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回首來時路:我是一個怎樣的公益行動者?

回首來時路:我是一個怎樣的公益行動者?

學員:李子舒

2014年進入北京紀安德任研究員,現任項目協調人,關注國內的性別平等與性別多元議題。探索中的協作者。

上次聽孫老師談了人生後,回家路上一直在想,如果談到田野的真情和信念,談到作為公益行動者的真情和信念,就不得不回到這麼幾個問題:

我是一個怎樣的公益行動者,我對自己的定位是什麼?

從我現在的位置出發,看到我出發時的位置,這之間的歷程是怎樣的?

在這些歷程中,我經歷了什麼轉化和轉變?

本來我認為,我已經再也無法寫出我的感想了,反正參與過的行動一遍遍地滌盪著我。可是這種壓抑和被心中的恐懼堵住嘴的感覺並不好,我想我還是要說,要發聲,我作為公益行動者不應該被任何人去命名和定義。

我最近發現,批評和撕裂很容易,但是要做建設和融合卻不容易。我希望可以去讓不同的議題、視角和聲音彼此看見,平台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如何開始真正的對話。為什麼真正的對話不容易展開呢?原因據我觀察,主要有三方面:

1 沒有真正地去傾聽對方真實的意思;

2 可以討論、可以建設性地提建議,卻用暴力表達的方式;

3 脫離具體情境和脈絡,想當然地開始去做1和2;

如何讓彼此開始真正對話的「技術」,是我感興趣的。這也是與人有關的工作,或者說和人的成長有關的工作。也許我也並不精通這樣的技術,可是我們可以在並進的過程中慢慢去學會。從一個特定場域中的人彼此聽見真正的聲音開始,聽見對方的真實意思,然後去嘗試著建設性地解決問題。對於衝突,我往往有著很矛盾的反映。一方面衝突本身可能給我留下創傷,交鋒激烈的場景和態勢會讓我覺得不舒服,但是我想改變這樣的對話和交流模式。我就從這裡開始溯源吧。

童年最常和我討論問題的人是我的爸爸,但在我小時候他經常讓我覺得沒法對話。記得我三年級那年,他和我談論一個話題,其實現在想來和社會階層有關,起因是說到某個親戚是工人,我覺得她是工人也挺好,而且不論做工人還是做老闆,人格上不應該是平等的么?他逼問我:所以你長大後也要當個工人?我說不知道,但是當工人也沒什麼不好的。他的臉色霎時間變得嚴肅起來,那個本來打算愜意地讀完《哈利波特》的下午變得十分緊張,他居高臨下地問了我很多問題,告訴我中國有一句老話叫「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他不希望我只是迫於壓力承認他是對的,但他認為我必須承認他說的的確都對,而且我以後就「懂了」。晚飯姨媽過來做客,他頗為不屑地說:「這孩子居然覺得工人和老闆一樣!」姨媽自然也呵呵呵地笑起來,讓我聽爸爸的教導。我默默躲在一個角落裡,這句話和那輕蔑不屑的語氣一直在我腦海里迴旋。

那些對話是不曾傾聽過我的,一次爭吵後,我語氣悲傷地說:「你根本不知道我是如何長大的。」他回應地也是輕蔑:」不就是喝水吃飯長大的。」在這些對話里,我很少覺得自己被傾聽和接納,我的觀點不會被作為整體被回應,回應的方法是挑刺,從中找到弱點然後攻破。漸漸地我長大,也學會了同樣的方式與他討論問題,我以為我在這種磨練中得到了「成長」。這是所謂的「邏輯」。

所以在很長的時間裡,我發現我的發言也時常語帶憤怒,讓與我對話的人有些心理壓力。我的憤怒來自於:「你怎麼就是不聽!」其實每一次的論辯都把我無形之中拉到了與父親的對話里,假設對方並不傾聽,並準備好了防禦和攻擊。

後來大學生涯苦悶,我很自然地開始苦苦埋首哲學,雖說還是不懂,但是與腦海當中的兩個自己相互對話,為了能真的明白另一個自己所說,我開始聽,開始想對方到底表達的是什麼。

我的回應也變了。在參與到公益活動之後,有很多會議和工作坊的場合是需要小組討論做出一個方案的,而時間短則5分鐘,長則半小時或更長時間。這時候相互傾聽和明白對方的意思就十分重要了,而且十分有趣的是經由協作,我們可以碰撞出非常有趣的思想火花和層出不窮的創意。像風一樣自由。

我也開始逐漸發現我並不是喜歡「站邊「的人,當對社會議題的討論和思考領著我和同伴發現一個問題背後有著複雜的社會原因,這些因素交織在一起形成了我們所看到的問題之由來,它是無法用一個是否左右的選項來說清楚的。甚至你問我是不是女性主義(此處編輯有修改),我也會說我希望我是,我希望我在不斷地接近。而從哲學到邏輯學的閱讀路徑也讓我開始明白,真正的邏輯是反覆澄清和論證依然顛撲不破的。地理學科(別笑!)的思維訓練也讓我習慣了用過渡和光譜的視角去看待問題,放棄對立二元。從事多元性別的倡導讓我進一步發現,多元不僅意味著豐富,還意味著不同,如何求同存異?要足夠相互尊重。如何做到相互尊重?傾聽和平等地討論是第一步,也是貫徹始終的。

所以我現在可以回答,我希望自己是一個怎樣的公益行動者:我希望看到和探求議題背後的結構性問題和權利缺失,讓不同群體之間的鴻溝彌合,促進不同社群開始傾聽、理解和對話。總而言之,做建設性的事情。在這個過程之中,去尊重人和運動的局限性。傾聽和接納都是太寶貴的事情。議題的複雜性、人的複雜性,大概也滿足了我的好奇心。

所以我很喜歡在做事之前留一點點時間去想(當然想太多也就沒必要了,重要的還是去做)什麼是我們應該爭取的,什麼是我們花很多資源卻收穫很小、只是看起來很美的。什麼是現在深耕細作將來會有收穫的。也許這個答案在當下會變得更加清晰一點:我希望做一個有策略的前沿建設者。也許我看起來不「激進」,但是我想做穩這個被」激進」所擴寬的世界的可能性。

「公益行動導航研究和生態圈——公益行業青年行動者研習營」由樂施會資助,旨在回應公益行業需要,培育更多具有研究能力、表達能力的行動者。圍繞公益研究,設計了基礎授課、專題講座、實地調研、訪談交流和議題寫作等多種方式課程形式。

研習營開營以來,面向一線NGO行動者,研習營匯聚了10名學員和心系行業發展的導師,課程內容以課堂筆記、學員思考、課程實錄等形式通過平台發布,期待能和更多行業同仁一起分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沃啟基金會 的精彩文章:

TAG:沃啟基金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