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薪火相傳,讓「非遺」生生不息

薪火相傳,讓「非遺」生生不息

「你們就是一個模子,下面的人都要以你們為標準來學,所以只有大家做好了,後面的才不至於走了大樣。」宜川胸鼓傳承人宋軍強說話的聲音有些沙啞,仍一遍又一遍地指揮著隊員們訓練。在宜川縣文體活動中心,鼓聲陣陣,50名階梯領隊在這裡揮舞鼓槌,準確地踩穩每一個鼓點、執著地細摳每一個動作以及刻薄地挑剔每一個表情神態。這是前不久在宜川縣文體活動中心上演的一幕。

黃河是華夏文明的發祥地,黃河之濱的宜川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五千年燦爛的中華文明為這裡留下了大量的文化遺產瑰寶。境內考古發掘的龍王辿古人類遺址、丹州蟲坪塬西周古墓葬等先秦遺址及秦磚漢瓦印證了人類歷史變遷的興旺盛衰,而大禹廟的殘垣破碑、盤古山斷石壁畫又似乎表明大禹鑿石開河、盤古開天闢地的美麗神話也真實地發生過。宜川因東與山西隔黃河而相望,秦晉文化的交融結合使宜川形成了有別於陝北風情的獨特文化氣質,這裡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琳琅滿目,宜川胸鼓天下聞名、壺口斗鼓雄振四方、宜川蒲劇叫響西北五省第一號,而帶有濃郁地方色彩的大秧歌、踩高蹺、剪紙、刺繡、布藝、根雕不勝枚舉。宜川傳說、歌謠、諺語等蘊藏量大,而且傳承有序,記錄豐富。目前全縣共有縣級非遺項目150個,列入國家級非遺項目名錄1項、省級2項、市級12項,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9人。

宜川胸鼓:盡顯黃土高原風骨

為使獨具地方特色的胸鼓不斷得到傳承,宜川縣推出「千人計劃」。而宋軍強開頭所說的正是這一計劃實施的一部分。這群全縣抽選出來的「鼓舞」苗子,將被派往各村各鎮、中小學校擔當重任,為宜川胸鼓播撒星星之火。

宜川,是胸鼓之鄉。據《宜川縣誌》記載,胸鼓從宋代就已在黃河沿岸地區流行,與安塞腰鼓、洛川蹩鼓齊名,被並稱為「陝北三鼓」。宜川胸鼓爽朗清脆、明快瀟洒、氣氛熱烈、動律花哨,它獨具陝北女子的陰柔之美。表演者頭扎英雄巾,佩戴武士纓,左手握硬木小槌,右手持牛皮軟槌,使節奏的強弱對比明顯,鼓點花而不亂,彩帶上下飛揚。表演達到高潮者,一人身振數鼓,在舞台的扁擔上,或用凳子疊起的造型上,以驚人的技藝,上下翻滾,擊鼓作舞,既有舞蹈者的優美,又有武術雜技的剛健有力,形體的韻律和奔放的情緒融匯於擊鼓的節奏中。宜川胸鼓變化豐富,激烈的鼓聲像滔滔的黃河擊浪,清脆悅耳又像竊竊私語,這是它具備的獨有風格。多年來,宜川胸鼓出演全國多個重要活動並摘得多項榮譽。2008年6月,宜川胸鼓獲批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宜川胸鼓在陝北大地家喻戶曉,西洽會、絲綢之路、農高會、旅博會等開幕都少不了宜川胸鼓的助興。而在延安,每年的元宵節秧歌匯演中宜川胸鼓也是備受期待。2017年宜川縣政府制定了《宜川胸鼓、壺口斗鼓千人培訓計劃實施方案》,培養教練50餘人,開展傳統文化進社區、進校園,壺口斗鼓、宜川胸鼓、宜川剪紙已逐步納入中小學特色文化課程。

壺口斗鼓:秦晉文化交融之鼓

「湧來萬島排空勢,卷作千雷震地聲。」這是對黃河壺口瀑布的動情描寫,也是對壺口斗鼓的真實寫照。傳說四千多年前,大禹在治理黃河時,黃河裡有一條蛟龍興風作浪,大禹奮力擒拿它,人們在黃河岸邊擺起了鼓陣,他們用氣勢衝天的鼓聲來壓住黃河的怒吼聲,以此來震住黃河的蛟龍,為禹王爺擊鼓助威,成千面鑼鼓爭搶著湧向瀑布,所以形成了斗鼓。當大禹將蛟龍壓在壺口的十里龍槽中之後,人們擂鼓慶祝勝利。從此以後,斗鼓就成為宜川壺口鎮民間慶祝成功喜悅的一種形式,流傳至今。

每年農閑時節,宜川各鄉都有自己的廟會,十里八鄉的村民們抬出鑼鼓,歡聚一場,擊鼓會的高潮就是「斗鼓」。鼓手頭扎英雄結,胸挎尺六鼓、手持硬木椎;鐃手身披戰士袍,腳踏皂布鞋,手執青銅鐃。雙方列隊相向,足之舞之,舞之蹈之。它使用的樂器不多,只有鼓、鑼、鐃三件,卻能打出大自然的風雨雷電,人世間的喜怒哀樂。演奏時主鼓指揮,鑼主奏,群鐃齊鳴,眾鼓爭威,上百面鼓,成百付鐃,共鳴齊奏時,如天地轟鳴,使人感受到當年大禹征服蛟龍的威風。

壺口斗鼓融舞蹈、武術、體操、打擊樂為一體,具有高亢昂揚、粗獷豪放、剽悍威武、氣勢磅礴、威猛剛烈、變化多端等特點,融合了黃土高原人們樂觀奔放、憨厚樸實的性格,展現黃土高原大俊大美大質大朴的風骨,特殊的孕育位置使它既有陝北文化的醇厚精細,又有晉文化的勇敢奔放,它是秦文化和晉文化的精妙結合。特有的藝術形式、多維性的藝術體系使壺口斗鼓以全新的面貌成為陝北鼓林的佼佼者。

隨著時間的流逝與新文化元素的交融,宜川民間的斗鼓幾近消失,為了將這一代表性宜川民俗傳承下去,2004年宜川縣開始整理、挖掘、編排壺口斗鼓,一年的忙碌奔波喚醒了沉睡多年的斗鼓,壺口斗鼓重新回到人們的視野並大放光彩。多次外出展演獲獎,中央電視台、網路直播等媒體爭相報道。2007年5月,壺口斗鼓被列入陝西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名錄。

宜川蒲劇:西北五省之精髓

宜川本屬秦境,民間卻不唱關中的秦腔,也不唱陝北的道情。讓百姓喜聞樂見的是從一河之隔的山西傳來的蒲劇。蒲劇,乃民間一古老劇種,又名「蒲劇梆子」,亦稱「亂彈」,因興起于山西南部的大蒲州(今永濟市)而得名。蒲劇是古老而優秀的民族藝術遺產之一,其內涵豐富、源遠流長,深受宜川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

蒲劇藝術在宜川的發展傳承有序。清朝末年至民國時期,蒲劇藝人多從山西來到宜川,融入宜川的建設和發展中,同時使蒲劇演出技藝也得到廣泛的傳承。至民國三十四年(1945)朱文龍、龐福子等人在宜川縣組織戲班子後,蒲劇又開始了新的發展歷程。建國後蒲劇發展經歷了興盛、文革的停滯和改革開放新繁榮等階段,宜川先後湧現出諸多後來在全國頗有影響的蒲劇老藝人,如朱文龍、李四德、魏俊祥等人,他們對宜川蒲劇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為後來的蒲劇傳習起到了決定性作用。宜川蒲劇團最早成立於1952年,是西北五省唯一一支保留至今的蒲劇團,2011年6月,宜川蒲劇被陝西省人民政府列入省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4年7月,馮艷茹被認定為陝西省第四批非遺代表性項目傳承人,這使蒲劇的發揚和傳承有了更有力的保障。

蒲劇音樂高亢激越,活潑流暢,板式齊備,過去分西、南路兩大流派,南路戲高雅,西路戲火爆,後兩路兼收並蓄,取長補短,除此之外還分為折子戲和本戲,折子戲短小精悍,主題明顯;本戲故事情節完整,場面宏大。宜川蒲劇演員繼承前人的表演技藝,並在以前的基本動作、基本圖形和套路上,根據時代的要求和發展趨勢以及觀眾欣賞水平的提高對蒲劇表演藝術方面進行大膽的改進,蒲劇因此得到人民群眾的廣泛關注和喜愛。

蒲劇作為地方傳統劇目,每逢春節、展銷會、廟會,宜川蒲劇團都要助興演出,每年演出高達三百餘場,既有《關公斬子》《回荊州》《穆柯寨》《鍘美案》《紅鬃烈馬》《打金枝》等蒲劇古典劇目,還有《天倫》《山村母親》《法與情》等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蒲劇現代戲,無論是「送戲下鄉」、外出巡演,還是參展小戲調演,演出所到之處備受當地人民群眾歡迎,演齣劇目深得老百姓的喜愛。蒲劇通過人物塑造,展開故事情節的藝術表現形式,謳歌正義,鞭撻邪惡,為群眾傳遞真善美的正能量。

為了使宜川蒲劇這一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得到更好的保護和發展,宜川縣委、縣政府大力支持,每年扶持50萬元專項資金,並額外增加資金投入,改善蒲劇團的排練、演出、辦公環境等,補充培養新人擴建演出隊伍。

保護傳承:為「非遺」搭建「舞台」

宜川民間文化豐富多彩,除了大家所熟知的宜川胸鼓、壺口斗鼓、宜川蒲劇外,宜川秧歌、宜川高蹺、宜川剪紙、宜川刺繡等民俗也納入了延安市非遺項目。源遠流長的宜川民謠、宜川盤古傳說、蟒頭山傳說及小吃中的獨門技藝,如豬肉苦勒、宜川稠酒、豬灌腸等都是祖先們為宜川留下的珍貴文化遺產。

保護與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當代宜川人的光榮使命。

讓非遺走進人們的生活。近年來,宜川縣不斷挖掘整理非物質文化遺產,積極開展各種民俗文化活動,通過舉辦「鼓舞秧歌大賽」「壺口之星才藝大賽」之類的民間藝術比賽、農民文藝匯演、民間工藝品大賽等活動,為確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搭建展示舞台,不僅提高藝人的積極性,還使廣大群眾感受到民族民間文化藝術的魅力和深厚內涵,進一步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必要性與重要性,達到全社會理解和支持的目標。同時充分發揮各傳承人的作用,以點帶線、以線帶面地將傳承非遺影響輻射至全縣,採取成立民間協會的保護方式,把一些有共同知識、技能、愛好的群眾組織起來,充分發揮廣大群眾的力量,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作貢獻。

讓非遺走進人們的心中。宜川縣多年堅持組織傳承人進學校、進社區,通過舉辦培訓班,—方面培訓了一批基層文化骨幹工作者,在基層積極組織建立新的農村文藝隊,恢復老文藝隊,以獎勵的方式給予文藝隊解決資金困難問題,幫助解決服裝、道具、劇本和輔導等問題,大力扶持優秀文藝隊,讓其起到帶頭作用,發揮文藝隊的作用。另一方面培訓中小學生對非物質文化遺產表演技藝的掌握能力。2015年,宜川縣第五幼兒園引入斗鼓文化,為小朋友們量身打造了「百人斗鼓」展演。2016年,宜川胸鼓走進宜川縣第一小學,180名小學生組建的少兒胸鼓隊在第三屆「鼓舞大賽秧歌」精彩亮相。2017年,城關小學選送的戲曲聯唱在宜川春晚的舞台上獨領風騷。非遺作為一種傳統文化進校園,不僅豐富了師生單調的校園生活,更將中國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展現出來,給大家提供了一個接觸、了解傳統文化的機會,也使傳統文化更加接地氣,喚起一代莘莘學子的非遺保護意識,待他們學成之後,能投身到保護傳統文化的行列中,讓非遺傳承保護後繼有人。

讓非遺闖出局限的舞台。多年來,宜川胸鼓、壺口斗鼓及宜川蒲劇團頻頻受邀外出演出,雜誌報刊、網路媒體、電視節目組專門來宜紛紛進行了專題拍攝與報道,宜川胸鼓、壺口斗鼓及宜川民間剪紙、刺繡、根雕等手工藝品連年亮相「西洽會」「旅博會」「文博會」,宜川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知名度與影響力大大提高。由宜川蒲劇團創作的新劇《河魂》榮獲第七屆陝西省藝術節優秀劇目等6個獎項,被評為第十一屆中國藝術節優秀展演劇目,先後在西安、延安、富平等地展演,受到各界觀眾一致好評。隨著宜川全域旅遊的發展開放,宜川非物質文化遺產也逐步融入了旅遊文化活動,一些保有民俗特色的村子發展了生態游、農家樂等民俗旅遊項目。壺口岸邊、羊家莊民俗村、蟒頭山下,陝北民歌、陝北秧歌、壺口斗鼓此起彼伏,遊客走進隊伍,跳啊、扭啊,好不熱鬧。宜川非遺資源優勢正在轉換為經濟優勢,成為推動宜川經濟發展新的經濟增長點,而宜川的古老文化也在這場變革中與現代接軌,走向世界的舞台,綻放出中華民族燦爛的藝術魅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宜川微訊 的精彩文章:

集義鎮舉辦「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學習班

TAG:宜川微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