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於少伯講《春秋大義》第二十二講:太王的故事

於少伯講《春秋大義》第二十二講:太王的故事

太王的故事

   大家好,歡迎關注於少伯,前面結合管仲的理論發揮了一下,於是談了一期自由主義精神,這期開始還是輕鬆一點,我們繼續講故事吧。今天的故事主人公是太王亶父,通常人們對他的稱呼是古公亶父,這個人是周文王的爺爺,也是周部落早期的帶頭人。

  太王可是歷史上的大名人,孔孟,黃老對太王的態度都是非常推崇的。

  我們今天這個關於太王的故事是孟子口述的,當時藤國的國君找到孟子問:我們藤國是個小國,為了服侍大國操碎了心,可是還那麼多災多難,我應該怎麼辦啊?

  孟子就給藤國的國君講了太公的故事,太王當初和你的地盤一樣小,狄人經常來搗亂。太王送皮貨給狄人,可是狄人還是來,太王又送馬匹,後來又送珍珠美玉,但是還不靈,狄人依然如故。最後太王想明白了,狄人想要的是他這片地盤。最後沒辦法,太王把族裡的長老們都聚集起來商量說,地盤給狄人算了,咱們再找個地方,願意跟來的人就跟著,不願意跟來的人也不愁沒有老大領導。於是太王找到了岐山腳下定居了下來。他的人民則像趕集一樣都跟隨者太王在岐山定居。

   其實這個例子裡面太王一切以人為本,什麼領土、主權、君權都不像我們後世想像的那樣有無可置疑的地位。太王面對狄人的步步緊逼,得寸進尺採用的無非三種對策。

第一,條件能談的攏就投降,一起發展。

第二,談不攏,小弟們可以劃分陣營,誰想去投降就去,誰想抵抗就留下。

第三,留下的,一致要求抵抗的,咱們打贏最好,打敗了也死而無憾。

  孟子於是給藤文公的建議就是兩套路,您自己選,要麼打,要麼走。

  在這個故事裡面我們看到了太王的人文主義精神,作為老大不僅是自己的性命要緊,下面小弟們的性命一樣要緊。後世可跟太王時代是不同的,如漢武帝之雄才大略,怎麼會像太王一樣重視小弟們的性命。其實作為百姓,恐怕整個西漢時代你最不想活在的就是漢武帝時代。雖然現代人還在讚美漢武帝,但在那樣一個年代,就像托克維爾說的:做僕人的終於不再關心自己,他們逐漸忘卻了自己,也可以說甚至放棄了自己,他們更喜歡鐵腕的主子,而不是獨立的人格。

   所以,矛盾就產生了。一方面儒家推崇太王時代,儒家希望在專制君主時代的統治者也能發揮太王一樣的善念,平等和尊重的對待他的小弟們。怎麼做到呢?儒家給出的答案是:勸說君主們好好學習儒家經典,做到正心誠意,以自己的善良和同情心感染整個帝國。

   另一方面儒家又推崇禮制,儒家希望營造出一個復古的「禮儀之邦」,這是一個等級森嚴的社會,一套完整的等級秩序,所有人各安其位,老百姓要對貴族,執政階層足夠的尊重,不能像對待與自己一樣的老百姓階層一樣對待他們。

  大家發現了沒有,這兩者有著天然的衝突。

  但其實當我們想試圖用儒家傳統教化出來一個友愛平等互助的社會的時候,我們其實走在的是一條無數前輩兩千多年來都沒有走通的路。因為真正的阻礙中,儒家自己也算是其中一個。

  就拿儒家的名人賈誼來說,他曾經寫過一篇文章叫《治安策》,裡面有一段比喻我管它叫台階理論。他說:天子就像宮殿,老百姓就像平地,官員們則是台階,為什麼天子讓人覺得尊貴呢,因為他們高高在上。我們現代人不是也有這樣的例子嗎一個佛像堆放在野外草地上就沒有人朝拜,搬進佛堂裡面,就會有善男信女們去供奉。賈誼還說「刑不上大夫」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如果官員犯了罪受的刑法和百姓一樣了,老百姓們就會覺得台階的威嚴感就被削弱了。就好比一個局裡的小科員和局長一起泡澡一樣,衣服一脫,大池子裡面一泡,平日裡面等級標誌就突然消失了,小科員們難免會產生一些微妙的心理變化。至少賈誼認為,這類事情,和這種微妙的心理變化會讓百姓對統治者產生輕慢之心,對社會的穩定非常不利。

  那官員們如果真犯了法怎麼辦?賈誼說:首先懲辦官員的時候不能讓老百姓看見,最好是皇帝跟官員說,你犯了這麼大的罪,我給你留面子,不抓你,你自己看著辦吧,然後官員自己自殺就可以了。在這裡多說一句,根據文獻,好像漢朝官員自殺率確實挺高的。

   以上就是賈誼憧憬和設計的理想國,在這樣的國度裡面老百姓們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雖然儒家還是推崇太王時代的同情和友愛,但是漢朝的等級制度已經被賈誼這樣的大儒抬到了高高在上的位置。其實太王的偉大不是靠著儒家的精闢理論,因為那個時候儒家還沒誕生呢。太王的偉大主要是因為他所在的時代氏族部落成員之間的關係平等而導致的,包括我們儒家推崇的黃帝時代,堯舜禹時代,任憑一代代精英學者再怎麼呼喚,再怎麼教化,也無濟於事。

社會的冷漠,人情的淡薄,包括大儒們所說的道德的淪喪,所有的這些,難道真的有一個聖人可以靠一部經典就能改變嗎?試問你如何教化得了那些擁有無限權利的帝王?其實最重要的,是聖人們所處的時代改變了,已經不是太王所在的黃金時代了而已。再深一層,我們今天要去學習儒家的時候,跟當年的聖人們面對的問題幾乎是一樣的。我們的時代也不是聖人所在的時代了,我們今天讀的經典呢?還是不是聖人精神的本意呢?

   這讓我想起了另外一個故事,今天的春秋大義也正好可以在這個故事裡面結尾。

   故事的主人公叫輪扁,輪是他的職業,扁才是他的名字。說白了就是一個姓扁的做輪子的匠人。

   故事的場景是齊桓公在堂上看書,輪扁在堂下做車輪,雖然這不太符合現實,但畢竟是個故事,大家就接著聽下去好了。輪扁干累了居然和齊桓公搭話問:你看的是什麼書?齊桓公很有涵養的放下書回答:是聖人的書。輪扁接著問:這聖人還活著嗎?齊桓公說:早就死了啊。輪扁接著說了一句大不敬的話:這樣啊,那你看的書不過是聖人留下來的糟粕罷了。齊桓公這回不高興了,說:寡人讀書,你一個臭工人憑什麼說三道四,今天你要是說不出個理由來,非殺你不可。

   輪扁不慌不忙還就真說出一番大道理來,他說:你看,我是個做輪子的,這輪子接合的部分最難把握,不松不緊剛剛好才行,這門手藝我雖然在行,可是沒法傳給兒子,我兒子雖然聰明,可是很多東西妙到毫巔不可言傳啊。聖人的書也是同樣的道理,聖人死了,帶著他那些難以言傳的精髓一起離我們而去了,只剩下一些糟粕留下來,就是您看的書上面的文字啊。

   輪扁的故事戛然而止,我們的答案也就在其中了。今天就講到這裡,感謝大家關注於少伯,我在這裡陪你一起讀書。

關注「於少伯」,陪你共同求知讀書,用碎片時間傳播價值。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於少伯 的精彩文章:

泰北玫瑰——清邁
於少伯講《春秋大義》第十七講:從原心到三綱

TAG:於少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