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今天是龍抬頭節,你知道二月二龍抬頭的由來嗎?

今天是龍抬頭節,你知道二月二龍抬頭的由來嗎?

原標題:今天是龍抬頭節,你知道二月二龍抬頭的由來嗎?



農曆二月初二,我國民間有「二月二,龍抬頭」的諺語,表示春季來臨,萬物復甦,蟄龍開始活動,預示一年的農事活動即將開始。在北方,二月二又叫龍抬頭日,亦稱春龍節。在南方叫踏青節,古稱挑菜節。大約從唐朝開始,中國人就有過「二月二」的習俗。據資料記載,這句話的來歷與古代天文學對星辰運行的認識和農業節氣有關。

中國民間認為,龍是吉祥之物,主管雲雨,而農曆「二月二」這天是龍欲升天的日子。從節氣上說,農曆二月初,正處在「雨水」、「驚蟄」和「春分」之間,我國很多地方已開始進入雨季。這是自然規律,但古人認為這是「龍」的功勞。而且,龍在中國人的心目中有著極高的地位,不僅是祥瑞之物,更是和風化雨的主宰。因此,便有了「二月二,龍抬頭」之說。


其實,所謂「龍抬頭」指的是經過冬眠,百蟲開始蘇醒。民間有「二月二,龍抬頭,蠍子、蜈蚣都露頭」之說。


「二月二,龍抬頭」還有古代天文學方面的解釋,但往往被人忽略。中國古代用二十八宿來表示日月星辰在天空的位置和判斷季節。二十八宿中的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組成一個完整的龍形星座,其中角宿恰似龍的角。每到二月春風以後,黃昏時「龍角星(即角宿一星和角宿二星)」就從東方地平線上出現,這時整個蒼龍的身子還隱沒在地平線以下,只是角宿初露,故稱「龍抬頭」。


天上「龍抬頭」的同時,春天也慢慢來到了人間。此時節,大地返青,春耕從南到北陸續開始。因此,二月二又被稱為「春耕節」、「農事節」、「春龍節」,是漢族民間傳統節日。

作為一個吉祥喜慶的日子,為取吉利,二月二這一天民間飲食多以「龍」為名,如吃水餃叫「吃龍耳」,吃米飯叫「吃龍子」,吃餛飩叫「吃龍眼」,吃麵條叫「扶龍鬚」,蒸餅也在面上做出龍鱗狀來,稱「龍鱗餅」。這些習俗寄託了人們祈龍賜福、保佑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的美好願望。


那麼,為什麼不是「二月一」或「二月三」呢?這和我們民俗中喜歡雙數有關。


在中國古代,尤其是秦漢及其以前,凡像一月一、二月二、三月三之類的「重日」多被認為是天地交感、天人相通的日子。因而,在這樣的日子裡人們就需多做祈福、祭祀或是紀念活動,以求得幸福、安康和吉祥。


龍頭節的傳說故事:


故事一:

傳說此節起源於三皇之首伏羲氏時期。伏羲氏「重農桑,務耕田」,每年二月二這天,「皇娘送飯,御駕親耕」,自理一畝三分地。後來黃帝、唐堯、虞舜、夏禹紛紛效法先王。到周武王,不僅沿襲了這一傳統作法,而且還當作一項重要的國策來實行。於二月初二,舉行重大儀式,讓文武百官都親耕一畝三分地,這便是龍頭節的歷史傳說。


故事二:


民間相傳有一個故事,說的是大唐高宗李治駕崩後,武則天當權,先立其子李哲、李旦為中宗、睿宗,又先後廢去。於永昌二年(公元690年),廢唐改周,自立為帝,稱周武皇帝。


這事惹惱了玉皇大帝,他傳命太白金星告訴四海龍王,三年內不得降雨人間,以示懲戒。當年從立夏到寒露,150多天滴雨未下,因致大地乾涸,莊稼旱死,許多地方連吃水都非常困難,哀鴻遍野,民不聊生。


種種人間慘象,被掌管天河的玉龍看在眼裡十分不忍,他冒著違犯天條的危險,張開巨口,喝足天河之水,私自布雨,解救了天下黎民百姓,但卻招來了玉帝惱怒,將玉龍打入凡間,壓在一座大山之下受苦。山前還立了一通石碑,上面刻有四句話:「玉龍行雨犯天規,應受人間千秋罪,若想重上凌霄殿,除非金豆開花時。」

人們經過這裡,看了碑上的這些字,才知道玉龍為救百姓行雨,卻被壓在這裡受苦。為了救出玉龍重上雲天,再掌天河,人們決心找到開花的金豆,但卻苦苦尋找不到。


找啊、找啊,直找到第二年的農曆二月初一,恰好街上有集,一個老奶奶背著一布袋苞米粒趕集,因布袋口沒扎結實,走著走著布袋開了,金黃的苞米粒撒了一地。人們看了,高興極了,這苞米粒多像金豆呀!如果放在鍋里炒,不就爆出金花了嗎?於是,一傳十,十傳百,全都知道了。大家商定,第二天,二月初二一齊行動,大家都爆苞米花。


這情景被玉龍看見了,好不歡喜,就大聲喊道:「太白老頭兒,金豆開花了,還不快放我出去。」太白金星老眼昏花,看了看,果然是金豆開花,便將壓在玉龍身上的大山移開,玉龍順勢一躍騰空,再降甘霖。


從此之後,二月二炒苞米(或者炒黃豆)成了習俗,一年一年傳了下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古代歷史 的精彩文章: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的故事
歷史上周瑜是個什麼樣的人

TAG:古代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