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中國古人的書房,大雅之境

中國古人的書房,大雅之境

古人的書齋,記憶比較深刻的是劉禹錫的「陋室」和歸有光的「項脊軒」。前者有傳頌千古的《陋室銘》為證,後者有感人至深的《項脊軒志》為證。

劉禹錫貶官和州(今安徽和縣)時寫下了《陋室銘》,其實後人並不知道劉禹錫在和州的這間簡陋的書齋是不是以「陋室」為名,但文章實在寫得太好,不以「陋室」為名反而令人覺得有些可惜。

《陋室銘》透露出一種瀟洒豁達的名士之風,「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這名士之風不是魏晉的放浪形骸,仍以個人道德的精進為歸宿。房屋雖然簡陋,但高尚的道德充盈於此而使芳香滿室,因此這房屋就算不得是簡陋了。

歸有光是明代散文家,年輕時在「項脊軒」中苦讀應考。項脊軒是名副其實的「陋室」,簡陋到「室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塵泥滲漉,雨澤下注,每移案,顧視,無可置者」。

歸有光在科場屢遭失敗,人於窮厄之時,對別人給予的溫暖總是分外敏感、分外感動。這間小小的書齋,給歸有光的生命注入了大大的溫暖。在書齋苦讀的日子,鼓勵他讀書上進的老嫗、「從余問古事,或憑几學書」的溫柔妻子,都讓重感情的歸有光不能忘懷。歸有光晚年的書齋叫「世美堂」,這本是歸有光亡妻先人的產業,出於對亡妻的思念,他借錢買下了宅子,齋名一仍其舊,而斯人已矣。

讀書人喜歡追根溯源、刨根問底,中國古代歷史上最早的書齋叫什麼?有學者說叫「玄齋」,玄齋的主人是西漢一位十分博學的學者揚雄。他躲在玄齋中研究玄學,後來還仿照《易經》寫成了一本《太玄》,可謂玄之又玄。

書齋之為書齋,縱使沒有萬卷之巨,也要有適量的藏書。揚雄那個時代,書的載體還是以竹簡、絲帛為主,直到魏晉南北朝,紙張才逐漸取代了簡帛,因此揚雄能有一座書齋,實在不是普通讀書人能夢寐以求的。

對於後世讀書人來說,夢寐以求的是能擁有像「天一閣」那樣的書齋。「天一閣」的主人是明代兵部右侍郎范欽,他雅好藏書,遇見好書,常是傾囊而出。這樣一位經濟基礎雄厚的愛書人,自然應當有一座理想的書齋。

天一閣的名字應當來源於《易經》中的「天一生水,地六成之」。這句話也充分體現在了天一閣的建築形制上,閣分兩層,上層為一大間,下層為六小間。令人欽佩的是,范欽後人對於天一閣藏書的管理十分嚴格,嚴格到有些不近人情,但也因此使得天一閣的藏書在歷經滄桑後仍然蔚為大觀,裨益後世學者良多。如1998年歷史學者戴建國在天一閣竟然尋出了佚失千年的北宋《天聖令》的後十卷,為中國古代法制史研究拋下了一顆震撼彈。

書齋無論大小,承載的是讀書人對於知識與學問的嚮往,文化就在這一座座書齋間汩汩不絕地流淌著。

本文原載於《中國紀檢監察報》(作者羅慕赫),圖源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道知行 的精彩文章:

臘八詩10首,臘八家家煮粥多
古絲綢之路對中國飲食文化的影響

TAG:大道知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