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佛教起源於印度,為何最終在印度衰亡?

佛教起源於印度,為何最終在印度衰亡?

作者:小蔡

佛教,作為世上三大宗教之一,起源於印度,曾是印度數個王朝的國教。佛教在古印度曾經無比輝煌,是古印度的文化輸出象徵。

但是自公元十二世紀之後,佛教突然在印度歷史中消失,再也沒有出現過。那麼,佛教為什麼會在印度絕種呢?

佛陀

佛教理念與印度種姓制度不符

古印度自雅利安人入侵以來,統治者都以種姓制度來保障自己的利益,將階級明確劃分。

種姓制度提倡身份自出生起就被賦予,所以社會流動的情況不可能在印度發生。佛教所提倡的眾生皆平等,某程度上是挑戰了種姓制度的不公。

雖然在現代社會看來,平等主義是理所當然,是世界潮流,但站在古印度的社會來看,種姓制度反而更符合當時的大環境。

種姓制度

因為種姓制度將階級劃分好,每人所做的工作也被分配好,所以每人都各安其位,整個社會機器都會因而順利運轉,這也對生產力低下和交通不發達的古代社會很有作用。

古代社會民智未開,人們所追求的是低風險、平穩的安定生活,階級攀升對於他們來說是一件冒險的事,甚至會因此喪失性命。

但種姓制度使得每個人自出生起都有既定的社會角色,根本不必為自己的前途而煩惱,是一種低風險的生活,種姓制度更符合當時印度百姓的需要,佛教的平等主義更像是反社會的異端邪說。

佛教相信眾生平等,僧人非常鄙視階級觀念。印度的僧人自認為是方外之人,有自己的理想和行為,所以不應該跟世俗的階級或權威沾上任何關係。

僧人自認為認地位在君王之上,君王應該禮待僧人,從而讓僧人為俗世帶來真正的解脫。

這種思想類似於?沙門不敬王者?的理論,是與封建思想相衝突的。佛教主張僧人高於統治者,會影響統治者的權威, 因此僧人容易遭到統治者的打擊清算。

印度佛教漸漸遠離大眾

在佛教的思想裡面,出世解脫是唯一能擺脫輪迴的不二法門。佛教過於看重出家人的教育,將其視為重要一環,這一點可以從古印度的佛教學院如那爛陀寺等地反映出來。

那爛陀寺遺址

當佛教發展到後來,僧人主張擺脫男女感情和日常生活等營生細節,對世俗居士信徒的需求相當忽視,然而世俗信徒無法像出家人那樣擺脫一切藩籬。

另外,大部份在家的信徒是希望宗教能夠帶給他們趨吉避凶的效用,希望神明能保佑他們,但佛教相信哲學與自我意識形態上的擺脫,反對藉助任何神力。

然而,大部份普通佛教徒對深奧的哲學沒有興趣,既然在世俗層面上無法從佛教得到慰藉,只好轉向印度教的思想。

摩訶菩提寺

印度教是多神宗教,主張絕對的神明力量,這也正好滿足平民百姓的實際需要,佛教的吸引力顯然不如印度教。

在這一點上,東亞佛教反而更勝印度本土佛教。

佛教傳入中國之後,便迅速與道教、儒教及民間信仰融合,容許信徒可以像拜祭祖先一樣供奉佛陀和菩薩。這令對佛理認識不深的信眾透過通俗的方式去接近佛教,佛教的傳承因此不會斷絕。

學院式教育令風險過於集中

印度佛教是一門極為講究哲學理論的宗教,所以特別重視出家人的教育。

當時,那爛陀寺等學府在印度遍地開花,不少僧人或僧團都在這裡學習,甚至連外國僧人也來留學,印度佛教的發展離不開學院式教育。

但是,這個模式無疑將風險過份集中,因為其核心在於佛教學府及裡面博學的僧尼,一旦學府被毀,佛教的核心力量也因此破滅。當佛教核心破滅後,佛教很自然地跟其他民間信仰等混為一體,最後消失於歷史的洪流之中。

公元十二世紀伊斯蘭教入侵印度。當時的穆斯林毀壞了印度佛教的核心學府那那爛陀寺,大量僧尼被殺。

穆斯林進攻佛教徒

過了不久,由於缺乏僧尼指導,佛教信徒開始以印度教的方式崇拜佛陀和菩薩,這導致佛教愈來愈像印度教,最後混為一體。

生存過於依賴權貴

另外,由於學院式發展模式,印度佛教從起初的自給自足變成了依賴權貴,繼而使得印度佛教的生命力更脆弱。

佛教僧人走上了專業知識化的道路,他們只對討論佛理感興趣,是社會上不事生產的一群,也沒有收入來源,結果佛教必需依賴國王和貴族之間的納捐來生存,因此佛教學院的命運跟國家局勢和政治掛勾。

一旦有國王或貴族不支持佛教學院,這些學院便面臨倒閉的命運。

印度的佛教古迹

再者,由於國王和貴族之間的納捐多數都是田產和土地,所以很多佛教學院都成為了當地的大地主。

當國家出現了經濟困難或土地供應不足,國王通常都會對學院下手,強行沒收學院土地,這也令印度佛教的勢力衰退。

附佛外道令佛教形象一落千丈

佛教寬容、兼收並蓄,不排斥其他宗教,故佛教里出現了很多風格各異的宗派。當中一支吸收了印度教里的密教,為印度佛教的滅亡埋下伏筆。

密教又稱左道派,是由印度教裡面的性力派,由印度傳統的生殖崇拜衍變而來。此派不重修習經文,主張以性命雙修的方法得道,裡面包含很多淫邪的內容,例如將佛像塑造男女交合形象的?歡喜佛?。

歡喜佛

這些附佛外道的出現使得佛教的公眾形象一落千丈,而佛教又太過寬容,沒有對這些外道作出任何制裁的措施。久而久之,民間就將佛教與性力化的附佛外道視為一體,印度佛教因此愈來愈衰落。

結語

八世紀時,印度佛教遭遇了史無前例的挑戰。當時,印度教大師商羯羅進行了一場變革革,使得原本散亂的印度教思想得以統一,印度教從而在哲學層面上與佛教分庭抗禮。

印度教大師商羯羅

到了十一世紀,印度佛教又遭到伊斯蘭教的攻擊,那爛陀寺被洗劫,佛教的核心被嚴重破壞。不久後,印度的文獻紀錄里就找不到佛教了。

佛教在印度的絕跡固然是因為遭到印度教和伊斯蘭教的雙重打擊。但歸根究底,是其發展慢慢遠離了群眾以及佛陀的原教旨思想,變得過於超脫和變質,最終在印度近乎絕跡。

到了19世紀,印度佛教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恢復,目前印度大約有5百多萬佛教徒,不到總人口比例的1%。不過很多研究者認為,現在印度的佛教跟歷史上的印度佛教完全不同,其實相當於印度教的分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冷熱軍事史 的精彩文章:

此國工業產量曾是世界第一,被英國統治百年後,徹底淪為廢柴
美軍最害怕的敵軍是誰?俄軍,解放軍or越軍,你一定猜不到!

TAG:冷熱軍事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