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提出作品要用來表達文人「性靈」的篆刻大家:歸昌世

提出作品要用來表達文人「性靈」的篆刻大家:歸昌世

整個篆刻史,凡最終成為大篆刻家或者最終開宗立派的人,有一個較重要的條件,就是文學素養高,原因很簡單,篆刻本身就是實用印章與文人結合之後的產物,篆刻之所以最終成為一門獨立出來的藝術形式,正是文人的文學素養、書法、繪畫等素養雜揉於印章製作的原因。

與汪關、朱簡同時代有一位印人,叫歸昌世,據百科資料得來,明時人稱歸昌世的篆刻與文彭、王悟林鼎足而三,評價可謂不低。但顯然,這種評價是不準確的,原因有三:

(歸昌世像)

1、歸昌世生平所處年代明顯晚於文彭,文彭生於1498年,卒於1573年,這一年歸昌世剛好出生,兩人幾乎沒有並行於世的機會,所以,歸昌世與文彭「並稱」的機會不大;

2、三人並稱中的王悟林(字伯欽)其實是文彭的學生,聲名和創作量又顯然弱於文彭的另兩個學生何震和蘇宣,在篆刻一路,也不可能與文彭、歸昌世「並稱」於世。

3、我們考察歸昌世的篆刻作品,字法、篆法、章法取法秦漢,刀法則多師何震,顯然也屬文彭一路,朱簡在《印經》中把歸昌世列入文彭的「三橋派」是準確的。

但可以會有人把歸昌世的篆刻提高到這樣的地位呢?原因大概是這兩個:1、他在當時文壇的地位足夠高,影響力足夠大,歸昌世是明代著名文學家歸有光的嫡孫,社會影響不小,而編輯《學山堂印譜》的張灝是歸昌世摯友,而《學山堂印譜》影響既廣,歸昌世自然也聲名大增;2、歸昌世明確提出「篆刻可以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思想,這一點促進了篆刻的大發展,相比之下,這一點更重要。

1、個人簡介

歸昌世(1573-1644)字文休,號假庵,江蘇崑山人,明代詩人、書畫家、篆刻家。歸有光孫,歸庄之父。明諸生,早棄舉業,發奮為古文。他的書法取法晉唐,善寫草書,兼工印篆,畫蘭竹在徐渭、陳淳之間,與李流芳、王志堅合稱崑山三才子,有《假庵詩草》傳世。歸昌世詩文得家法,歸有光被明人稱為「今之歐陽修」,當然是大家,語文課本曾選入《項脊軒志》,實在是好文章,歸昌世既是歸有光嫡孫,當然家學淵源,且歸昌世早慧過人,據說十歲能詩文,此後文章、書法、繪畫、諸藝並進。他的畫作,長於山水,法倪瓚、黃公望,氣息蒼渾,神趣橫溢,骨格嶒峻,精密工緻,山水蕭散疏淡,蘭竹脫透空靈,脫盡明代中葉粗糙氣息,傳世作品有《渭水清風圖》軸、《風竹圖》軸、《竹石圖》軸、《墨竹圖》卷等,著有自訂詩10卷、雜文百篇;歸昌世的篆刻初宗文彭(他出生那年,文彭去世,何震開始成為一代宗師),歸昌世的篆刻先是取法文彭,後不為其所束縛,後從秦漢璽印中汲取養分,自創一格,他的印章以情為主,多直抒胸臆,體現出簡靜而典雅的個性。朱文印擬漢銅印斑駁鏽蝕的效果,其筆畫已顯現內圓外方的端倪,為浙派朱文印開啟先河。

(歸昌世《風竹圖》局部)

2、印學貢獻

歸昌世的印學貢獻最重要的一條是「以性靈入印」。他說:「作印不徒學古人面目,而在探其源,源則作者性靈也。性靈出,而法亦出,神亦皆焉」,「性靈」這個詞不易解釋準確,一般情況下指人的精神、性情、情感,如果直譯,大致是性格和靈魂,用性靈指導篆刻,往簡單了說,什麼樣的人刻出什麼樣的印,印人的作品應當表達印人自己的精神、性情、情感。

藝術作品當然要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這在現在,似乎不值一提,因為不管是文學、繪畫、音樂、書法,不表達自己情感的作品幾乎稱不上藝術品。但對於明代的篆刻,在藝術表達方向上還大都限制于姓名章、鑒藏章、題籤章、引首章等,這限制了篆刻的發展,到歸昌世這裡,篆刻真正與文學深度結合,印章開始反映印人的生活和思想感情。這很重要,這意味著,篆刻越來越成熟了,他所表現的內容越來越豐富、寬廣了。之前印人沈野曾提出一個印人應當提高自己的文學修養,而歸昌世則提出印人應當把創作思維引入作者情感,這其實是一脈相連的。

3、篆刻作品

(文休)

(歸昌世印)

(歸昌世)

(昌世私印)

歸昌世的朱文自用印,除了法漢朱文印風外,已漸有浙派的影子。由此可見,任何一派的形成都有長期積累的過程,不是突然形成的,秦漢印的樸拙大氣,朱簡的切刀,歸昌世的內圓外方,到了丁敬手裡,終成浙派一宗。

(張灝之印)

顯然,他跟《學山堂印譜》的編輯者張灝的私交應當也不錯。這是張灝的自用印,出自歸昌世之手。

(大歡嘉)

(負雅志於高雲)

印面效果是古樸渾厚的,歸昌世在秦漢印中獲得營養是深厚的。當然,當時的文人們互贈篆刻作品也是很普遍的,汪關的作品裡,朱文印「歸昌世印」(見上一篇《印人傳》汪關分篇)、細白文印「歸文休」顯然是汪關給歸昌世刻的。

(拿雲心事人不知)

畢竟會受時代的限制,還會因為要填補印面的空白處改變篆法,這是時代的烙印,印人不可能跳出時代。

(閉門讀奇書開門延高客出門尋山水)

(空名適自誤)

(剪雲補衲)

歸昌世的作品中有大量的表達自我情感,自我精神訴求的內容的印作,這是他印學主張的實踐,自他而後,篆刻開始有大量的表達文人志趣的作品,只是這一點,既不是刀法更迭,也不是字法、篆法的變化,而是篆刻技法之外的變遷,因此,不為篆刻學習者注意罷了。

(【印人傳】之11,部分圖片來自網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三個小布丁 的精彩文章:

被李白深愛的孟浩然是個怎樣的詩人?
如果學篆刻,你不知道如何下手,來看看這個人吧

TAG:三個小布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