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漢代張騫通西域之後,「絲綢之路」是如何形成和發展起來的?

漢代張騫通西域之後,「絲綢之路」是如何形成和發展起來的?

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漢武帝曾經兩次派遣張騫出使西域,逐漸在古代東西方之間架起了溝通的橋樑。因為當時這條通道輸出的商品主要是絲織品,所以被稱為「絲綢之路」。

西漢時期,絲綢之路有南北兩條大道:南路從都城長安出發,經敦煌、鄯善、于闐、莎車等地,越過蔥嶺到達大月氏、安息等國。北路經敦煌、車師前王庭、龜茲、疏勒等地,越過蔥嶺到達大宛、康居、奄蔡,然後南下到達安息,由安息向西到達大秦。這兩條大路成為當時陸上經濟交流的兩大動脈。

「絲綢之路」是溝通中國、中亞、西亞各國經濟文化交流的友誼之路。從此之後,中國的絲綢、刺繡、陶瓷和其他工藝產品也被源源不斷的運往中亞及歐洲各地,而異域的核桃、蠶豆、胡蘿蔔、葡萄酒和多姿多彩的音樂舞蹈、繪畫也在中國社會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從漢代開始,中央政府還逐漸打通了一條海上航線,將中國、印度、兩河流域、埃及,以及歐洲連接在了一起,被稱為「海上絲綢之路」。它是由南中國海至印度洋,過波斯灣,到達阿拉伯半島及紅海沿岸的埃及等國,再由地中海東岸和南岸到達歐洲。唐宋時期在廣州、泉州等地還設立了專門的機構,負責管理海外貿易。

元代以來,由於海上航行技術的提高,航海能力的增強,中外海上交往空前繁榮。中央政府在東南沿海的泉州、廣州等地設立了市舶司,專門管理海外貿易事務。當時,泉州港內船舶如梭,十分繁華,是世界上最大的商港之一。

到了明代,明成祖為了宣揚國威,派遣鄭和下西洋,進行貢賜貿易。鄭和曾經七次下西洋,時間之久、規模之大、範圍之廣都是空前的,是當時世界航海事業的頂峰。

無論是陸上「絲綢之路」,還是「海上絲綢之路」,在中西經濟文化交流方面,都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化名人堂 的精彩文章:

你見過「薄如蟬翼,輕如鴻毛」的精美玉雕么?小編帶你掌掌眼……

TAG:文化名人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