隆猴的出現,能將這一凍局破開嗎?

TAG:葯渡經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