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古鎮九峰:一個有故事的地方

古鎮九峰:一個有故事的地方

古鎮九峰

福建媒體記者走進九峰鎮積壘村尋訪紅色足跡 本報記者 范偉鴻 攝

陽光明媚,柚花飄香。

3月12日, 2017年度福建新聞獎報紙副刊作品初評會暨報紙副刊作品年賽複評會在平和縣九峰鎮落幕。評獎工作結束後,與會的記者們深入基層,與當地作家攜手走進九峰鎮黃田村、積壘村等地,實地感受名鎮古風遺韻,追尋紅色足跡。

追尋紅色足跡

青山埋忠骨,沃土寄英魂。在九峰鎮積壘村,記者們走進朱積壘故居和平和縣第一黨支部舊址,緬懷革命先烈,接受革命教育。

斑駁的土牆,簡易的桌凳,一幅幅老照片,一件件珍藏記憶的實物,一段段真實動人的故事,紅色畫卷徐徐展開。「這裡完整保存著朱積壘回家鄉創立的農會會址,大門外還留有當年寫下的『窮人不打窮人 』『士兵不打士兵』等標語,正廳里還留有朱積壘生前的一張相片。」積壘村村委會主任朱雄彪介紹說。

還原的場景,定格了一個紅色的故事:朱積壘是漳州平和人,平和暴動總指揮,早期閩南黨組織領導人之一。1928年3月8日,朱積壘領導了八閩大地著名的「平和暴動」,打響了福建農民自動武裝奪取政權的「第一槍」,使福建的國民革命走上了「武裝鬥爭、土地革命和創建革命根據地的新階段。」

在平和縣第一黨支部舊址,記者們坐在長條木板凳上,面對牆上張掛的黨旗,聆聽積壘村村主任的講述,眼前彷彿打開了一部革命史書,走入了那段塵封的崢嶸歲月,記者們細細感受和了解那段光輝的歷史。「我們在這裡接受了一次很好的洗禮,革命先烈英勇戰鬥的精神實在可貴,令人敬佩,值得我們好好學習和大力弘揚」,省記協副秘書長俞增輝感慨地說。

如今,朱積壘已經成為九峰鎮乃至平和縣弘揚愛國愛鄉、艱苦奮鬥的一面旗幟,九峰鎮積極修繕朱積壘故居和平和縣第一黨支部舊址,使之成為省內外遠近聞名的紅色革命教育基地,讓許許多多的幹部群眾和學生接受了革命教育。

感受勤廉文化

平和縣九峰鎮歷史久遠、人文薈萃、富於古韻。1518年,心學大師王陽明在此建置平和縣,距今500周年,是漳州市唯一一個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九峰鎮黃田村是省首批傳統古村落,保存有七座土樓及十一座家廟,以此為核心的傳統建築群集中連片且類型豐富,是福建省少見的現存集風水布局、傳統建築以及建築細部協調統一的村莊。

廉政公祠聚順堂、詠春樓、龍見樓……每一座宗祠都是一部厚重的史書,每一座土樓都有一個動人的故事。

「面山秀出文峰銳,襟水環流玉帶寬」,久負盛名的曾氏宗祠「聚順堂」門聯勾勒出黃田村的主體地理布局。走進平和縣九峰鎮黃田村,踩著乾淨光滑的鵝卵石巷道,撫摸著斑駁的樓牆和保護完好的青磚,記者們現場感受著悠久歷史的瞬間穿越。

「廉政公祠記載的主人公曾萼的故事廣為流傳,他生前歷任恩平等五縣知縣、羅定等四州知府(今廣東省惠州、潮州、佛山一帶),為官清正廉明,政績顯赫,被乾隆敕封為『廉政公』『奉政大夫』。」九峰鎮黃田村黨支部書記曾鳳榮道出了盤活祖厝宗祠資源、建設廉政教育基地的緣由。

近年來,九峰鎮立足黃田村村裡實際,堅持以古鑒今,利用黃田村歷史上的清官廉吏和勤政廉潔的人物事迹開展廉政教育,把聚順堂等11座家廟打造成為家風家訓館,吸引了周邊縣鄉幹部群眾前來參觀學習。

「古為今用,以史為鑒,古代先賢清廉為官的精神非常值得現代人學習,黃田村把曾萼宗祠修繕開放成為廉政公祠,可以使更多的後人得到教育,很有意義。」省記協副刊工委副主任、《福建日報》理論文藝部主任黃燕說。

廉政公祠的修繕和對外開放,不僅使外來參觀學習的人受益匪淺,更促進了本地鄉風鄉情有益轉變,古村由此煥發新顏。今後,黃田村將結合古村落的特點,延續文脈,進一步實施土樓修葺保護、環境衛生整治、公園景觀打造、保護和傳承優秀家訓家風,把黃田村打造成為古村落文化旅遊點。

權威縣域新聞,海量官方資訊;深度媒體解讀,新鮮民生萬事,盡在《平和新聞》!

您的意見和建議可通過微信公眾號《平和新聞》(微信號:fjphxw)留言,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做出答覆。您的參與,就是我們前進的動力!謝謝關注!

責 編 | 周藝桂審 核 | 朱國文

監 制 | 羅小雨總 監 | 黃榮才

來 源 | 平和縣新聞中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平和網 的精彩文章:

平和籍書畫家蔡勁松回鄉舉辦「琯溪春雲」書畫展
超贊!平和有一群讀書人聚集在陽明公園,原來是干這樣一件事……

TAG:平和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