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國式家庭的恐懼和焦慮

中國式家庭的恐懼和焦慮

GIF

很多朋友都曾在後台問過:

「我知道父母的問題是什麼,可是我不知道該怎麼做……」

「每次一感覺到他們想控制我的時候,我就忍不住生氣,跟他們吵,可是問題還是沒有解決……」

「我想獨立做自己,也想跟父母處理好關係」……

也有來自「新手父母」的困惑疑慮:

「教育孩子有很多壓力……當我成為媽媽,與寶寶朝夕相處時,才忽然發覺自己兒時的創傷體驗竟然一一被激發出來!」

「正因為自己曾經有過這些創傷,所以更不希望重蹈覆轍,很害怕會成為自己父母的樣子……」

「我知道孩子的心理發展有很多關鍵期,怕自己把握不好,會給孩子造成難以彌補的創傷」……

誰都希望成為一個好父母,可如果,我們就是那個不幸的「小孩」呢?

在發展心理學的語境中,父母是子女的起跑線,是決定我們人生命運的「貴人」;然而在「中國式的家庭」中,卻常常充滿著」控制「與」被控制「:

米勒曾經說過:「有時候,我們會發現父母其實根本不想撫養你,他們只想撫養他們內心腦子裡的那個孩子。」

一些父母的望子成龍,其實是在無意識中把自己的焦慮和渴望投注在孩子身上,希望孩子成為他們理想中的模樣,完成他們自己人生未竟的遺憾。

他們需要這種「控制」,來抵消掉自身的焦慮感和不安感。

當父母需要孩子為他們承擔這個世界帶給他們的不可控的焦慮和恐懼時,父母是反過來需要孩子照顧的。

但當年的我們終究只是孩子,無法成為父母的「父母」。

我們無法拯救父母,也無法100%成為他們所希望的樣子,這種挫敗感可能會慢慢地延續到成年後,並泛化到覺得自己對很多事情都無能為力,形成一種強烈的自卑感,感到自己無價值、不值得被愛,也不敢追求自己想要的東西。

相信這並不是父母的本意。但面對這種「中國式家庭」的控制和焦慮,我們又該如何自處?當我們成為父母,又該如何組建健康的原生家庭?

關於如何能夠獨立做自己,同時又跟父母修復好關係;以及如何不把「中國式家庭」之傷帶給下一代,壹心理精心特邀了一位親子關係的心理大咖——廣東省心理諮詢師協會副會長鬍慎之老師,為廣大粉絲一一解答這些困惑,舉辦一場深刻又直白的直播解答活動。

作為在中國本土從事心理諮詢行業超過十載的親子關係、婚姻關係心理學家,胡慎之老師對於「中國式家庭」的本質問題具有深刻獨到的見解,將在直播講解中給以下的問題帶來實質性的有效建議(包括但不限於):

1. 如何在父母的「潑冷水」中保持獨立和自信?

2.再成長一次,如何組建健康的原生家庭?

3.重新理解父母與孩子的關係

直播時間

2018年3月16日(周五)20:00—21:30

對於「中國式家庭」,你有什麼想說或者想問的呢?

請在本文留言區留下你的問題,點贊最高的3個問題,將有機會獲得胡老師的直播解答。

胡慎之/廣州向日葵心理諮詢中心創辦人

現任廣東省心理諮詢師協會副會長,中央電視台權威心理欄目《心理訪談》特邀嘉賓。胡老師從事心理諮詢行業超過十載,具有相當豐富的諮詢實踐經驗,是國內著名的關係心理學家,親子關係,婚姻關係心理專家;並出版多本專業暢銷書籍如《變形記——十天變成一個好孩子》、《別對我說謊——微表情讀心術》、《焦慮自助》等。

最後特別鳴謝:

胡慎之老師的新書《父母的教養,孩子的成長》、《陪孩子度過生命第一個三年》,為本文「中國式家庭」里的親子關係分析提供專業的來源參考。本書適合新手父母,以及對兒童心理、親子關係和家庭教育感興趣的朋友閱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知書通禮 的精彩文章:

人工智慧 隨處可見

TAG:知書通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