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再遙遠偏僻的小山村,都開始用二維碼掃碼支付了

再遙遠偏僻的小山村,都開始用二維碼掃碼支付了

「阿姨,我能不能支付寶轉你5塊錢,你給我幾個硬幣,我沒帶現金想給車子充下電?」

「行,你掃下碼。」

十字路口,十八線小山村,烙煎餅的阿姨一邊忙活著,一邊爽快地答應了小姑娘的請求。此時,我正坐在小板凳上,吃著黃太吉們永遠也做不出的菜煎餅。在此之前,老家的兄弟們多次和我強調,現在出門買菜都不用帶現金了,我還不太相信。畢竟,去年這時候,我還是帶著現金來吃菜煎餅的。

魯南大地腹地深處,深藏在群山老林里的村村落落,轉眼間,生活方式已經悄然起了變化。

電商,兩輩人的推波助瀾

這些年,電商的觸角遍及大江南北,管道也漸漸鋪到了生養我長大的這片小山區。

買些堅果、選點好菜、挑一挑強身健體的保健品,大部分隔天也就送到了,甚至還能送到家門口,總算省去了父母們的東奔西走。前段時間,父親聽說羅布麻茶降血壓的效果不錯,打電話問我網上能不能買到,我欣然應諾,幾分鐘時間就搞定了父親不常提起的「懇求」,想想真好。此前,也曾在網上購買花椒剪、板栗脫殼機等各種花式設備,好用的不好用的,總歸是減輕了一部分的手工勞苦。不過,遺憾的是,生鮮類的食材目前還觸及不到十八線小山村,我多次想買點新鮮海鮮寄回老家,最後都被電商們以不在服務範圍為由拒之門外了。

但還是要感謝阿里、京東們,逢年過節、應急之需,如我一樣飄蕩在外的年輕人,能夠比較順暢地在網上購買一些好吃好喝好用的寄給父母,夜深人靜,還能覺得自己對父母們有點小用。

當然,逐漸觸及、填充十八線小山村的電商,也要感謝飄蕩在外的這些年輕人,電商漸起的背後,是他們在真切的推動。

不過,電商帶來的更大變化,還要從加快鄉村原產的土特產流通說起。

十八線小山村,靠山養人、靠土吃飯,物產或者說土特產是極其豐富的,舉凡各類水果、山珍,應季之時,大都採用原始的「趕大集」來實現相互之間的物品交換。去年曾有節目組走進魯南大集,記錄下了這綿延數百年的活著的世相,彷彿令人置身時光隧道。

如今,「趕大集」的形式正在被電商沖淡,櫻桃、板栗、花椒、生薑大蒜等越來越多的土特產開始現身電商平台上的個人店鋪,或者微商們的朋友圈。最典型的例子,我的姨弟姨妹們,一到應季水果上市,就開始在網上四處推銷、代為寄送,甚至一度將自家的水果賣到脫銷。電商之下,物品流通確實在加快、延伸,父輩們的認知也在快速被打破。

與此同時,隨著互聯網+農業的創業氛圍漸濃,從田間地頭直達城裡人的餐前廚下,十八線小山村相對綠色、有機的各類蔬菜越來越緊俏,甚至開始催生了很多專供菜園和「職業」摘菜員,這在以往是難以想像的事情。

我的老母親,正是「職業」摘菜員中的一員。去年,她不顧反對,跟著一群人跑遍了臨近的大小菜園,甚至一度跑到煙台、青島,拔蘿蔔、刨土豆、摘白菜,按天或者論斤計費,平均下來一天大概可以賺到80-130元,雖然微薄、辛苦,卻經常對我說賺得踏實。

我大概估算了下「職業」摘菜員的平均年齡,50歲以上,年齡高的,大概有70歲。他們和我們一樣忙於奔命。

支付先行,難以想像的普及速度

就像開頭提到的,支付方式的變化快到難以想像。在我的感知里,微信支付、支付寶支付被十八線小山村接受,大概只用了半年多的時間。

用支付寶付掉菜煎餅的費用後,我特意到菜市場去逛了逛,發現賣菜的小商販們,確實有很多都在攤前掛上了支付碼,更不用提那些年輕員工比較多的超市、商場、理髮店之類的了。

「其實挺麻煩的,我搞不太明白這玩意,但是省了數錢算賬的功夫,也不像以前老是要準備很多1毛、5毛的零錢。」一位攤主告訴我。而據不少買菜的人坦言,掃碼支付最大的好處是,再也不怕被賣菜的人「坑」了,以前很多賣菜的不願意找零,1毛、2毛就給「賴掉」了。

省事之餘,我其實擔憂他們不好應對賬戶安全問題。一次,有人用支付寶轉賬還給我母親2000元,母親反覆問我到賬和資金安全問題,回家過年,母親還拿出手機讓我再檢查了一次。

「會擔心記不住密碼嗎?」我問一位上了年紀的攤主。「擔心,我都把密碼記在本子上了,萬一弄不明白,就問俺閨女。」

一番詢問下來的總體感受,支付方式的普及很大程度上源於兩個原因,一是都有子女們在背後引導,年輕點的來買東西也都想用掃碼支付;二是有利息、能賺錢(包括平台補貼、春晚等節目紅包互動等),這個因素的誘惑也很大。

某種程度上說,互聯網大潮席捲之下,新技術一旦彰顯出巨大的普適性,不管普通人是否充滿恐懼感、不安全感,被動接受、適應幾乎是必然的。

不過,對我而言,支付方式普及的最大好處是,給父母打錢再也不用擔心他們找各種理由拒收了。「老爸老媽,剛轉了點錢過去,不常在你們身邊,買點好吃的……」

視頻,中老年喜歡「某瓜」

視頻並不是個新技術,但卻在新的載體和新的形式上爆發出了深遠的影響,遠在十八線小山村,這股力量也成功駐紮了下來,時刻滌盪著兩代人的對話、情緒、隔閡以及娛樂方式。

大約在兩年前,母親百般不願的換掉了諾基亞老年機,嘗試用起了智能手機。母親雖然識字,但用起智能手機來依然不容易,最大的鴻溝反而出在打字上。好在,經過幾天努力,母親學會了在微信里發送語音和發起視頻聊天。自此,一發不可收拾。

對於常年在外的孩子們和父母親而言,這是多麼大的變化——想念的時候,就打開視頻聊天,即使看一眼,也足夠抵消所有的不安和疲憊。我還清晰記得前幾年的恐懼感,一年回一次家,每次第一眼看到父母,都會被父母一年老去一大截的模樣震撼。不過,他們確實越來越老了,雖然隔三差五的視頻聊天並不能消解掉這種恐懼感,總歸多了一層心安。我想,這也算是技術進步帶給我們的一個寬慰吧。

不過,視頻聊天也帶來了新的恐懼感。以前朋友們常說,出門在外,對家裡都是報喜不報憂的,反正過得好不好,他們也看不到。視頻聊天的普及,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我們的這種「小算盤」,真受了委屈,別說輕易隱藏,只怕忍住不流淚都不容易。正如我,最近因車禍受了點傷,接受視頻聊天的第一眼,母親就哇地哭了出來,我看著蒼老的母親哭得像個孩子一樣,卻連一句像樣的話都找不到。有那麼一瞬間,我真有些痛恨這個讓我無法躲藏的技術。

不知道是不是適應了視頻的緣故,母親最近瘋狂迷上了某瓜視頻,每天都看得很歡樂,並且常常問我有沒有安裝,有沒有看到視頻上某某「專家」說的什麼。不過令我想不到的是,母親手機上的這款視頻應用是我小姨「慫恿」並且協助下載安裝的。過年走街串巷幾天,才意識到這視頻軟體不止席捲了小鎮青年們,也正在席捲類似我母親、小姨這樣的中老年群體。

我甚至覺得,中老年群體太信任甚至迷信這些視頻主了,對視頻內容的辨別意識和能力都很弱。以我母親為例,她的關注點主要在養生健康類、生活小知識類以及涉及事故、犯罪這樣的新聞或段子上,她會認為這些內容都是真實可信的,不僅自己照做,還常常拿來囑咐我,生怕我亂吃了什麼相剋的食物,或發生了什麼意外。

老實說,有時候會覺得有點無奈,想反駁又不忍心,很想拜託那些內容生產者們,盡量不要唯流量至上啊,真的會害人的。雖然,這是不可能的。

如果哪天區塊鏈們也蔓延到了這些十八線小山村,我恐怕真要跳起來罵人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虎嗅APP 的精彩文章:

噹噹網組織架構調整:李國慶只負責公共事務部
蘇芒辭職,中國時尚女魔頭謝幕

TAG:虎嗅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