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山頂聖境 凝固的音樂

山頂聖境 凝固的音樂

Handel: Messiah / Part 1 - 12. Chorus: "For unto us a Child is born"

 Handel

London Philharmonic Orchestra;Karl Richter;The John Alldis Choir 

00:00/04:11

韋茲萊是法國保存最好的中世紀城鎮之一,它因為擁有聖物的韋茲萊隱修院(Basilique Sainte-Marie-Madeleine)而成為中世紀以來歐洲重要的宗教朝聖地,小鎮也得以繁榮並且倖存至今。整座城鎮盤踞在一道長約600米的山脊之上,最東端的大教堂像龍頭一樣引領著一連串勻質的中世紀民居,在幾公里以外就可以看到。勃艮第地區一望無際的田野與這如畫般的山頂小鎮共同構成了法國最具代表性的中世紀自然人文景觀。早在1979年,這座山城和教堂就被一起列入了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在這片寧靜的世外桃源繼續接受世人的禮讚。

勃艮第田野之上的韋茲萊(請橫屏觀看)

韋茲萊隱修院

當汽車把你從最近的火車站運送到這裡,你立刻就會被它世外桃源的氣質所吸引。小鎮由一圈中世紀城牆包圍著,至今仍保存完好,沿著城牆步行一圈也只要半小時,可以放任自己沉浸在沒有人打擾的藍天、綠樹、黃土和鳥鳴之中,時不時遠望勃艮第的農田和零星點綴其間的鄉村。

古城入口

城牆的主要入口有兩個,一個位於最西端,也是大多數遊客參觀的起點;另一個是最北端的新門(Porte Neuve),由兩座雄壯的圓形塔樓組成。雖然建成年代略晚,但是從長滿青苔的巨大石塊上卻能看到更強的歲月痕迹。

由兩個圓形塔樓組成的「新門」

從西入口沿著主幹道進入小鎮,一路上行,是典型的朝聖路線,可以想像中世紀的朝聖者是如何從這裡一路叩拜登上山頂教堂的。兩側的建築都是典型的中世紀法國民居,粗獷的灰色石牆上點綴著紅色的小煙囪,連商店的指示牌都泛著古風。

從小鎮入口登上教堂的朝聖之路

歷史變遷

韋茲萊的命運與韋茲萊隱修院緊緊相連。傳說公元十世紀末,一位修士將抹大拉的瑪麗亞的遺骨帶到這裡。公元1058年,教皇史提芬九世證實了這件遺骨的真實性,自此朝聖者開始源源不斷地湧入這座山城,這裡也因此得到了足夠的人力和資金來建造一座宏偉的教堂和周圍的修道院為朝聖者提供食宿。中世紀時,韋茲萊成為了法國前往西班牙聖地亞哥的朝聖之路最重要的起點之一。1146年,聖伯納德在這裡為第二次十字軍東征的講道餞行。在1190年的第三次十字軍東征中,它又成為了英皇理查德和法皇菲利浦二世的軍隊會合開始東征之處,是中世紀歐洲宗教政治活動不可或缺的舞台。

抹大拉的瑪利亞遺骨

隱修院在法國大革命期間遭到很大的破壞,周圍的修道院被移為平地,教堂本身也搖搖欲墜。1834年,法國政府的歷史建築保護大臣梅里美(歌劇《卡門》的小說原作者)來到這裡,委任當時還年輕的建築師維奧萊-勒-杜克負責這座教堂的修復——它也成為了這位法國最重要的古建修復家的第一件作品。他在1840年至1861年間對教堂進行了幾個階段的修復,如今看到的支撐中廳的飛扶壁就是當時添加的。

大教堂北立面可見勒杜克添加的飛扶壁

大教堂東立面

朝聖教堂

教堂的正立面可能是法國教堂中最純古樸素的了。三扇半圓形的羅曼式門洞是立面上最古老的部分,上方還有兩層拱窗,逐漸變小以形成向上的趨勢。正中央的五指玫瑰窗和南側鐘塔都是13至14世紀按照哥特風格加建的。整體看來,立面的乳白色磚石在歲月的塗抹下呈現出深淺不一的色澤,建築上部分的雕塑也因年久失修而殘缺不全、面目難辨,綠色的青苔還調皮地給他們的衣服染上古舊的色彩。一切都給人以強烈的歲月滄桑之感。

教堂正立面

正門的半圓形山花,完成於1130年左右,是正立面上最古老的部分。浮雕主題不是常見的末日審判,而是基督給聖徒講道,這或許與隱修院的特殊歷史背景有關。雕塑人物消瘦尖利、栩栩如生,畫面布局與建築結構契合一體,堪稱羅曼式雕塑完美的代表作。

正門的羅曼式雕刻細部

教堂繼承傳統的拉丁十字型平面,橫廳很短,但東西長度與巴黎聖母院相當。教堂比例十分狹長,特殊之處是在正門和中廳之間增加了一個前廳。前廳大約建於1145年,由兩層拱廊分割出三列空間,比例是中廳和側廊的延續,長度約為中廳的三分之一。經過前廳後又有一道規格與正門相當的入口,由於置於室內,這三道門的柱頭和山花都保存得更好,也更加精美華麗。為了保證中廳的亮度,正門上方增設寬闊的透空連拱窗,當下方三道門都打開時前廳和中廳空間幾乎連為一體。

肅穆優雅的中廳

分隔前廳和中廳的另一道門上的雕刻

中廳建於1120年至1140年,是教堂現存最古老的部分,也是法國最為優雅純粹的羅曼式空間。屋頂採取典型的筒形拱頂,半圓拱肋使用灰白大理石交錯相間,在層層疊疊的韻律之中宛如跳動的琴鍵。教堂內部繼承了羅曼式教堂的樸素,雕刻十分節制,但是比起其他羅曼式教堂它卻有著少見的通透感。一方面它的結構輕盈簡潔,柱廊寬闊,二層的高側窗和側廊兩側的窗戶為室內帶入充足的光線;另一方面由於教堂使用的白色和淺灰色大理石,能夠更好的折射光線,使得內部空間更加敞亮。據說每年夏至日正午,陽光通過南面牆上的窗戶投入中廳的光斑正好落在地面的正中央,由此人們認為教堂是按照神喻建造的。

從聖壇回望中廳

中廳盡頭的唱詩堂,建於1165年至1215年,是勃艮第地區最早運用哥特風格的建築之一。周圍的牆面由純白色的大理石建成,由於沒有彩色玻璃的遮擋,顯得尤其明亮,彷彿是沐浴在上帝的聖光之中。

東端盡頭的哥特式歌壇

在主教堂南側原本連接著圍合的修道院,如今只剩下一小部分拱廊和一座小禮拜堂,從南面側廊能夠到達。小禮拜堂建於13世紀,擁有造型複雜的哥特肋式屋頂,如今仍經常舉行小型禮拜。今天繁榮的禮拜景象,證明了這座山頂聖境至今依然具備極高的地位和活力。

小禮拜堂

教堂中舉行的宗教儀式亦保留了純正的中世紀風格

韋茲萊除了是寧靜的居住地之外,還是許多藝術家心儀的創作場所,在主幹道兩側就可以看到許多藝術家工作室,而最知名的無疑是位於小鎮西側入口不遠的澤沃博物館(MuséeZervos)。法國著名作家羅曼·羅蘭晚年一直隱居在韋茲萊,並於1944年在這座房子去世。如今博物館中展示了他過去居住過的房間,此外還收藏了不少現代主義藝術家的作品。今天的韋茲萊,無論其物質環境抑或精神世界,依然是能夠予人內心寧靜的世外桃源。

羅曼·羅蘭故居

如同世外桃源般的古鎮風貌

注釋:

本文未註明來源圖片均為作者拍攝。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弘石藝典 的精彩文章:

長眠達·芬奇 凝固的音樂

TAG:弘石藝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