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我們的孩子不戀愛,不會戀愛了?

我們的孩子不戀愛,不會戀愛了?

這些年,不經意間,發現身邊有一些孩子,男女都有,二十多歲,三十多歲,都還單著呢,好像還越來越多。告訴他/她們找個朋友吧,一個個打不起精神,頭也似乎永遠從手機屏幕上抬不起來似的,不想找,找來幹嘛?煩不煩啊,這樣的場景也在影視劇里看過不少。

有一次,去一個地方見一位朋友,她的兒子上三年級了,關切地問我,你的女兒有男朋友了嗎?我說沒有,不知道啊。她說,那你們還愣著幹嘛?趕緊讓她去「追男生」。現在時代不同了,是女追男,你還做夢男追女哪?她那小學三年級的兒子已經在學校里遭到多位女同學的死纏爛打,追勢很猛。

看她一副得意的樣子,似乎一點不為兒子「早戀」擔心。時代真是變了,遙想我們讀書當年,以及之後的那些年,男追女肯定是標配,而早戀卻一定是家長、學校和老師一起嚴厲打擊的,打得它居無定所,無處藏身。我等情商差,膽小的男孩在那個年代吃不到葡萄,只能以談戀愛就會影響學習來安慰自己。當年沒有科學意識,不知去看看這早戀會影響學習到底有沒有科學依據,不過周邊幾對膽大妄為者,真的成績下滑了,這才順了我等的心。要不然,心裡會有多「酸」啊。後來,甚至上了大學,家裡還說集中精力好好學習,不要談戀愛。

可今天,我們的下一代進入了青春期,早戀好像這幾年都沒怎麼提了,學校里有幾對搞對象的,不僅同學們知道,老師、學校領導,乃至家長都知道,大家還議論紛紛,總之不是同仇敵愾的,有一種順勢而為之意。看來,上情下達,我們中國的父母和社會是最具有現實主義精神的,最能變通。一看今天二十、三十多歲姑娘小伙都不找或找不到對象了,那就順勢下移,從娃娃抓起。

在這一個物慾橫流、「感官享受」無奇不無,只有想不到,沒有做不到的時代,愛情(性慾)僅僅是人生樂趣、感官快感的百分之一、千分之一、萬分之一了,在孩子們那裡,也許只是一個可能的選項。

記得以前看過一個報道,那是在那個物質貧乏的年代,記者去訪談一家農戶,問為什麼生了那麼多孩子?農民憨厚地回答說:「農村裡沒電,晚上又沒什麼事干。」

現在的孩子,躺在家裡,電腦開著,手機聯著網,晚上不是沒有事干,常常「幹事」干到深夜,陪伴他/她們的是手機/電腦,這才是他/她們的真正不可或缺的人生伴侶。

美國媒體報道說,美國這一代孩子比起二戰後嬰兒潮一代和上世紀70年代出生的那一代來說,高中生的約會比例大大下降。2015年,這一代高中畢業生的約會比例為65%,而二戰後嬰兒潮一代和上世紀70年代出生的那一代高中畢業時的約會比例為85%。青少年的約會比例下降了,性行為也下降了。下降比例最大的是9年級學生,現在的性行為比1991年下降了40%。他們平均有性行為是在11年級(也就是我們的高二),比上世紀70年代出生的那一代整整晚了一年。青少年早生貴子率2016年創歷史新低,比最高的1991年減少了67%。

在2014年由亞斯本國際精英組織(Aspen Institute)和美國《大西洋月刊》共同組織的亞斯本思想節上,曾擔任過哈佛大學一棟學生宿舍樓共同管理主任,後為耶魯大學兒童研究中心講師艾瑞卡?克瑞斯塔克斯說,她在哈佛期間,學生告訴她,他們沒有時間去談戀愛,這同她的大學時代迥然不同。

克瑞斯塔克斯認為,這是緣於當今大學生太專註於準備簡歷和職業,他們在中學就灌輸要參加課外活動,像慣性一樣,到了大學,他們還一直迷戀「我是這個的秘書長」,「那個的主任」,其實他們自己都承認這些多半是假的。

美國心理協會一份研究報告發現,大約只有60---80%的北美大學生有過一次男女短暫「交往」的機會,儘管如此,60%的大學男生,83%的大學女生希望有種傳統的戀愛關係。

看看我們國內,《現代金報》2018年3月9日報道了兩個個案。文文(化名)今年30歲了,在她小的時候,母親便辭去了工作,接送她上學放學,陪伴她讀課外班,照料她的日常起居,除了讀書,什麼事都不用文文操心。在母親的辛苦付出下,文文成績優秀,畢業後也找到了好工作,但一到休息日,她就宅在家,從未見她交過男朋友。和很多父母一樣,文文的父母也開始為她的婚事著急,張羅著讓文文相親,但相親時,不善交際的文文總是覺得沒話和對方說,寥寥幾句就結束了交談,氣氛一度非常尷尬,當父母問其對男孩子的感覺,她說不上來,她甚至不知道自己想要找一個什麼樣的人。

曉彤(化名)也是個優秀的女孩子,她漂亮,懂生活,有不錯的工作,也有關係較好的閨蜜,但同樣是到了30歲仍然孤身一人。她拒絕了身邊所有示好的男性,一旦有人傳達出喜歡他的意思,她甚至做出劃清界限的舉動。她也被迫去相過親,但她對此十分反感,男方找話題,詢問她的工作和個人情況,都被她認為是盤問,當商品一樣衡量。原來,在單親家庭長大的曉彤,從小被媽媽灌輸了「不要搭理男孩子,男孩子會欺負你」,「只要用心讀書,其他都不重要」的意識,這直接導致她從小就刻意避免與男性接觸,即便她已經到了應該接觸的年齡。

今天,事情更加嚴峻了。現在的孩子更多地呆在家裡,他們不常出去約會了,也不大出去到街上閑逛,狂歡了,也不出去會死黨了,而且,就是家裡的聚會也不樂意參加了,他/她們有了自己的智能手機,所有的社會生活就在自己的房間里,手裡攥著的那部手機上了,一個人在自己的房間里,把門關上,連父母都不被允許「偷窺」一下。

家裡開飯了,發孩子的社交媒體賬號也許比喊他們更容易,因為他們聽不到,卻看得到。

但是,這個世界畢竟是人的世界,愛情原是人與人,靈與肉最完美結合之處,羅蜜歐與茱麗葉,梁山泊與祝英台的愛情故事千古流傳,而婚姻是它們的世俗表達。我們的孩子不戀愛,不會戀愛,在今天就走不到婚姻的殿堂。儘管婚姻會變,也許很快婚姻關係會名存實亡,但今天,因為婚姻捆綁著世俗的那麼多內容,還不得不是我們衡量這個世界人與人最緊密關係的最高形式。所以,孩子們不戀愛了,那我們還得教孩子們談戀愛。

美國方老師在「美國教師鼓勵學生早戀」的博客中寫道,美國老師其實是鼓勵學生「約會」的,讓他們學習怎樣進入一個約會的親密關係;學習在約會之中的行為規範;學習約會之中怎樣尊重,關懷,照顧對方;學習約會之中相互支持的情緒親密;同時,也在性親密之中,學會雙方的性感覺是怎樣的,有什麼不同的地方,有什麼需要注意的地方。美國的中小學為鼓勵學生「早戀」,還創造不少機會。比如,美國有的小學,每到情人節這天,就鼓勵學生寫情人節卡,交給自己喜歡的同學;到了初中,每年學校都會組織好多次舞會,讓學生通過舞會認識多一些同學,創造交流的機會。到了高中,除了普通的舞會以外,還有「畢業舞會」(prom)。在方老師教的「健康教育」這一門課中,他會教學生寫情書,然後每年有「情書大賽」,還有模擬的從告白到結婚的一條龍體驗,要學生跟自己的約會對象一起完成的一個大項目。

一名華裔美國高中生也在她博客上分享了她發表於《高中生閱讀》2017年3月刊 「戀,早嗎?」一文,文中介紹說,「The Dating Project(約會計劃)」是她的學校哲學倫理課給所有十一年級學生留的作業。每個人,無論有沒有被邀請,必須邀請一個人去約會。約會時間大約為45 到90 分鐘,兩個人必須談話、互相了解,最後還要寫一份感想作為總結。那次,放學後,她和Steve到海灘散步,他們聊得挺開心,並沒有她想像中那麼尷尬。

大學生也一樣,也得開課教怎樣談戀愛了。波士頓學院開的課是關於學生出去約會。課程內容包括討論當想邀請人出去約會時說什麼。伊利諾伊大學有大學約會專題工作坊,杜克大學提供「怎樣墜入愛河」的輔導系列,學生學習怎樣戀愛,包括當戀愛發生時怎樣才能知道,以及怎樣有效溝通,發現愛有「毒」時怎樣分手。

這真是很滑稽,談戀愛得教了。記得看電視連續劇《父母愛情》,其中有一個情節,安傑問她姑子結過婚了,為什麼還是姑娘(處女),德花(她姑子)回答說:「沒文化吧」。安傑說:「這不是有沒有文化的問題,你看那些農村人,沒文化,還生那麼多。」

現在可不同了,沒文化的孩子談戀愛不用教;有文化的,而且是越有文化的越要教他們談戀愛,還得給錢才教。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陳北哥大 的精彩文章:

TAG:陳北哥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