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證空性的境界到底是什麼?

證空性的境界到底是什麼?

《心經》:「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渡一切苦厄。」

很多人不知道什麼是空性,卻妄言自己證空性得法身了,從《心經》這一段經文可知,要證空性必須要證到五蘊皆空,五蘊也稱為五陰,即色、受、想、行、識,那麼什麼是五蘊皆空呢?我們要從《楞嚴經》中五十陰魔的經文中去找答案。

一,色空

「阿難當知。汝坐道場,銷落諸念。其念若盡,則諸離念一切精明。動靜不移。憶忘如一。當住此處入三摩提。如明目人,處大幽暗,精性妙凈,心未發光。此則名為色陰區宇。」

「若目明朗,十方洞開,無復幽黯,名色陰盡。是人則能超越劫濁。觀其所由,堅固妄想以為其本。」

「阿難。彼善男子,修三摩提奢摩他中色陰盡者,見諸佛心,如明鏡中顯現其像。」

解讀:

色陰就是人有堅固妄想而由真心幻化出來的,當入定達到動靜不移(對於聲音的有無不分辨了,即聞根不起作用了),憶忘如一的境界(即意根不起作用了),此時即入三摩地,但還沒有看見自己真心發出光來,其境界都還在色陰區宇。如果看十方世界了無障礙(想看哪裡就可以看見那裡),任何時候所見都在一片光明之中,這就是色陰盡了(即色空)。此時見諸佛之心,如同在明鏡中看自己的像一樣清楚明白,所以看諸佛形像明了清楚。

特點:透視,遙視,一切在光明中。

二,受空

「若有所得而未能用。猶如魘人,手足宛然,見聞不惑,心觸客邪而不能動。此則名為受陰區宇。若魘咎歇,其心離身,返觀其面,去住自由,無復留礙,名受陰盡。是人則能超越見濁。觀其所由,虛明妄想以為其本。」

「阿難!彼善男子修三摩提受陰盡者,雖未漏盡,心離其形,如鳥出籠,已能成就,從是凡身上歷菩薩六十聖位,得意生身,隨往無礙。」

解讀:

在受陰區宇,心雖然明白,但如同夢魘,不能出體,如果過了這一關,即受陰盡(受空),心就能離開身體,出體後回頭看自己肉體的身體和面貌清清楚楚,此時心能來去自由,沒有任何障礙,成為意生身(魂),想去哪裡就能立即到。受陰是一虛明妄想所產生的。

特點:也有大光明,且心能隨意出體,往來無障礙。

三,想空

「譬如有人熟寐寱言,是人雖則無別所知,其言已成音韻倫次,令不寐者咸悟其語,此則名為想陰區宇。」

「若動念盡,浮想消除,於覺明心,如去塵垢,一倫生死,首尾圓照,名想陰盡。是人則能超煩惱濁,觀其所由,融通妄想以為其本。」

「阿難!彼善男子,修三摩地,想陰盡者,是人平常夢想消滅,寤寐恆一,覺明虛靜,猶如晴空,無復粗重前塵影事。觀諸世間大地山河,如鏡鑒明,來無所黏,過無蹤跡,虛受照應,了罔陳習,唯一精真。」

解讀:

譬如有人熟睡中說夢話,這個人雖然自己不知道自己說什麼,但他說的話有韻律和邏輯,使邊上沒有睡的人都夢明白他所說話中的道理,這就是想陰區宇。

如果不再動念,浮想全部被消除,如同覺明心上的塵垢被去掉,有了宿命通,稱想陰盡(想空),此時能超煩惱濁,想陰是因為融通妄想而生。

修定到想陰盡(想空)之人,不再有睡夢,睡和醒都一樣,覺明虛靜,心裡不再有粗重的前塵影事,如同晴空,看世間山河大地,如同鏡子照物,來無所留,過無蹤跡(心無所住),其心空虛而又了了分明,去除自己的舊習,只留下自己的第八識。

特點:定中沒有念頭產生,有宿命通,心如大圓鏡,醒寐如一,心永遠是清醒的,不再有睡著而不知道的情況,去除了自己所有的不良習慣。

四,行空

「生滅根元從此披露,見諸十方十二眾生,畢殫其類,雖未通其各命由緒,見同生基,猶如野馬,熠熠清擾,為浮根塵究竟樞穴,此則名為行陰區宇。」

「若此清擾熠熠元性,性入元澄,一澄元習,如波瀾滅,化為澄水,名行陰盡。是人則能超眾生濁,觀其所由,幽隱妄想以為其本。」

解讀:

生死的根源在此被披露出來,看盡十方十二類眾生,雖然不能完全明白各自生命的來源,但看見同生基(行陰)如同野馬(陽焰)閃爍流動不息。就是說眾生這個在六道中輪迴的生命體就如一個個螢火蟲一樣發著火光流轉。這個火光就是六根和六塵之本源。在這個境界就是行陰區宇。真性起功用時,這個光就被滅掉了,習氣也就暫時沒有了,如同澄清的水,沒有波浪了。行陰是因為幽隱妄想而生。

特點:生命之光被真心攝持而滅,此時習氣暫除。

五,識空

阿難。彼善男子修三摩提行陰盡者。諸世間性,幽清擾動同分生機,絛然隳裂,沉細綱紐。補特伽羅,酬業深脈,感應懸絕。於涅槃天將大明悟。如雞後鳴,瞻顧東方,已有精色。六根虛靜,無復馳逸。內外湛明,入無所入。深達十方十二種類,受命元由。觀由執元,諸類不召。於十方界,已獲其同。精色不沈發現幽秘。此則名為識陰區宇。

若於群召,已獲同中,銷磨六門,合開成就。見聞通鄰,互用清凈。十方世界及與身心,如吠琉璃,內外明徹,名識陰盡。是人則能超越命濁。觀其所由,罔象虛無,顛倒妄想,以為其本。

識陰若盡,則汝現前諸根互用。從互用中,能入菩薩金剛乾慧。圓明精心,於中發化。如凈琉璃,內含寶月。如是乃超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四加行心,菩薩所行金剛十地,等覺圓明,入於如來妙莊嚴海。圓滿菩提,歸無所得。

解讀:

行陰盡時,一切有情眾生生命之本源即熠熠擾動之個體火光突然間被毀滅掉了,業力和因果也都暫時斷絕了。這是將要大悟真心之時,如同早晨第三次雞鳴時看東方的天空,已經有精色,此時六根虛靜,沒有動靜之相,內外清澈透明,六根和六塵合一,沒有六入產生,也沒有六入所入的對象。深切明了十方十二眾生的生命根源(真心), 觀察到這個根源本身不遭受三界果報。於是在十方世界,找到了生命的共同點。這個智慧不沉沒而能發現生命幽秘之處。這就是識陰區宇。

如果在所有十二類眾生中找到了生命的共同點即根源,然後把六根能任意開合,互相任意通用,十方世界和自己的身心都如同琉璃(水晶)一樣內外透明(整個世界如同在水中),這就是識陰盡。產生識陰的根本原因是顛倒妄想。

識陰盡(識空)時,六根能互用,在互用中,入菩薩金剛乾慧,這個真心就正式起作用,就是見到空性,真心無所在而又無所不在,真心在自己的靈上發光時就如同一個月亮懸掛在水的世界(琉璃世界)中。證空性即入菩薩初地,也稱見道。然後再以所證空性入三解脫門,以三解脫門為基礎就能逐步入菩薩八地,直至成佛。

特點:六根互用,見世界及身心如同水的世界(即琉璃或水晶世界)。

由上可見,是很容易對照世尊如來所說來印證自己是否證到空性,是否入菩薩初地,而要法身成就就要到菩薩八地。

在修證五陰皆空的過程中,在每一個破每一陰時都有十種類型的魔出現,修證者在每個境界中必須對照《楞嚴經》中的五十陰魔來避免自己入魔。

證空性的境界到底是什麼?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華大秘密 的精彩文章:

張家界「搶婚」奇遇
《楞嚴經》論心生萬物之三

TAG:中華大秘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