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義和團運動」的真正起因,讀不懂它就讀不懂中國近代史

「義和團運動」的真正起因,讀不懂它就讀不懂中國近代史

作者:張海鵬,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兼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兼歷史學科評議組召集人;曾任中國史學會副會長、會長。季我努學社演講嘉賓。

義和團反帝愛國運動是以排外主義的面貌登上近代中國歷史舞台的。毛主席在《實踐論》一文中明確肯定了義和團運動的這一特點。但是,解放以來論及義和團的文章、書籍中卻很少有人對它的內容和形式的內在聯繫及其歷史必然性進行過科學的具體分析和合情合理的說明。批評義和團的人往往過分強調了義和團的"排外"問題而無形中貶低了它的革命性和進步作用;讚揚義和團的人又往往只強調其反帝愛國的革命本質而避開排外主義問題,或者將反帝愛國的內容實質與排外主義形式割裂開來,否定二者之間的內在聯繫。

義和團戰士

我們認為通常所說的義和團的排外主義實質上是農民階級有歷史局限性的民族革命思想,也是中國人民反抗帝國主義侵略的原始形式。它反映了中國人民反帝鬥爭初期的共同特點,義和團運動不過是它的典型代表和集中表現。因之,對義和團的排外主義,不應採取簡單迴避或全盤否定的態度,而是需要依據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進行科學的階級分析和歷史考察,對它作出合情合理的解釋。

我們通常所說義和團的排外主義(或者說籠統排外主義)指的是什麼呢?

義和團的中心口號是"扶清滅洋"。在義和團的實際鬥爭中,所謂"滅洋",就是對洋人、洋教、洋貨、洋機器等採取一概排斥的態度。我們現在就來看看19世紀末年、20世紀初年中國北方農民的反帝愛國組織義和團為什麼採取這種態度。

義和團畫像

先說洋人、洋教。在中華民族的歷史上,勞動群眾中並不存在對洋人、洋教一概排斥的傳統。義和團所以對洋人、洋教採取排斥態度,主要是帝國主義積極推行對華侵略政策造成的。自從1840年鴉片戰爭起,列強發動了一系列侵略戰爭,迫使中國簽訂了一個又一個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東方這個走到了封建社會盡頭的大清帝國,在西方發達的資本主義強國的野蠻進攻面前,束手無策,一蹶不振,不得不走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道路。尤其在中日甲午戰爭後,已經進入了帝國主義階段的西方列強,在世界其他地區加緊掠奪殖民地的同時,也在廣袤的中國大地上,任意劃分勢力範圍,競相分割中國領土,肆意掠奪鐵路修築權和礦山開採權,大量對華輸出資本,妄圖徹底滅亡中國。形勢已經把中國人民逼迫到這樣的地步:或者任人宰割,坐待滅亡;或者奮起反抗,同外國強盜拚命,以挽救民族的危亡。

外國人繪製的義和團

中國軟弱的資產階級上層分子發動的維新救亡運動失敗了,中國的農民再一次拿起大刀長矛發動了一場挽救祖國危亡的英勇鬥爭,力圖用自己的血肉之軀築成一道捍衛民族獨立的長城。他們"最恨和約,誤國殃民",他們要求"保護中原,驅逐洋寇",使中國重歸"一統"。集合在義和團旗幟下的廣大農民正是抱著這樣的崇高志願投入這場反帝愛國運動的。所謂"只因40餘年內,中國洋人到處行。三月之中都殺盡,中原不準有洋人,余者逐回外國去,免被割據逞奇能",則正反映了帝國主義者割據逞能、妄圖滅亡中國,是義和團滅洋排外的根本原因。

《張海鵬史學文論精選集第二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季我努學社 的精彩文章:

清朝時期的「首崇滿洲」指什麼?有哪些表現?
清朝的國子監有何作用?都有誰任過國子監長官?

TAG:季我努學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