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對「偽心理學」說不》基思·斯坦諾維奇

《對「偽心理學」說不》基思·斯坦諾維奇

看了很多本心理學的書,這是我讀過最特別的一本。與其說它是一本心理學的書,不如說是方法論。書中介紹了很多辨別「現代心理學」真偽的方法,也一再強調,心理學屬於科學,也是需要嚴格的實驗和統計來證實的。心理學的內容需要能夠被「證偽」,需要強調不會百分之百適用,在進行實驗對照時,要考慮「安慰劑」效應等等很多誤區。同時,它也帶領我用一種科學的思維方式對待心理學、對待生活,讓我對心理學又有了一次重新的認知。

? 摘錄:

1、心理學的批判性思維習慣,也就是說,心理學不相信個人的智慧,更相信科學的方法,而科學方法的本質是證偽,即對我們的經驗、常識和直覺,產生懷疑、挑戰和批評。

2、心理學的概率性思維習慣。我們和很多自然科學家思考方式不同之處就在於我們更容易相信,任何人類的行為都是概率性的表現,也就是說,它有一定的不確定性,會受到其他隨機事件的影響。

3、任何人想要理解心理學,第一步,也是至關重要的一步,就是要意識到心理學的首要特徵——它是有關行為的、以數據為基礎的科學研究。

4、科學的三個相互關聯的重要特徵:(1)應用系統的實證主義;(2)產生公共知識;(3)驗證可解決的問題。

科學觀察通常都是理論驅動的;它們檢驗有關世界的各種不同解釋觀點。它們是結構化的,因此可以根據觀察結果,決定哪些理論得到支持而哪些則被拒絕。

公共性的、可檢驗的知識,指的是我們可以將研究發現遞交給科學團體,團體中的任何人都能對其進行重複檢驗、批評或拓展。

科學針對的是可解決的、可明確具體的問題。這意味著就其類型來說,科學家們所致力解決的問題是能通過現有的經驗技術獲得答案的。如果在當前所掌握的經驗技術條件下,問題無解或理論不可驗證,則科學家們將不會對它展開研究。

5、常識總是基於一些假設,而心理學對這些假設的經驗基礎進行檢驗。正如我們之前看到的許多例子,有時候假設得不到實證支持。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通過它們,我們可以看到,心理學扮演著一種世俗智慧檢驗者的角色,常常難免和諸多根深蒂固的文化信念發生衝突。心理學往往是「傳遞壞消息的信使」,宣告原本為人們所接受的世俗觀念再無立足之地。這就不難理解,為什麼許多人不僅無視這些消息,還想消滅這些信使。

6、可證偽性標準主張,一項理論如果有用,它所作出的預測必須是明確的。理論必須兩面兼顧,也可以說,這項理論在告訴我們哪些事情會發生的同時,應該指出哪些事情不會發生。

7、在科學領域裡,定義一個概念靠的是一系列操作,而非單獨的行為事件或任務。

8、如果我們多次測量同一概念得到的結果是近似的,那麼我們就說測量工具表現出較高的信度。

9、在科學中,知識的正確與否並不取決於個體提出主張時自己的肯定程度。所有建立在「直覺」基礎上的信念體系都有一個共同的問題,即當出現矛盾觀點時,它們缺乏一種機制來判別哪個是對的,哪個是錯的。因為人人都憑直覺認為自己是對的,但當大家的直覺觀點發生衝突時,我們該如何決定誰正確呢?令人悲哀的是,歷史表明,這種衝突的結果通常是權力鬥爭。

10、如果我們想要理性地討論心理學概念,那麼操作性定義是必需的;我們要以一種有條理的方式進行判斷,而不僅僅根據我們自己對某個問題的偏見。

11、個案研究和見證作為心理學理論和治療的證據是毫無價值的。

12、當面臨問題解決或決策情境的時候,人們會從記憶中提取與當前情境有關的信息。因此,人們傾向於利用更容易獲得的、能夠用來解決問題或做出決策的信息。對可獲得性造成強烈影響的一個因素,就是信息的鮮活性。

13、有相關,並不意味著必然有因果關係。

14、「虛假相關」:相關的產生不是因為兩個變數之間存在一個可以測量的直接的因果聯繫,而是因為這兩個變數都與第三變數相關。

15、方向性問題:當變數A和變數B之間存在相關時,在斷定A的變化引起B的改變之前,我們必須清楚因果關係的方向可能是相反的,即從B到A。

16、選擇性偏差:當只有相關時,應避免因果推論。

17、考察行為的原因時,要依照多樣性的原則來思考。不要陷入誤區,認為某一特定行為只是由某一特殊原因造成。大部分複雜的行為都是由多重原因所決定的。各種各樣的因素共同起作用才導致了某種行為出現。有時多個因素聯合在一起時會產生交互作用。也就是說,變數共同作用時的整體效應,會和其單獨作用時獲得的效應完全不同。

18、「某某人」統計學的運用:由於某些人知道一個「某某人」與某個成熟的統計學趨勢向左,這個趨勢就會被人懷疑。

19、某些概率推理中的普遍誤區:對概率信息的不充分利用,過分倚重個別事件所提供的證據而忽視了統計學的信息;樣本大小信息的誤用當其他因素保持不變時,較大的樣本總是能夠更精確地估計出總體的真正數值;賭徒謬誤,即傾向於將過去事件和未來事件之間聯繫起來,而實際上兩者是獨立的。兩個結果是相互獨立的,一個事件的出現不會以你共享另一個事件出現的概率。

20、人們總是認為,如果一個序列是隨機的,那它就不應呈現有重複和某種模式。真正的隨機序列,往往看起來不像是隨機的,因為我們傾向於給所有事物都套上一種模式。在進行有關問題的研究後,列維總結道,「生命可能確實是隨機的,iPod可能也是。但是,我們人類將永遠有自己的套路和模式,只為讓無序變得可控。即使真的存在缺陷,問題也不在shuffle,而在我們自己身上」。

21、人們有解釋偶然事件的傾向,這一現象在心理學的研究中稱為錯覺相關。當人們相信兩類事件在通常情況下 應該一起發生時,就會認為自己頻繁地看到了同時發生的現象,甚至當這兩類事件的同時出現時隨機的,並不比任何其他兩個事件同時發生的頻率更高時也是如此。總是,即使是面對隨機事件,人們也傾向於它們所期望的聯繫。他們在原本沒有規律的地方看到了規律。

22、在試圖解釋世界上發生的所有事,同時又拒絕承認偶然因素的作用,實際上會降低我們對現實世界的預測能力。在某個領域中,承認偶然因素的作用意味著研究者必須接受這樣一個事實,即我們的預測不可能百分之百準確,預測中總會犯一些錯誤。但有趣的是,承認我們的預測達不到百分之百的準確度,實際上反而有助於我們提高整體預測的精確性。這聽起來好像有點兒矛盾,但是事實確是如此:為了減少錯誤就必須接受錯誤。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懶小妮de日常 的精彩文章:

TAG:懶小妮de日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