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武則天為什麼把皇位傳給李家而不是武家,背後的祭祀邏輯

武則天為什麼把皇位傳給李家而不是武家,背後的祭祀邏輯

《幽明錄》里有個故事,故事的主角叫陳素,是個土豪,媳婦和鄰居一個矮子的妻子同時懷孕,陳素的媳婦生下一個女嬰,矮子的媳婦生下一個男嬰,陳素的媳婦偷偷就和矮子的媳婦換了換了。這孩子養到十三歲,開始祭祀祖先的時候,一個能看見鬼的婢女說:「你家的祖先走到門口就停住了,一群矮子過來就大吃大喝。」陳素的媳婦無奈這才說出了實情。

武則天為什麼把皇位傳給李家而不是武家,背後的祭祀邏輯

這說明後人的祭祀具有非常嚴格的血統識別體系,只要不是這個家的,根本就進來吃不了飯。作為一個屌絲,我倒是從中看出了一絲逆襲的曙光。

看到這裡也就不難明白,為什麼中國人喜歡編「乾隆皇帝是海寧陳閣老的兒子掉的包」這樣的故事,因為只要乾隆的親生爹娘是陳閣老,以後太廟祭祀的時候,來吃飯的就是我們漢族人了,徹底扳回全局了。魯迅先生嘲笑這種想法「不折一兵,不費一矢,單靠生殖機關便革了命,真是絕頂便宜。」

武則天為什麼把皇位傳給李家而不是武家,背後的祭祀邏輯

現在看來好笑,當時的中國人可是深信不疑的,包括乾隆皇帝手下那位大名鼎鼎的紀曉嵐,他在《閱微草堂筆記》里寫一個官司,兩家共爭一塊地方為自己的祖墳,爭了好多年,各說各理,沒有定論,最後一個明白的官員出來說:「你們這是爭祭祀,不是爭產業,那就誰祭祀誰的唄,只要是你們的祖先就一定會來吃,不是你的祖先祭了也白祭啊。」

紀曉嵐對這番言辭十分讚賞,後來他還對這個邏輯做了進一步發展,他以為如果收養的孩子是個外姓人,哪怕是妻子的侄子,或者是丈夫妹妹的孩子,祭祀的時候,肯定是他的親生父母來吃,收養人的先祖也不敢來。如果收養的是同族的孩子,即便出了五服,也沒有這個問題,祭祀的時候肯定是收養人的先祖前來吃飯,親生父母即使來了,也得等人家吃完了才能吃點剩飯。

紀曉嵐在後面還拉拉雜雜說了一大堆什麼道理,其實不過一句話:「非我族類,其心必異。」而且他這族類還充滿了對女性的歧視,不把女性當成自己的家人。妻子的侄子,丈夫的妹妹這些都是「人家的人」,對他們再好也是白搭。

還別說這些東西荒謬,關鍵的時候還真能發揮作用,當年武則天想把皇位傳給武家,狄仁傑反對,為了說服武則天,他抬出的理由之一就是:「如果傳位給武家,你見過誰把姑姑放到太廟裡去的。」意思很簡單,如果武家當皇帝,而你雖然姓武,將來人家在陰曹地府搞聚餐,你也吃不上。這不能不說是武則天顧慮的一個條件,為了死後的吃飯問題,他最後還是選擇了李家。

武則天為什麼把皇位傳給李家而不是武家,背後的祭祀邏輯

但是作為母親就一定能吃到家廟裡的飯嗎,這套迂腐的血統論對女性的歧視還不光體現在小姨、姑姑 「人家的人」上,即便對於親生母親,這套血統論也要多一個條件。

《子不語》中寫有個陰秀才三十多歲的時候參加科舉考試,正考的時候,看見一個女人走到他身邊,問他:「你認識我嗎?我是你母親。」這秀才說:「你不是,我媽媽在家呢。」女人說:「我是你親生母親,我死去的時候你父親不給我畫像,祭祀的時候我不能來吃飯,多麼可憐。」這位母親威脅秀才答應為自己畫像這才離去。

武則天為什麼把皇位傳給李家而不是武家,背後的祭祀邏輯

按照血統論這位媽媽完全不用管是否有畫像,來了坐下吃就可以了,親生兒子的飯自己不吃誰吃。但就因為她是媽媽,一個女性,故事發生在她身上血統論就失效了,必須要畫圖像才能來吃,這邏輯還真是混賬。

這還是有孩子的媽媽,對於那些沒有孩子的小妾要吃飯就更困難了。《右台仙館筆記》里說了一個大家族裡有個姚氏,是個王熙鳳一樣的人,管理著家政,每年家族祭祀都是她來主持,祭祀前一日,她必做一個夢,夢見一個婦人向她施禮,說:「我是馬氏,每次祭祀跟著家人一起過來,只能站在一邊觀看,吃不了飯。請你可憐可憐我,為我擺一副碗筷和座位,並且寫明『馬氏坐此』,讓我能坐下吃飯。」姚氏很奇怪,遍問老人才知道,原來家裡先人有個小妾馬氏,生前無子,後來祭祀大家自然就把他忘了。

看到這裡不禁讓人心生凄涼,一個女人生前地位低下、孤苦伶仃,死後又飽受饑寒,還得向人卑微求食。這大概是中國古代那些成千上萬女性的寫照了。

這種祭祀的邏輯真是混蛋啊,

武則天為什麼把皇位傳給李家而不是武家,背後的祭祀邏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