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朱經,一位現實主義詩人!

朱經,一位現實主義詩人!

朱經:一位現實主義詩人

文/王強;圖/吳琴芳

朱氏十二世、著名學者喬萊之婿——朱經先生是一位悲天憫人、胞民於懷的愛國主義詩人。他的詩風酷似唐代詩人杜甫,同情黎民百姓的悲慘遭遇。早在三百年前,清代詩家就曾給以很高的評價。著名詩人陶澂贊之曰「能以選體為宗,參諸三唐,時出入眉山、劍南諸大家」;狀元、詩人王式丹稱他為「天才淡逸」「關情桑梓,切念田廬」。詩人的代表作《湖嘯嘆》《堤決嘆》《移家嘆》《就食嘆》《築堤嘆》以及《地震行》《繅絲行》等,深刻地反映了清初兵燹、天災、人禍帶給普通民眾的深重災難,抒發了詩人情系桑梓、心憂天下的高尚情懷,與詩人杜甫「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的思想感情一脈相承,後人稱他為繼杜甫後又一位傑出的現實主義詩人。

(一)

詩人生於清康熙五年(1666年),卒於康熙五十年(1711年),終年四十五歲,其一生飽經滄桑憂患,親聞目睹了家鄉數十次水災、大疫、旱災、蝗災、地震等。據《寶應縣誌》記載,僅康熙七年至康熙十三年,寶應一邑就連續發生八次水災,清水潭決口四次。

「康熙十五年五月,清水潭複決,高郵、江都東堤凡決數十處,汪洋六百里,水及民屋檐,民系舟屋角,穿屋為穴,出入其中。耕牛無托足地,白金五錢易一牛,被災之慘,是年為最。」

「二十四年大水,田廬盡沒。三十六年大水。七月禾將登而大雨驟至,界首子嬰堤潰。」

面對如此頻仍的災害,朱經先生用他的如椽巨筆,在他作的《湖嘯嘆》《堤決嘆》《移家嘆》《就食嘆》《築堤嘆》中真實而詳盡的記載了當時百姓遭受苦難的悲慘情景。「書以告當途,留之備紀異」「我欲叩玉龍,玉龍慚耳聾」……詩人描繪的一這幕幕災難場景,讓今天的我們同樣感到震撼和難受。災難發生在康熙三十五年七月二十四日,只見狂風夾挾著暴雨,如「九峽噴濤、萬弩攢鋒」「縱目皆水天,決堤掩不備」「回顧妻與子,離散不得視」「老弱力不勝,先期飽魑魅」;洪水肆虐,頃刻間,田園淹沒,家破人亡。

「淮湖浸溔淼,澎湃西復東」「西疇已盡沒,東畝今再空」「昨夜秋水漲,幾化釜中魚」。面對一而再,再而三的洪災,百姓叫天不應,叫地不靈,詩人情動於衷,發出「造物胡不仁,嗜殺誠何意」的呼號。

除了天災,還有人禍。在這「寒來采木葉,飢來餐蒿蓬」,「木葉身難衣,蒿蓬腸難充」的境況下,窮苦百姓還要遭遇那些「張蓋夜楚楚」的官吏、里正的「索米加搏執」「鞭撲如縛鼠」的痛苦,可憐「哀哀幾黔黎,無地可托處」「不若返故鄉,沉波得死所」……

這一幕幕悲慘絕望的場景,既是百姓生活的真實寫照,更是詩人出自至性至靈的呼喊。詩人以他悲天憫人的博大情懷,通過凝重的詩筆,血淚的吟唱,把清初頻繁的災難、黎民沉重的租役、貪官惡吏的兇殘、百姓的痛苦絕望,如鏡頭般一幅幅呈現出來,熔鑄成一首首具有鮮明時代特色、帶有強烈政治傾向、反映出底層社會內容的「詩歌」,這樣的作品在清初其他文人的詩歌中是不可多見的。

(二)

朱經先生之所以能寫出這些偉大的現實主義作品,這與他的成長環境和家庭熏陶是密不可分的。

朱經先生生於「擒文之家」,其祖先以文學道義著稱於世。先祖朱曰藩為宦二十年,一身正氣,兩袖清風。祖父朱爾遠篤行孝友,尤善濟人,「寶應文廟兵燹以來,傾圯慘目,力新之」。父親朱克簡,官有隱德,「巡按福建,免殺戮者萬餘人。」正是先人這種濟國利民的醇正家風夯實了詩人學識風範的根基。

朱經先生少從家學,勤學不輟。「吾意無所適,日夕在書史」,「寒窗余檻白,猶印讀書聲」。年青時,詩人就聞名鄉里,其著名的《惜日》五言詩,被著名學者沈德潛編入《清詩別裁集》,並評之曰:「吾輩讀之,幾欲通身汗下」。其詩云:「江河日流注,難挽東逝波。羲和日賓士,難回魯陽戈。終日但飽食,冉冉歲月過。此後悔失時,荒耄無如何。浮游水上萍,奄忽霜餘莎。勉旃復勉旃!慎無悲蹉跎。」《責己》詩云:「勿謂寸陰短,既過難再獲。勿謂一絲微,既緇難再白。赴善登崇山,寡過掃塵積。一日省一愆,三月未盈百。責人不肯恕,責己每自匿。願言砥廉隅,此身敢虛擲」,詩人時刻提醒自己要嚴於律己,砥礪品節。

朱經先生和許多傑出詩人一樣,命運多舛。儘管一輩子飽讀史書,志存高遠,然終其一生卻「屢困南闈」,最後一次赴順天鄉試,又因兄長朱約先生官晉州知州,調任該科考同考官,不得不循例迴避。詩人遂棄舉子業,終身不復應試,但詩人從小立下的鴻鵠之志,並未因此而有絲毫的改變。他在《燕堂詩鈔自序》中這樣寫道:「物不得其平則鳴,昌黎語也。每誦此語,不覺磊塊之氣填滿胸膈,良可悲已夫!」「嗟夫,物不能鳴,余復以未善鳴辭物之不平也」「於是,寓於目,適於口,感於情,則皆於鳴焉……」

這段話道出了詩人寫詩的宗旨,這就是為「不平之物鳴不平」。自此,詩人一發而不可收拾,《燕堂詩鈔》《燕堂賦稿》《兗東集》《小紅詞集》,一首首感人至深、極具感染力和震撼力的現實主義詩歌終於呈現在讀者面前。

(三)

這裡特別要說的是朱經先生為家鄉精心製作的長賦《閔鄉賦》。康熙四十年二月,詩人以其報國無門的赤誠之心,飽蘸深情地寫下了「關情桑梓,切念田廬」的鴻篇巨作《閔鄉賦》,為家鄉子孫後代留下了一份彌足珍貴的歷史遺產。

詩人在《序言》中首先寫道:「寶應雖彈丸邑,余祖宗丘墓之鄉也。鏡今鑒古,情鬱郁於中,援筆賦之,庶採風者觀覽焉。」詩人對家鄉的熱愛之情,溢於言表。

該賦從建置沿革開始,把家鄉的地理、人物、風俗、人情如詩畫般的呈現在讀者面前,為我們繪製了一幅理想的《家鄉清明上河圖》:

上元三年,改元寶應……上帝之命,縣亦名之……山無嶱嵑,嶺鮮岧蕘……縱有雲山之西馳,箕山之東走……西則清水灑火、白馬氾光、白水赤水、金釵羨塘、濟河津湖、陰隲衡陽、白龍漁池、三里蒲塘,容天盱之浩瀚,受洪澤之汪洋。東則廣洋射陽、博支黃昏、獐獅蜆墟、關車火盆、凌谿海陵、界淘瓦溝、宋涇成子、望直閭丘、三里七里、沈垛蘆洲,據興、鹽之上口,委淮、黃之下流……

最後,詩人向當途(政)者發出無聲的控訴:

曾幾何時兮,行路難未能堪此兮,淚漫漫;憤天吳之湯湯兮,恨濁流之潺潺;何里閈之蕭條兮,誰痛斯人之痌瘝?鑒往事之紛紛兮,不無悲夫……

該賦優美典雅、對仗工整,激情奔放、膾炙人口。全文六千餘字,一氣呵成。

詩人的好友、康熙狀元王式丹在其《閔鄉賦序》中贊道:「恭亭手無寸柄,而憂切澤鴻,憂之不已,發而為言,則此篇非只鋪張華藻之言,殆亦敷陳疾苦之作也。」

是序道出了詩人的動機和心聲。除《閔鄉賦》外,詩人還寫有《射陽湖賦》《荷花賦》《鹽賦》《暮春賦》《別雁賦》《曲水流觴賦》等,因篇幅所限,不復贅言。

朱經先生一介書生,報國無門。但他留下的詩歌,卻充滿著對祖國的忠誠,對家鄉的熱愛,對民生的憂戚。我相信,家鄉人民是不會忘記這位處處閃耀著人性光芒的現實主義詩人的。

見《燕堂詩鈔陶澂序》。

見《燕堂詩鈔閔鄉賦序》。

見《康熙寶應志》《道光續修寶應志》。

見《燕堂詩鈔》《敘意》《園居》詩。

以上均見《燕堂詩鈔》。

原載於《寶應文化月刊》2018年1月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趣史記 的精彩文章:

看看皇帝老兒發的「年終獎」:壕到無敵、毫無人性、奇葩至極……
《水滸傳》梁山好漢歷史原型盤點:雲里金剛宋萬

TAG:趣史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