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壺型解說,如何探討巨輪珠的美麗

壺型解說,如何探討巨輪珠的美麗

清晚期 金士恆制銘文朱泥具輪珠壺

「近時有一種奇品、邦俗呼曰具輪珠、所謂小圓式、鵝蛋式之類也、形有大小、製有精粗、泥色有朱、有紫、有梨皮、小而精者、曰獨茶銚、粗而小者、曰丁稚......而其為器拙而密、樸而雅、流直而快於注湯、大小適宜有韻致、是所以盛行於世也、請者京坂好事家渴望心醉、一覩茲壺、津津流涎、爭購競求、不惜百金二百金、必獲而後已、至曰非獲具輪珠者、難與言茗事......」

——奧玄寶《茗壺圖錄》

巨輪珠又名具輪珠,乃古典傳統器型,盛行於清末,尤其出口日本很多,之後又風靡台灣茶界。此款壺型,設計原意本就是實用器型,大口蓋便於傾倒茶渣,直流炮口出水爽利。拿捏把握,壺蓋摘拿,都方便自如。尤其古時人泡茶之餘,愛把茶壺捧於掌心,摩挲把玩,此類圓形壺,小巧方便,更是適合。

有別於晚清傳統紫砂制器對均衡造型和精緻工藝的追求,具輪珠在造型上多呈現出「不對稱、不規整、不均齊」的「粗放」特徵,工藝上亦多呈現出刻意明接、不事修坯,有意弱化和省略諸如明針修飾等宜興傳統制壺精加工工藝的「去工藝化」傾向。散發出與同時代紫砂制器迥異的「未完成、不完整、非完美、非永存」的東瀛審美氣息

具輪珠式朱泥壺

具輪珠「拙而密、朴而雅」的「拙樸」造型特徵與工藝傾向,最初許是日本文人對明代紫砂語言和高古氣息的自我解讀與復古摹古,亦或不良商家有意為之的托老作偽。但更主要的因由恐怕是:煎茶道在經歷了最初對明式趣味亦步亦趨的追隨之後,於中興之祖賣茶翁高游外的引領下,漸次展開了將明式趣味與東瀛審美碰撞融合的本土化進程。

奧玄寶在《茗壺圖錄》中將具輪珠歸為「別種」。而具輪珠也確為紫砂發展史上的另類。百多年前日本煎茶席上令京坂好事家「渴望心醉,一睹茲壺,津津流涎,爭購競求」的「奇品」,於大陸卻幾乎未見傳器。由此可推測,具輪珠自誕生之初,既是專應日本煎茶道需求而度身定做的外銷品種。

清晚期 朱泥巨輪珠壺

而直接導致具輪珠異花奇放的日本煎茶道,則發端於日本江戶時期。在高僧隱元隆琦(俗名林隆琦)1654年東渡扶桑將中國明代的泡茶法帶入日本之後,曾為黃檗山萬福寺僧人的被譽為「煎茶道中興之祖」的「賣茶翁」柴山菊泉,將自由精神,文人意趣與明式泡茶法飲茶趣味相互融合,奠定了日本煎茶道精神與形式的基礎。再經創立煎茶道花月庵流的田中鶴翁,小川流創立者小川可進等人的弘揚,最終確立了煎茶道在日本與抹茶道分庭抗禮的地位,並誕生諸多流派。日本煎茶道參考批判日本抹茶道儀軌,以煎茶形式結合中國潮汕功夫茶俗,崇尚中國明代的文人風尚,以追求自由,不拘形式而被日本的文人墨客所喜愛。參與的群體亦以文人墨客為主。焚香、掛畫、插花、點茶,中國古代文人的生活四藝,均體現在煎茶道里。筆墨紙硯、印譜等亦成為茶席的裝點道具。

煎茶道尊重美,但不求繁複,崇尚簡潔,提倡「和、敬、清、閑」的理念。其與抹茶道「和、靜、清、寂」一字之別的「閑」,明確了煎茶道文人意趣與抹茶道禪宗理趣的本質差別。同時,煎茶道對於中國明代文人風骨和生活方式的推崇,連鎖反應到對煎茶道具的選擇——必以「唐物」(來自中國的器物)為最妙,也直接導致了具輪珠的復古之風與一壺難求。「小圓式、鵝蛋式……流直而快於注湯」這些亦見於中國明末清初紫砂器的特徵,在日本的煎茶道茶席上以潮汕功夫茶俗中的小容量茶器大放異彩,並結合日本文人的審美取向,去工求朴,去巧求拙,追求拙趣和朴雅。以華麗的轉身完成了具輪珠向明清高古紫砂茶器,和日本文人對中國明清文化的尋根與致敬。

清末民初 巨輪珠

吳界明 巨輪珠壺

吳界明 巨輪珠壺

高振宇 紅泥巨輪珠壺

巨輪珠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六道茶空間 的精彩文章:

宜興紫砂陶的發展與繁榮 上

TAG:六道茶空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