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大唐詩人聯盟(1)

大唐詩人聯盟(1)

最近在讀蘅塘退士編的《唐詩三百首》,深感記憶力不如從前,加之好奇詩人們是在什麼時間、什麼情境下寫下這些千古絕唱的,因市面上的詩集幾乎都是按體例編的,求索無門,故而只好自己檢索,記錄成文,順便增強記憶。

一、張九齡

生卒年:678(唐高宗儀鳳三年)-740(唐玄宗開元二十八年)

字:子壽

謚:文獻

籍貫:韶州曲江(今廣東韶關)

收錄:五言古詩2首,五言律詩1首

張九齡出生時正值武則天弄權,武后稱帝時他12歲。702年,24歲的張九齡登進士第,先後受到沈佺期、張說賞識。時值武后當政末期,朝局暗流翻湧,太子李隆基廣納賢才,窺伺皇位之意昭然若揭。仕途不順但抱有雄心的張九齡思索再三,決定投入李隆基門下。705年,武后去世,後經中宗李顯、殤帝李重茂、睿宗李旦和讓皇帝李憲,公元712年,唐玄宗李隆基即位。一時太子門客紛紛高升,押對寶的張九齡在東宮舉士中才驚四座,任左拾遺。四年之後,張九齡因得罪姚崇,辭官歸里,旋即起複。此時,張說拜相,在講究干謁的唐朝,對這位當年的青年才俊當然是另眼相看。這時的張九齡已年過四十,成長為一名幹練務實、直言敢諫的官員。因為和張說的這層關係,二人榮損與共,俱在宦海幾經沉浮。直到729年,張說病逝,去世前仍極力舉薦張九齡。公元731-737這七年,是張九齡仕途的頂點。期間雖被李林甫這等口蜜腹劍的善妒小人挑撥而罷相,依然沒能動搖唐玄宗與他的君臣情誼。順便提一句,王維正是這時被他提拔為右拾遺的。740年,張九齡病逝,贈封荊州大都督,謚文獻。後十五年,果如張九齡生前「此胡必反」的預言,安祿山在漁陽起事,安史之亂爆發。幸好文獻公可不必看開元盛世的傾覆了。

在唐朝浩若繁星的詩人中,張九齡可算仕途比較順遂的了。他長於五言古詩,詩如其人,清淡質樸。他是一位詩人,更是一位名相、一介直臣,是開元盛世最後的守望者。儘管如此,他最有名的詩作《感遇》十二首還是在幾次貶謫中寫下的。雖然無從查證究竟是何年所作,但縱觀其生平,我們可以推斷多半是遭李林甫讒言、坐貶荊州長史時所作。其時牛(仙客)李(林甫)之流當政,亂象已伏,張九齡才會在詩中自比丹橘草木,自嘆本心吧。

《唐詩三百首》收錄他的《感遇》兩首。

感遇(其一)

蘭葉春葳蕤,桂華秋皎潔。

欣欣此生意,自爾為佳節。

誰知林棲者,聞風坐相悅。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其七

江南有丹橘,經冬猶綠林。

豈伊地氣暖,自有歲寒心。

可以薦嘉客,奈何阻重深。

運命惟所遇,循環不可尋。

徒言樹桃李,此木豈無陰?

這兩首詩的立意都很新巧。自《離騷》以來,臣子往往自比美人,以佩香草喻品行高潔。張九齡卻反其道而行之,以草木丹橘自喻,「草木有本心」、「自有歲寒心」,孤高堅忍之意迎面而來。詩中的「美人」、「桃李」,我認為應指李林甫之流,暗指自己不需攀附權貴。詩人之才可登廟堂,卻因滿堂桃李而無處容身,雖可堅守本心,卻只能把境遇怪在時運上。

《唐詩三百首》收錄的另一首五言律詩《望月懷遠》。

望月懷遠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這首詩的第一句就是神來之筆,把時空拉到極為宏大,一洗情人相思的小兒女之態。最後兩聯構思也極為精巧。吹滅蠟燭,滿室月光讓人憐愛。「披衣覺露滋」,有人解為披衣步出室外,不知過了多久,直到露水沾濕了衣裳方覺醒過來。但我卻願理解為披上衣服,才覺得夜深露重。為什麼披上衣服才覺得露重呢?是因為看月光太痴。而為什麼會痴看月光?正是因為想與你共賞清輝,思念太甚才渾然不覺。月光雖好,卻沒有辦法給你寄去,只好回去睡覺,寄希望於夢中與你共度假期。說到寫相思,「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更為有名,可與「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相比,還是落了實處。「不堪盈手贈」一句,與「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趣味相似。我想這首詩應該是寫給妻子的吧,想到一代名相寫出這樣風流婉轉的詩來,真有點鐵漢柔情的味道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管窺MX 的精彩文章:

TAG:管窺M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