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國際互聯網,享年29歲?

國際互聯網,享年29歲?

點擊名字訂閱【航通社】公眾號

本文首發於

微信公眾號:航通社 (ID:lifeissohappy)

微博:@lishuhang

原創文章,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2016年2月,「唐茶」、「位元組社」和「IT公論」的創始人李如一在博客上寫了一篇文章,叫《告別微信》[1]。如果你沒聽說過這個人是誰,這不重要。先看看他說了什麼:

「很多人和我一樣討厭微信。她們享受著微信帶來的便利,但也隱隱約約地意識到了這便利的代價。微信是對中國社會滲透得無比深入的信息傳播與媒體出版工具,這樣的產品不可能僅僅是一種便利。它塑造著我們的精神。它定義著我們的文化生活。」

「我拒絕一個不允許鏈接到自有生態圈以外資源的媒體基礎設施。在微信公眾號里,作者沒有權利通過 URL 自由鏈接到萬維網(web)上的其它文章、音頻、視頻與文件……這不僅從根本上肢解了萬維網,也在變相鼓勵侵權:如果我不能鏈接過去,就只好複製過來。」

當初人們天真的以為,最大的圍牆花園是微信,其他的競爭對手要針對微信展現出差異化優勢,需要以自我開放作為一個賣點。所以除了微信之外的其他平台,也同樣做圍牆花園的可能性會降低。

然而事情的發展是正好相反的,現在更多的圍牆花園出現了,而且在用戶基數已經達到一定程度時,不能繼續往上走的時候,這種涸澤而漁,充分剝削現有用戶的現象就表現得更加突出。

去年年底,知乎不知道發了什麼瘋,開始限制手機瀏覽器訪問網頁版,甚至有一些批評此舉的知乎專欄文章,還受到了特殊待遇,將這樣的文章分享到微信是無法看到的,點開鏈接之後會跳轉到應用下載頁,但另外一些文章卻可以在微信瀏覽器中預覽。

同時,在知乎的手機網頁版中,不能點開看答案的評論,或是在問題下最多只能看到三個回答,更多的都需要先下載客戶端才能看。就此行為,我已經在之前的文章[2]中有過猛烈的批評。

頗具諷刺意味的是,知乎後來取消了在手機網頁版當中的諸多限制,這才不是因為聽從了用戶的建議,而是因為它由於違規,被強制在各大手機應用市場下架七天。

——這是一個「圍牆花園」惹到了「圍牆花園」的爺爺,並被「圍牆花園」的爸爸打了。

隨著越來越多的網站,包括幾大門戶,今日頭條,百度搜索結果在內,都在推薦自己的客戶端,特別是安卓手機用戶更是無處可躲。有的時候還會搭配一些其他的流氓舉動,例如在瀏覽器當中點擊後退按鈕不會返回到上一頁,而會先給你展示一下該網站的新聞頻道首頁,強行多出一個點擊。

實際上跟這些玩意兒相比,微信公眾平台的文章頁,沒有任何下載App的強制推廣和增加停留時長的小動作,廣告是否安插也由文章作者取捨,可以說相對最為規範。瀏覽器看僅僅是無法參與互動評論,這真的已經是極其仁慈了。

而考慮到這種仁慈是基於微信主觀上不存在要吸引流量的必要性,從商業的角度講,也沒有動機在未來變得很流氓,為產品的後續使用提供了穩定的預期。

相比之下,原來我們可能認為比較良心的一些產品和服務,最終也從濃眉大眼變為叛變革命,這就是產品使用上沒有穩定的預期。

例如,B站的視頻現在不通過應用的話,只能觀看前幾分鐘。當然我們知道,優酷愛奇藝等等早早的就有這種限制,讓通過手機瀏覽器觀看的用戶去強迫下載客戶端。但因為在我們認知當中,B站是相對比較「良心」的,不放置商業廣告的視頻網站,它推出這種招數就相對更令人反感。

知乎加入視頻功能的時候,會強制在視頻右上角打「知乎」兩字的水印。這也不符合人們對於知乎開啟視頻功能的心理預期。至少通過知乎進行營銷的廣告主,會認為這裡用戶消費水平和格調相對較高,應該也會很注重視頻的質量。因此,知乎理應避免對視頻進行太多有損壓縮,更要小心處理水印問題。但最終知乎為視頻打上的水印,幾乎跟秒拍的水印一樣,又大又丑。

為了還在遠方的KPI,任何一個積攢了大量用戶的商業公司,其做法都會輕易的突破你的想像。不管在中國還是在中國以外,問題都是同樣存在,而且同樣嚴重。

說實在的,所有的廠商都已經看到了,不去給自己的內容設立圍牆,並不是一個競爭力,只是用戶的一種虛假的需求。他們並不真的在意是否開放和自由,反而你真的按照他們說的去做了,又會嚴重的損害你產品的競爭力。

正如國際互聯網(即上文所說的「萬維網」,World Wide Web)的發明人蒂姆·伯納斯-李爵士,在3月12日的WWW創立29周年紀念日發表公開信[3]所稱,「一批新的網路看門人」現在佔據了主導地位,它們掌控著觀點與意見的傳播。「權力集中於極少數公司的現狀,已讓互聯網被大規模武器化成為可能。」他呼籲要對強大的互聯網平台和社交媒體公司進行監管,以防止互聯網被大規模「武器化」。

在1990年代互聯網最早開始商業化的時候,同時存在公開的,可以用任何協議和設備訪問的互聯網(WWW),也存在美國在線、瀛海威、中經網、金橋網這種類型的專有網路。專有網路是由於一些網路服務商,因為訪問公網的帶寬和速度不夠,給自己區域內的用戶單獨提供一些內部資源作為彌補。最晚到2002-2003年,國內一些寬頻運營商還會允許用戶輸入一個IP地址,進入只有這個寬頻才能訪問的各種盜版電影中轉頁面。

換句話說,網路在商業化應用中的封閉性是與生俱來的,而開放則是一種在高級別用戶之間自發形成的自我約束和美德。

一旦全球帶寬增加到足夠的程度,允許可以互通訪問的WWW最終取代美國在線這樣的子網路,原來那些佔據特權的運營商當然不甘示弱,幾乎在同一時間就會推出一部分自己網站或客戶的專享內容。

不管是在智能手機興起之後,通過應用商店而流通的內容,還是其他一些不被搜索引擎檢索的網站內流通的資訊,本質上都可以被稱為「深網」(Deep Web),都是排除在伯納斯-李爵士對互聯網的美好幻想之外的。

(關於「暗網」(Dark Net)、「深網」(Deep Web)、「特殊協議網路」(Dark Web)的區別可以參閱霍炬的文章[4])

眾所周知,現在的年輕人已經有一部分,在他們剛生下來的時候,所面臨的網路環境就已經是現在這個樣子,他們已經習慣了在各大網路服務提供商之間來回周旋,認為自己購買域名和主機空間架設網站是費力不討好的事情,他們從不認為這樣做有何必要。

2007年,中國互聯網路信息中心(CNNIC)公布的《2007年中國博客調查報告》[5]顯示,截止到2007年11月底,中國博客作者人數達4700萬,當時平均近每4個網民中就有一個博客作者。同時,66%的受調查者希望使用獨立域名。

「31%的受調查者表示,如果博客網站以10元的價格提供簡短或個性化的博客域名,自己會考慮更換博客平台。以目前CN域名1元的註冊價來看,獨立CN域名在博客領域大有可為。」該報告說。

如今,一邊是輕鬆的手機客戶端,以及自己的幾乎全部好友關係,另外一邊是繁瑣的流程,需要到有關部門跑一趟的備案過程,以及沒有多少人看的孤芳自賞。獨立博客在現在的中國,是一個天外來客一般的陌生名詞。

對於這些圍牆花園的原住民來說,在一個網站就遵守一個網站的規矩,是完全合情合理的。如果微信不能插入外部網站的鏈接,這沒什麼問題。如果在微信的客戶端裡面才能評論,到外面不能評論,那在微信外面就不要看評論,入鄉隨俗。

他們會認為,在不同的互聯網服務之間,「強行」要求互聯互通,就好像是要打破一個「城市」和另外一個「城市」的城牆,還不如手動的複製粘貼信息,相當於在「城市」之間建立不同的「分公司」。

如果還是怕麻煩的話,那就安安穩穩的守在這座城的小天地裡面,這樣也挺好的。所以你會看到有些人運營朋友圈的手法之純熟,就像是在悉心經營一份讀者只有幾十幾百人的報紙。他們不會覺得這是虛度光陰。

正如文首所引用的李如一的話,微信作為一種工具,「它塑造著我們的精神。它定義著我們的文化生活」。這個趨勢是如此的猛烈,以至於不能適應的人,甚至都不一定會留下後代,在未來幾十年從肉體和精神上都不能倖存。

我想,在我們之後能活下來的人,一定都已經適應了在不同的圍牆之間穿梭,而完全不會去想,在他們所體驗的,所感知的之外,世界可能還有另外一種類型。

[1] https://blog.yitianshijie.net/2016/02/21/byebye-wechat/[2]https://cn.technode.com/post/2018-02-05/zhihu-urge-mobile-users-turn-to-its-app/[3]http://www.cankaoxiaoxi.com/world/20180314/2258426.shtml[4] http://www.ifanr.com/949954[5] https://www.cnnic.cn/research/bgxz/sqbg/200906/t20090617_18429.html

~寫了這些,並不妨礙你轉發到朋友圈~

商業轉載和引用

請在公眾號對話框

輸入關鍵字【轉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航通社 的精彩文章:

「中西藥結合」了解一下

TAG:航通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