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三大亂象!掀開物聯網場景中區塊鏈的「遮羞布」

三大亂象!掀開物聯網場景中區塊鏈的「遮羞布」

作者:物女王(彭昭)

物聯網智庫 原創

轉載請註明來源和出處

------【導讀】------

趁著315的尾巴,我就來談談物聯網圈中的「水貨」,首當其衝的就是一些宣稱應用於IoT的區塊鏈技術,其混亂的「熵值」已經遠超出你我的想像。

物女心經專欄|寫的第066篇文章。

這段時間你也經歷了「幣圈」和「鏈圈」各種熱點事件的狂轟濫炸吧?甚至有人說,2018年錯過區塊鏈,等於錯過一個世紀!在一個新技術剛剛出現的階段,炒作和泡沫簡直是標配,但是炒到販賣恐慌這種地步,實在可謂良心大大的壞。所以,趁著315的尾巴,我就來談談物聯網圈中的「水貨」,首當其衝的就是一些宣稱應用於IoT的區塊鏈技術,其混亂的「熵值」已經遠超出你我的想像。

在踏實做事者佔據主流的物聯網領域,一個冷靜理性的區塊鏈發展環境,一種令人不必畏首畏尾隱瞞實情的舒適氛圍,一片大家願意開誠布公討論技術優劣的土壤,更加適合區塊鏈在物聯網的落地。

相比一天募集10億、涉嫌惡意欺騙的「太空鏈」,我更願意相信各種布局物鏈網的企業和團隊都是充滿善意而且務實的,所以尤其不能被「魑魅魍魎」帶跑偏。

物鏈網中的種種亂象

在這裡需要聲明,我是區塊鏈技術應用於物聯網領域的長期堅定看好者,【物女心經】此前的文章中也曾多次講述「物鏈網Blockchain-IoT」的最新進展。

本文中我不想高談闊論ICO成功募資的公司和布局區塊鏈的巨頭們應該承擔什麼樣的歷史使命,只想腳踏實地的站在中立偏疑的立場,提出由我所見的物鏈網在推進中的種種不靠譜。

1.區塊鏈的能力被誇大

現在有很多聲音,包括技術專家、投資人還有官員,都把區塊鏈看成是技術的顛覆式升級或者徹底性革命,但從現階段的實際應用來看,區塊鏈還只是涉及部分效率的有限提升,並沒有觸及具體行業難題的本質。

舉個區塊鏈最為「拿手」的例子,「防偽溯源」號稱是區塊鏈在IoT中的第一「殺手級」應用,乍看之下確實如此,京東、沃爾瑪等一些巨頭也已經開展了各種項目。根據評估,區塊鏈在防偽溯源領域的應用潛力的確相當巨大:

一方面為了抵制假冒偽劣商品,知名生產商每年投入防偽溯源的成本,高達其年營收的1-2%。歐盟發布的一份報告指出,全球假貨貿易每年的市值高達4000多億美元,進口到歐盟國家的所有貨物中,約有5%是假冒偽劣產品,總價達1000多億美元。

另一方面,民以食為天,食品安全也一直被大眾關注。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6年,我國農作物總播種面積,達到166,650千公頃;農產品流通市場在10萬億左右。如此大規模的市場空間足以讓各種食品溯源技術一展身手。

在這個領域,區塊鏈應用的標準做法是將每一個商品的ID註冊到鏈上,使其擁有一個唯一的數字身份,再通過共同維護的賬本來記錄這個數字身份的所有信息,達到驗證效果。用戶還可以得到包括產地、材料質地、儲存記錄、運輸細節、甚至設計理念、品牌故事等信息。

此外,加入區塊鏈的供應鏈各方還能對種種突發事件做出及時反應。比如,如果發生食品安全事件,區塊鏈能夠對食品進行溯源,將反應時間從幾天壓縮到幾分鐘,迅速判定哪些食品受到了影響,做出光速決策或公關。

但在這種應用場景中,有個本質性問題難以繞開,區塊鏈能夠解決「溯源」,卻解決不了「防偽」。拋開數據採集階段不菲的人力和資金投入不談,上傳到區塊鏈的信息如何驗證真偽?也就是說,面對溯源防偽,區塊鏈並非靈丹妙藥,它可以保證數據不被篡改,但是如何保證數據本身的真實性?

這是區塊鏈在溯源防偽場景中必須面對的問題,每個企業都給出了自己的解決方案,但大部分都偏離了區塊鏈弱中心化和提升效率的初衷。

除了溯源防偽,物鏈網的其它應用場景也都涉及各種各樣的潛在問題。當然,任何事情都不是只有一種最好的解決辦法,一切事物的改良都可以無止境地進行。如何更加有效的「防偽」、如何從實質上推進行業升級,是業界共同面對的難題,那些想把事情做得更好的人更易取得成功。

2.為了區塊鏈而區塊鏈

一些B2C智能家居和智能硬體最近也貼上了區塊鏈的標籤。

比如一款區塊鏈空氣凈化器產品,不但能強力除霾,而且能通過開機獲得數字資產Token獎勵。霧霾越嚴重,開機時間越長,獲得數字資產獎勵越多。

比如全球首款區塊鏈路由器,從此普通的智能路由器也插上了區塊鏈的翅膀,讓該路由器的用戶可以通過區塊鏈虛擬網路,分享鏈接資源,獲得代幣收益。

這些只是冰山一角,還有區塊鏈挖礦智能手錶、區塊鏈智能音箱、區塊鏈自助終端機BTM、區塊鏈智能跑鞋…突然之間一切智能設備都附帶了區塊鏈「印鈔機」功能。

一哄而上,往往被打臉的結局就是,一鬨而散,或許華強北的礦機銷售情況可以作為前車之鑒。根據界面新聞的報道,華強北「人頭攢動」、「一機難求」的盛況已經不再,相比一個月之前,礦機的售價已經縮水了超過20%。

為智能硬體貼上區塊鏈的標籤,的確是一個不錯的營銷噱頭。但是按照高科技產品營銷專家傑弗里·摩爾提出的跨越鴻溝理論,智能硬體尚處積累早期使用者的階段,這些早期用戶買的不是你的產品,而是你的信念。為區塊鏈這一「增值」功能買單的用戶,對智能硬體產品本身有多少忠誠度?增加了區塊鏈這一「額外」功能,智能硬體到底鴻溝彼岸更近了,還是更遠了?

與B2C消費電子領域的區塊鏈熱潮遙相輝映,B2B領域的玩家們也不淡定了,不管關係遠近,先攀了親戚再說。

比如某白皮書中描述的農業物聯網DApp(分散式應用),應用場景主要包括農業的物聯網作業監管服務、農資供應鏈溯源電商交易服務、農產品溯源電商交易和品牌服務、農業科技金融和保險服務等。

在智能交通領域,有區塊鏈企業建立了交通數據平台,據稱可以用較低的成本獲取大量的真實數據。之後通過大量的車輛信息,能夠對每輛車的數據進行建模、分析,進而幫助保險公司更精確的計算出每位司機的出險概率等數據。

這些看似合理的邏輯,實則經不起推敲。每一位物聯網項目的推進者都知道,項目落地需要用戶的極大配合,數據的採集和感知,每一項都牽扯人力和設備的投入,用戶自然希望每一分錢都帶來效益、每多花一分錢都物有所值。將現階段的農業物聯網和智能交通應用,拽入由區塊鏈激發的協作網路,就像8位單片機上想跑TCP/IP協議,區塊鏈技術要如何落地,不是靠幾頁白皮書文案寫下來的,而是靠實戰經驗闖出來的。

3.故弄玄虛的技術術語

翻開一本本區塊鏈白皮書,映入眼帘的是一個個技術術語,比如WiFi、BLE、Zigbee等近距離通訊技術,Modbus、Profibus、Profinet等工業通訊協議,ERP、MES、WMS等信息化系統,beringei、TimeScaleDB等時序資料庫,PoS、PoW等共識機制…雖然每個名詞都不複雜,物聯網人對這些名詞也並不陌生,但是將它們串聯在一起的邏輯要理清講透,至少不能有硬傷。

靠譜,說起來簡單,落下去複雜;聽起來像感覺,做起來是原則。判斷一個人是不是靠譜,一個主要的標準是他是把簡單的事情說複雜了,還是把複雜的事情說得盡量簡單。

比如一份白皮書中這麼表述:「…通過區塊鏈、物聯網與P2P網路底層技術的研發,從數據存儲與計算和共識協議兩個方面出發提出系統的解決方案,解決區塊鏈技術應用於大規模物聯網系統的可擴展性和實時性瓶頸問題,包括平行分散式存儲與計算架構、雙層混雜共識機制和輕量級側鏈共識協議等關鍵技術…從擴展性方面,當前,去中心化的區塊鏈系統要求全網節點對同一交易(數據)進行運算,從計算和存儲角度來說具有很大的弊端,無法充分發揮分散式網路系統的協同能力,其只能遵循『木桶原理』,因此不具有擴展性…」

把一件簡單的事情談得如此晦澀,看完之後我都有重修母語學分的衝動。當然,投資人們的中文能力明顯高人一籌,難懂的白皮書似乎反而加速了動輒數千萬乃至上億元的融資進程。

資本的力量自然不可低估,但責任的力量更加巨大,融資之後的物鏈網企業應當如何前行?物聯網與區塊鏈的結合,物聯網的實踐經驗和領悟能力是基礎。指望一款IoT操作系統,或者一種改良的區塊鏈技術,能夠迅速解決橫亘行業十幾年的碎片化、標準化和互可操作性問題,並不現實。

目前大部分區塊鏈開發者從數字代幣行業出身,不了解物聯網行業的應用現狀和技術痛點,不了解區塊鏈技術不能解決什麼問題,很難讓區塊鏈在IoT領域落地生根。

以上種種,點到即止。

物鏈網不看白皮書,請亮出你的實踐

瑕不掩瑜,總有實幹企業在由區塊鏈攪動的浮躁氣氛中選擇踏實前行。

比如,能鏈眾合是全球唯一的區塊鏈能源場景應用開發企業,他們依託自主研發的區塊鏈底層架構,為能源金融產品的開發、審核、登記、交易提供全流程的操作平台,消除能源金融產品開發過程中的鏈條過長、信息不對稱等痛點,大大提高能源金融產品的開發效率,縮短流程周期並降低開發難度,使得綠色金融行業能夠實質性落地。

中科雲創正在嘗試通過區塊鏈解決工業設備的融資租賃、遠程維修維護和二手設備殘值估算等問題。與普通物聯網感測器數據不同,工業設備信息包含更加複雜的邏輯關係,不僅需要精通設備運行原理的技術專家參與數據模型設計,通常還需要多方參與,利用數據進行綜合分析來產生附加價值。參與方除了使用方(比如工廠)還有設備生產商、設備經銷商、設備服務商、備件供應商,甚至還包括金融服務商和銀行。區塊鏈可以有效降低各方的信任成本,提升整個系統的金融效率。

萬向集團也在積極推動區塊鏈技術在工業製造領域的應用,踐行基於區塊鏈技術的產品製造和產品質量的可靠存儲與可信追溯。萬向集團通過與工業互聯網產業聯盟AII開展測試床項目,希望實現邊緣設備與區塊鏈節點的數據互通,所採集數據的分散式存儲,以及產品生產數據和質量歷史數據的可信追溯。藉助區塊鏈記錄公開透明、不可篡改的技術特性,進而完成產品從原料到生產、銷售等各環節歷史數據的可靠查詢。

物聯網項目屬於工程實踐的範疇,按照務實的項目推進步驟,謹慎的對待每一種新興技術,是物聯網人通常持有的科學態度。既不盲目追隨風口和熱潮,也不輕易選擇「全部」或者「全無」,而是通過「少量」嘗試,快速建立可能略顯粗糙的原型方案,在實踐中試錯和改進,是物聯網人普遍採用的做法。

這樣小步迭代的技術演進過程已經被驗證了多次,比如RFID、工業乙太網、LPWAN、物聯網雲平台…無不按照這樣的進程在推進。先是建立產品和方案原型,通過小範圍實踐驗證其可行性,再建立IoT生態藉助合作夥伴的力量廣泛推廣。

但由於區塊鏈離錢太近、賺錢太快,讓整個邏輯徹底反轉。如,很多項目從白皮書和ICO起步,動輒就想做物聯網的底層主鏈,直接發起成立所謂生態,並無實際應用作為支撐。

回顧歷史,這種做法並非首創。當年華夏大地曾經諸侯國無數,通過在「建國」之初找到對應的財團「募資」,夏代「執玉帛者萬國」,商代後期有記載的方國有200餘,西周分封主要諸侯國71個,經過曠日持久的多輪混戰,最終才形成大一統的局面。

IoT場景中的區塊鏈如此發展下去,大有數百「諸侯」主鏈並發之勢。即便不提遙遠的夏商周,就在不遠的前方,大大小小的IoT雲平台也已有數百個之多,大浪淘沙的喋血階段才剛剛來臨。有了這些前車之鑒,希望物鏈網企業能夠多些理性,扎穩腳跟。

我並不想責難物鏈網企業發布白皮書和進行ICO的初衷,物鏈網並不需要救世主,而是需要實踐家。區塊鏈這項技術還太新太新,90%以上的主鏈平台都將在一輪又一輪的洗禮中被淘汰,成功勝出者一定是通過商業實踐層層車輪戰打出來的。

回到原點,區塊鏈的本質,既不是技術發生了顛覆性的變革,也不是去中心化的問題,而是通過經濟的正向和反向激勵,實現了人與人之間前所未有的強協作,從而推動生產關係的革新。而這種觸動生產關係的變革並非數年之功,如果沒有做好長期跟蹤與持續試錯的準備,仍舊勸君就此止步。

最後,如果你有物鏈網的實踐計劃,我願意認真傾聽你的聲音。同時,作為市場上第一本系統化分析「物鏈網」這一趨勢的圖書《智聯網—未來的未來》,出版在即,感興趣的朋友請隨時關注我發布的最新進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物聯網智庫 的精彩文章:

WiFi晶元的市場,硝煙四起
製造業巨頭重磅押注人工智慧,富士康是「瘋」了嗎?

TAG:物聯網智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