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春日杲杲上雲台,雲台山的春天美哭了,跟我一起浪起來

春日杲杲上雲台,雲台山的春天美哭了,跟我一起浪起來

霧裡朦朧入畫來,雲台恰是空中栽。遊人誰不登高處,碧瘦楓紅露潤腮。春日裊裊,這一趟雲台山登山之旅,悠閑自在,自得其樂,攬盡雲台雄渾秀麗的景色,又有遺世獨立的農家石屋,得以品嘗與中原截然不同的山西麵食,實在令人難以忘懷。

楊佴曼/《太行的早晨》

麗鹿丨文

豫記微信號:hnyuji

驚蟄春日登雲台

心情如飛鳥

上雲台,是一處地名,南太行山中一方美景。

那年驚蟄前的周末,又想去山中走走。首先想到的就是它。

鄭雲高速通車後,西出鄭州,走桃花峪黃河大橋,短短車程直通焦作雲台山景區。

車到山前。這裡是竹林七賢避亂世隱逸處。

傍著突兀雄偉的大山,繼續前行,至密林幽靜地。這裡地名很有意思,明明山中巉岩聳立,卻叫「岸上」。

苦思冥想多年後,才恍然悟得,岸上,大約因黃河在旁。

可見從前慢的古人,想像力才真是天馬行空,如今風馳電掣、行色匆匆的我輩,卻不過讓淺薄浮躁,限制了心靈的自由飛揚。

出雲台山景區再往前走,就到了山西境內的上雲台景區。雲台山和上雲台,都屬太行山脈南段精華。從前河南和山西兩省因景區資源紛爭,口誅筆伐打過多次架。設立檢查站,登記後放行,是共同上級調停下的和諧結果。

不過,噓!告訴你一個「省錢」小秘密,只要你言說是路過此地、繼續前行,便無需按人頭購買上百元景區門票,可大搖大擺穿越其間,直奔上雲台而去。

行過峰林峽、紅石峽,再行過唐人王維登高思親的茱萸峰。山勢越來越雄渾,放眼群峰巍峨,青山數層,心情如久居樊籠的鳥兒,復返天空。

茱萸峰

深山藏古寺

雲台的美頗有文化淵源

雲台之名,當和白雲有關。此間若逢陰天,則雲遮霧繞,宛如仙境,若遇晴日,則層巒疊嶂,歷歷醒目。

春來繁花錦繡,尤以連翹金黃燦爛,奪人眼球;夏有獼猴嬉戲,鳥鳴深澗,群瀑飛天;秋有蘆荻蒹葭,蒼茫如雪,霜葉丹峽,紅黃熱烈;冬有冰掛晶瑩,瓊脂凝結,莽莽蒼蒼中,戴玉簪釵。

難怪五代時期畫家荊浩,在此以山水樹石為摹本,形成大山大水全景式山水畫風格。

山中路邊,隔不多遠,便設有觀景台。停車稍駐,遠觀山如薄壁石門,水似寶泉銀鏡,俯瞰雲河奇峽,如盆景簇擁,玲瓏可愛。

山中子房湖、青天河,如綠玉翡翠,鑲嵌於疊彩峰嶺,逶迤靜美。一灣灣碧水色彩,為這裡贏得「北方小九寨」的美譽。

更奇的是,幾面山峰,恰似一尊睡佛仰卧,莊嚴周正,頗有靈隱。

峽谷中還藏著許多寺廟。

我最愛參禪凈影寺,這裡是隋代佛學大師慧遠出家學法及歸骨之地。金元文壇盟主元好問,青年時也曾在此潛心學問。

靜影寺處於太行內腹,周圍環山,一盆寶地,谷若虛懷,暗含仙機。

若藏千軍萬馬於此中,也是輕而易舉。可知據此不遠,就有一處軍事管理區,山洞埋伏,皆導彈部隊軍火倉庫。

聞名於世的太行郭亮村和掛壁公路,也在附近。

不過,在去往上雲台的盤山公路上,懸崖峭壁間,還有一條隧隧相通、曲洞連環的天路,藏在深山,知名度尚不高,但稱得上世間不二,不信,你可以親自來走一走。

這條路,總長5公里,共有23個隧道涵洞,均為180度拐彎,落差912米,平均每行走100米,海拔升高5米左右。

每個涵洞上方山石上,刻著「太行化碧」、「綿石觀壑」等頗具詩情畫意的名字。統稱疊彩洞。

穿過幽暗的隧洞,駛出河南地界,來到山西省上雲台景區。

上雲台,高居海拔1000多米的南太行之巔。這裡有白陘古道、鳳凰谷、黃圍山、五行山等景點。是各路攝影愛好者,四季流連的天堂。

黃圍山是圍棋發源地。遙想古人先賢,是因了胸中有千山萬壑,才會在此發明玄妙無比的黑白手談之藝吧。

日照當空,腹內轆轆。沿著山路,來到一處農家。熟識的男主人,做農活胳膊受了傷,言說他那有著一手好廚藝的妻子,去了上海,給大學畢業後在那裡工作的女兒帶孩子了。他無法接待我們,給了一張附近別處農家樂的名片。

停在世外桃源

吃了一碗女主人的山西面

告別了男主人和大門口栽種的紅豆杉,老松樹下那盤刻著棋盤的青石茶台,沿山路向前走幾公里,來到僅有一戶人家的小村前。

這戶人家四周,都是山峰,村莊雖小,名字卻長,叫「箭眼山堆臼掌村」。

門口是一處平坦地,政府給安裝了健身器材,門口停著私家車,房頂上是戶戶通電視、網路接收器。

女主人和一隻萌態十足的小狗出來迎接。小狗十二分熱情,有遊客來到家中,便有它的肉骨頭可以享用。

身材矮瘦的女主人,在灑滿陽光的院中擺開桌椅後,便一頭扎進灶間,忙活午飯。

這裡屬山西陵川奪火鄉,民宅就地取材,用清一色山石,整齊壘就,稱為「石頭房」。一層住人,二層做糧倉,渾厚質樸,堅固有特色。

大門門洞牆上,掛著鐵杴、鋤頭、耙子等農具。順一架石梯,我上到房頂,煙囪中正冒出裊裊炊煙,聞起來是熟悉的柴禾味道,正是小時候農村,土灶里散發出的那種溫暖親切。

房脊兩邊石頭上,寫著「革命」等字,當是上世紀文革遺迹。心裡頓生不知有漢,無論魏晉的感慨。

走下房頂,低頭彎腰進灶間,看女主人手工抻拉麵條。

這裡小麥磨成的麵粉粘度大,做手工面的方法,和我們河南大不一樣。

不用擀杖,麵粉加水揉成麵糰後,稍稍放置醒醒,然後用手拍成麵餅,再將麵餅摺疊起來,用刀劃成流蘇樣,流蘇再被攤開、捲起如繩索,繩索再被彈抻、拋拽,不一會,銀絲玉縷的麵條,變戲法一樣,呈現在我面前。那團面在她手中,分明就是剪紙、雕刻藝術。

午餐後,我們出發徒步登山。

沿著彎曲起伏如命運一般的山道,走出村子,梯田邊一條幹涸小溪里,竟然遍布著一塊塊奇形怪狀的上水石。

我撿了一塊,帶回家中,放在書桌上的汝瓷水仙盆里,上面粘帶的青苔,得水便重又煥發碧綠的幽靜,幾粒不知什麼種子發的草芽,像繡花針刺下的幾點鵝黃,茸茸印在上面。

晚間看書,眼睛疲累時,看看它們,心間洋溢起,如同搬回一座春山的富有歡欣。

路遇尋采枯樹根的山民。一人腰間系著繩子,弔掛在萬丈深淵裡,一人在崖上看護,那些以命取回的虯根百曲。據說這就是文玩市場上的新晉紅寵——崖柏。

我則盯著他們捆上來的一塊青石,大為不解。農人解釋道:「這樹根抱著石頭生長,年成久了,木石糾連分不開,只好連石頭和樹根一起挖出來。」

忽然想起《紅樓夢》里的木石前盟。或許大自然自有天道仙機。而我只願將一顆凡心,寄情山水,放浪形骸在,走不完轉不夠的上雲台里。

(圖片來自網路)

作者簡介

麗鹿,生活在鄭州。供職於農行。業餘寫作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豫記 的精彩文章:

禹州農家有奇招,正月十五在糞堆上點燈測收成,比天氣預報還准?
遠在台灣的星雲長老自視為平頂山大香山寺的信徒,而平頂山人似乎忘了,全世界華人的觀音信仰發源於平頂山

TAG:豫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