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315特集:給孩子講講確保產品質量,古人的「笨」方法

315特集:給孩子講講確保產品質量,古人的「笨」方法

耳朵里的博物館

和朋朋哥哥

與百萬家庭看懂博物館

朋朋說

今天是315消費者權益保護日,雖說不算節日,但和我們每個人的生活都息息相關。

如何用更特別的方法,和孩子講講這個特殊的日子呢?我想從國家博物館裡,一件不太起眼的文物說起。

收聽往期音頻

在國家博物館四層中國古代青銅藝術展廳,

有一件名為「五年相邦呂不韋戈」的展品。

「戈」是古代一種很常見也非常獨特的兵器,

在這件文物的正面寫著:

「五年,相邦呂不韋造。詔事圖、丞蕺jí、工寅。」

背面則寫了:「詔事。屬邦。」

國家博物館藏五年相邦呂不韋戈

「五年」指的是嬴政當上秦王的第五年,

大概在公元前242年,

那時候的秦王嬴政也就是17、8歲的樣子;

至於「相邦」,小朋友們可能對「相國」更熟悉一些,

其實它們說的差不多是一個職位,

只是到了漢朝人們為了避第一位皇帝劉邦的諱,

將相邦改為了相國;

至於呂不韋的結局就比較可憐了,

最後被流放到蜀中然後自殺了,

有興趣的小朋友可以找一找關於他的故事;

「五年,相邦呂不韋造」這句話指的就是,

在製作這件(批)兵器時,最高的管理人員是誰。

關於「詔事圖」的說法有些歧義,

一般的解釋認為「圖」是個地名,

不過也有人認為是奉詔使用的意思。

這句話的重點在後面的「丞蕺(ji)」和「工寅」上,

「丞」是一個官職,一個技術工種,

負責監督、督造,像是生產車間的副主任,

在他上面還有工師,也承擔監督、督造的職責。

「工寅」指的是,製作它的工人的名字叫寅。

五年相邦呂不韋戈局部

這回大家發現了吧,

原來一個小小的青銅戈上就記載了這麼多的信息,

而這些信息大部分都是人的名字。

把兵器製作過程中的一線工人、

監督的技術工種、

到最上面的管理人員全部都記錄下來,

一旦出現任何質量問題,

馬上就能找到相關負責人。

至於那時候的工人都是些什麼人呢?

一般分成兩類:奴隸、刑徒,或者平民,

不過這兩類人在秦朝的官府兵工廠中的比例,

我們並不清楚。

在秦朝除了會記錄下器物鍛造者的名字,

還有一套非常嚴格的質量標準,

我們都知道,

在青銅器上經常會刻一些記事用的鑄造銘文,

比如重要的冊名和賞賜等等。

國家博物館藏後母戊鼎

到秦國時,這些兵器上面的文字有了更加具體的功能,

而且為了能更好的推行這項制度,

秦國在法律層面也做了很多規定。

比如每年還會有定期的抽檢,

看合格率是多少;

甚至還會有年審,

那時候有一個專門的職位叫大工尹,

每年各個郡縣生產的衡器、量器等重要器物,

都會集中到這裡,

由他出一份質量報告,

看哪些產品不值得再生產。

其實在秦國時,這樣的制度體現在方方面面,

比如小朋友們去秦始皇陵兵馬俑博物館時看到的銅車馬,

上面有很多的大金炮、大銀炮,

其中15個大金炮上都有字:

6個上面寫的「丁」,1個上面寫的「辛」,這些都是工匠的名字。

秦始皇陵銅車馬

這種制度在秦朝開始推行,

也影響到了後世,

有一個詞叫物勒工名,也是一種制度,

連起來的意思就是:

希望在器物上刻上工匠的名字。

古代典籍中也有這樣的記載,

「物勒工名,以考其誠,

功有不當,必行其罪,以窮其情」

什麼意思呢?

就是說通過這樣的制度,

考察工人的工作態度、產品質量,

如果有問題就要處罰。

如果發現問題要怎麼處罰呢?

法律也有規定,

比如用久了,上面的字看不清楚,

這種情況只要器物被繼續使用,

就要重新做上標記;

那麼,質量不好的兵器被士兵發現了怎麼辦呢?

相關的人就會被撤職,

而且永不留用,再也不能從事這個工作。

「你可能還喜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耳朵里的博物館 的精彩文章:

BBC請來史上最大牌攝影師,為孩子呈現自然界真實、隱秘的動物生活

TAG:耳朵里的博物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