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為了繼承它和質疑它的心靈

為了繼承它和質疑它的心靈

為了繼承它和質疑它的心靈

———讀阿倫特《過去與未來之間》

文 | 蘇鐵

漢娜·阿倫特(Hannah Arendt,1906年10月14日—1975年12月4日),原籍德國,20世紀最偉大、最具原創性的思想家、政治理論家之一。著有《極權主義的起源》。早年她在馬堡和弗萊堡大學攻讀哲學、神學和古希臘語,後轉至海德堡大學雅斯貝爾斯的門下,獲哲學博士學位。隨著《人的狀況》、《在過去與未來之間》、《論革命》等著作的出版,使她成為二十世紀政治思想史上的矚目人物。

本文是「歐洲文藝評論第四期人文經典讀書計劃」讀者來稿。

━━━━━━━━━━━

如果說一本好書能夠啟發人去關注他此前未能留意的事物,深刻的書則善於捕捉那些人們已有所察卻無從表述的癥結和隱憂,像一束探照燈的燈光,照亮了現實那令人語焉不詳的混亂迷霧。漢娜·阿倫特的《過去與未來之間》的特殊之處在於,相較於驅散迷霧,揭示被籠罩的某個具體真相,它關注的是迷霧本身。

在序言中,借用勒內·夏爾的警句「留給我們的珍寶沒有任何遺言」,阿倫特指出了現代世界面臨的一個緊迫危機:因哲學與政治學傳統的斷裂而導致的一種思想上的失語狀態。在阿倫特看來,傳統的失落已經到了這樣一個程度,不僅僅是過去的經驗不再能夠為我們所用,而且諸如正義、理性、真理、權威、自由、行動等政治關鍵詞都變成了幾乎可以塞進去任何含義的空殼,不再能夠為我們提供理解和描述現實的框架。在這樣的背景下,書中的八篇隨筆從現象出發,試圖通過追溯這些傳統概念最初在哲學和政治學上的意義,提煉出我們業已失去的那個世界的本質,以此來找到我們如今所處的坐標,和一個思考未來的向度。

雖然八篇隨筆圍繞著不同的概念展開,核心的思路卻是連貫的,彼此之間互為延伸和補充。以我的理解,在阿倫特看來,現代最核心也最嚴峻的問題是絕對真理的消失,以及伴隨著絕對真理的消失而發生的一切意義的消解和一個我們可以訴諸的共同現實的失落。

西方哲學思想始於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的教導,阿倫特認為柏拉圖的「洞穴」寓言尤其有著重要的啟示意義,它揭示了傳統的兩個重要基礎:一是真理的自明性:古希臘哲學堅持真理就是「自身顯露的東西」,真理即「啟示」,因此人通過思考和觀察便可以直接接觸真理——人脫離自身所處的黑暗,便可以走入真理帶來的光明。二是思想與行動的對立:光明與暗影的比喻將真理劃定為高於人類事物領域的超越領域,而真理是「思」所得,而不是「行」所得,行動自然應該聽從思想和理念的指導。從此之後直到現代,「思想—理性」與「生活—感性」都一直處在分裂和對立的狀態中。

在阿倫特看來,現代社會的種種危機,不論是「永恆」概念的覆滅、權威的失落、自由向自由意志的轉化,還是文化的「貶值」,都是傳統思想的這兩個重要基礎在現代世界全盤傾覆所導致的後果。阿倫特並沒有過多著墨於「斷裂」的時刻本身(她明確地指出這一時發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戰觸發的一系列災難之後」),而是強調傳統的凋敝早在現代性的初期就已見端倪。

隨著科學的發展,首先被動搖的是真理作為顯露的概念,以笛卡爾為首的哲學家們意識到事物的本質與表象並不總是統一的,恰恰相反,我們通過感官理解與接觸的世界可能與真實的世界大相徑庭,他由此確信,人如果要追求真理,就不能相信自己的感官,甚至也不能相信自己的理性。真理是顯露的概念不再成立,沉思優於行動的觀念也就沒有依據了,真理不再可能通過觀察和思考直接獲得,而變成了必須通過科學實驗一類的行動來考察和驗證的命題。

然而,由傳統真理概念的崩塌所導致的懷疑態度的破壞性遠遠大於它對哲學學科造成的衝擊,到了如今,它已經表現為一種極端的「世界異化」:由於思考與感知永遠無法絕對分離,我們永遠也無法把握真正的真實——「現實不再被揭示為人類知覺的外部現象,而是撤回到知覺本身的感知活動中」。這一點在現代科學中得到了證實,科學家們已經發現我們進行科學探索得到的答案只取決於我們提出的問題和提問的方式,針對同一個現象,無數個問題可以獲得無數個答案,而每一個答案都同樣成立。現代的困境在於「無論何時,只要人試圖了解既非他自己,又非由於他而存在的事物,他最後遭遇的就只可能是他自身, 即他自己的構造和他自己的行為模式。」世界由一個可以觀察的實在整體,變成了一個無解的,甚至不可思考的謎題。

作為政治哲學家,阿倫特對於所有這些哲學、科學概念的討論最終都落實在具體的政治現象上。從這個角度來講,我認為《歷史概念》、《何為權威?》和《真理與政治》三篇格外具有啟發性。《歷史概念》一篇中對於馬克思歷史觀的批判鞭辟入裡,在阿倫特看來,馬克思的謬誤在於他把只能在歷史學家回溯的視線中得到揭示的行動的意義與行動的目的混作一談,本質上這是對「行動」和「製造」這兩個概念的混淆,但是其在現實中後果就是歷史變成了一個有始有終,有意圖有目的的過程,並且被嚴重地政治化了。

實際上,「創造歷史」的觀念恰恰導致了歷史的終結,而將歷史描述為過程在政治意義上非常危險,不僅在於它暗示著所有個人終會被歷史的洪流吞沒,或者它總是能夠通過將目的合法化來合法化手段,也在於它把所有具體、獨立的事件都變成了手段和功能,於是意義變成了目的,目的又變成了手段,一切都變成了功能,最終意義從這個等式里消失了。同時「意義包含在過程中,個別事件從作為整體的過程中獲得可理解性」的這個觀念使得我們可以根據一切假設來行動,並且行動的結果總是會印證最初的假設,這就意味著,任何事情都是有可能的,任何假設,不論多荒唐,到最後都可以自圓其說。(讀到這一篇時,正好也在讀馬蘇米的The Politics of Affect, 其中馬蘇米對「先發制人式行動[preemptive action]」的討論與阿倫特這個觀點有很多共通之處。)

《何為權威?》與《真理與政治》兩篇本質上討論的都是絕對真理的消失導致的共同現實的失落。在《何為權威?》中,阿倫特將權威概念追溯到柏拉圖的政治思想和羅馬的「奠基」概念,她將權威體制描述為一種金字塔式的結構,而權威的來源在這個結構之外的超越領域,從頂端向下輻射,權威擁有人民自願的信服和仰賴。而現代世界權威的失落與超越領域的失落密切相關,不管是神主的教導還是以真理為基礎演化出的倫理道德理念都不再具有權威性和約束性。這一篇中談到了柏拉圖和基督教各自的地獄學說的政治意義,很有意思。而《何為自由?》還原了自由的本初含義,即在政治-公共領域和行動中才能得到展現的「我意欲」與「我能」的統一,也幫助我理清了很長時間以來我在自由這個問題上的困惑。

唯一一篇令我不能完全同意的是第六篇《文化的危機》,雖然阿倫特的觀點很有新意。她把文化主要視為文藝作品,認為文化的意義在於組成現象學意義上的「世界」,也就是一個超越個人和現實領域的更高維度,而且難能可貴地沒有對大眾娛樂進行一味的批判,而是認為娛樂是現代工業社會的必要附屬品。在她看來,真正對文化造成傷害的是市儈主義,也就是濫用文藝作品,為了利用它們來提升自己的形象和社會地位而對文藝作品進行篡改和歪曲。到這裡還沒有什麼問題,但是當阿倫特開始強調對待藝術唯一恰當的方式是去感受它們的本來面目,問題就出現了。什麼才是文藝作品的本來面目?文藝作品如何獨立於觀賞者而存在?主觀闡釋是不可避免的,而任何闡釋,由於總是在排斥其他的闡釋,是否都有一定的篡改與歪曲的性質呢?

縱觀全書,阿倫特擅長鉤沉索隱,對於古希臘哲學和政治學著墨頗多,似乎容易給人留下她對傳統格外欣賞、留戀,對現代只有批判的印象。其實不然。追根溯源恰恰是為了將我們熟知的概念「陌生化」,以重新喚起我們對這些概念的審視和思考。在序言中,阿倫特將這八篇隨筆定義為「思想操練」,旨在從時間的激流中開闢出一個「足以讓(思想者)離開過去和未來而上升到『裁判』位置的處所,在那裡他將以不偏不倚的眼光來評判這兩股彼此交戰的力量。」 深入過去與未來之間的裂隙,這本書打開的正是這樣一個思想的力場,不是為了承舊,而是為了啟心,為了過去、此刻、未來的偉大的行動,能夠找到質疑它和繼承它的心靈。

對於共同世界和絕對真理的雙重喪失,我相信每個仍對真理抱有期待的人都是有切身體驗的。過去兩年里,我很多次痛苦地思索過這件事,但在當時我還不知道如何表述這個讓我感到如此不安和困擾的現象,我只是在和外國朋友喝酒聊天的時候,發現對很多問題,比如宗教問題,政治問題,難民問題和一些其他的人權問題,我們不僅難下論斷,而且連最基本的,去深入思考它們都辦不到,因為討論到最後,我們總會發現我們之間之所以意見不同且無法調和,是因為對這一問題的事實的認知存在根本的分歧,而且誰也無法說服對方自己相信的東西才是真正的「真實」,反而越是討論越發懷疑自己所認為的真實。於是,所有的討論到最後到背離了原先的話題,變成了對真相和真實本質的討論,而討論的結果總是悲觀的——除了課堂上學來的科學、社會學、哲學的並不穩固的「理性真理」,我們似乎對一切一無所知。

回國之後,越發明顯地感覺到,哪怕生活在同一個小區,哪怕近在咫尺,每個人也可以生活在完全不一樣的世界裡。一邊是和同齡人相處時感覺到的喪和憂慮,一邊是看似歌舞昇平的社會氛圍。說我們過著一種撕裂的生活一點也不誇張,不知道什麼是真實的,不知道可以相信什麼,實在是一種可怕的狀況,不僅因為我們是一代多麼害怕犯錯,多麼害怕被冠上忘恩負義的罪名的年輕人(常見的觀點是我們是建國後第一代沒有集體心理創傷,不是被有集體創傷的人養大的人,我們從沒有經歷過真正意義上的苦難,有什麼資格痛苦厭世呢),也是因為思想上的自我懷疑總是導致行動上的癱瘓,於是我們一等再等,搖擺不定,總覺得事情或許不是我們想的那樣。可是難道問題不正在於,即使在一個全世界範圍內,事實真理本身已經普遍被畫上問號的時代,我們對自身處境的把握也太少、少得可憐了嗎?

-版權聲明-

本公眾號以傳播人文思想為宗旨,所刊文章部分來自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後台,會第一時間刪除,文中觀點不代表本號立場。

━━━━━━━━━━━

歡迎關注微博@歐洲文藝評論

做文字共和國的靈魂自由民

編輯 | isolate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歐洲文藝評論 的精彩文章:

王爾德、普魯斯特和惠特曼

TAG:歐洲文藝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