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請注意:這三類葯最「傷腎」!

請注意:這三類葯最「傷腎」!

俗語有云,「是葯三分毒」。的確,長期用藥或濫用藥物不僅傷肝、傷胃,更容易傷腎,特別是止痛藥、抗生素和造影劑這三類葯。

藥物為何傷腎

在一般人中,解小便常被冠名為「排毒」,從醫學角度看,這也不無道理,許多藥物經過代謝分解後,便從腎臟過濾,再經尿液排出。腎臟每天都要過濾大量血液,藥物成分可隨血液循環流經腎臟,並積聚於此,久而久之便對其造成損傷。

老年人、兒童、腎功能不全者更需注意

老年人的腎臟逐漸萎縮,「排毒」功能逐漸減退,藥物毒性成分容易積聚在腎臟而難以排除乾淨;兒童的腎臟還未發育完全,腎功能未完善,防禦能力較差,容易受到傷害。

因此,葯源性腎損害特別容易發生在老年人和兒童。

此外,原本已有腎功能障礙、有過敏體質或處於脫水狀態的病人,也容易發生藥物性腎損傷,尤其是同時應用兩種或兩種以上有「腎毒性」的藥物者,發生腎損傷的概率則更高。

一旦發生葯源性腎損傷,將嚴重影響患者的身體健康,輕則損害腎功能,誘發腎炎;重則可造成腎壞死、急性或慢性腎功能衰竭,甚至可致死亡。

常見可致「腎損傷」藥物

一、止痛藥

許多人為了緩解牙痛、創傷疼痛等,常服用鎮痛葯。其中,非那西丁、撲熱息痛、阿司匹林、布洛芬、舒林酸等解熱鎮痛葯和止痛消炎藥的使用非常廣泛。由於用藥不當, 常常出現消化性潰瘍、 胃出血、 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和支氣管哮喘等併發症。近年來研究結果表明, 長期濫用鎮痛葯還可引起急性腎炎或腎小球壞死等腎臟疾病,嚴重者還可能導致腎功能衰竭而死亡。

止痛藥損傷腎臟後可出現以下表現:腰部酸痛、渾身乏力、口乾舌燥、食欲不振、眼瞼及雙下肢水腫、尿痛、尿頻、尿急、無菌性膿尿、蛋白尿或血尿等。

二、抗生素

氨基糖苷類抗生素:如慶大黴素、卡那黴素等。這類藥物使用時間超過 10 天后,腎損害的發生率會明顯上升。

喹諾酮類抗生素:如諾氟沙星、環丙沙星、氧氟沙星等。一旦這類藥物劑量過大,便會引起血尿、間質性腎炎,嚴重者會導致急性腎功能衰竭。目前這類葯在未成年人禁止服用。

磺胺類抗生素:如復方新諾明等。服藥後易產生結晶而引起梗阻性腎病,出現血尿、腎絞痛、甚至急性腎衰,特別是脫水及老年患者更易發生。因此,在服用這類藥物時應多飲水,並服用碳酸氫鈉(小蘇打)片鹼化尿液,以減少對腎臟的損害。

三、造影劑

造影劑:是近年來應用比較廣泛的藥物,由它引起的急性腎功能損害也越發常見。造影劑的高滲性可加重腎缺血,也可直接對腎臟產生毒性。由於造影劑是常見的過敏原,可引起全身性過敏反應而累及腎臟。

造影劑在臨床上常用於醫療檢查或治療,如上消化道造影、T管造影、血管造影等。如此一來,若非必需,此等檢查不宜作為常規體檢項目。

如何預防

一、合理用藥

預防葯源性腎損傷的關鍵是合理應用藥物。

一般地,用藥劑量過大、療程過長是出現腎臟損害最主要的原因。因此,在服用以上藥物時,首要原則就是堅持合理用藥,切忌濫用。

同時,盡量避免兩種或兩種以上腎毒性藥物的聯用,對高危人群(如老人、孕婦、兒童、腎功能不全者)要根據腎功能狀態調整用藥劑量和用藥療程。當然,這還得有醫生把把關,切勿擅自減葯、停葯。

有的藥物會在外包裝上明確註明「肝腎功能不良者慎用」,則有慢性腎病的患者最好不要服用或是在醫生指導下服用。

二、定期檢查

患者長時間服藥或短時間大量服藥時必須定期做與腎臟相關的檢查,以便及時早期發現葯源性腎損傷。如果發現有腰酸無力、小便異常、四肢浮腫、容易疲乏、血壓增高等腎病表現,須在醫生指導下停葯或及時調整用藥劑量,情況嚴重者應立即停止藥物使用,去看醫生,以儘可能減緩葯源性腎損傷的發展。

高血壓、糖尿病等一些慢性病患者因長期用藥,已成為藥物性腎損傷的主要人群。因此,這類患者最好定期到醫院體檢,如每年至少查 1 次尿常規,檢查尿蛋白等指標是否異常,密切監測腎臟功能。

(本文圖片來自網路)

請注意:這三類葯最「傷腎」!------消化病公益科普1284帖

馬醫生推薦其惡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傷腎 的精彩文章:

10 大傷腎行為排行榜,最後一個傷害最大,卻又不得不為之!
熬夜傷腎,再添科學新證據

TAG:傷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