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明清時期聊城地區的關帝信仰

明清時期聊城地區的關帝信仰

【摘  要】關帝信仰是中國古代社會最具代表性和影響力的一種人格神信仰。明清時期聊城地區關帝信仰盛行,祭祀關帝的廟宇遍布城鎮和鄉村。除了官方的倡導外,當地尚武好義的民風、大量山西移民的存在以及山西商人的推動成為信仰傳播和盛行的主要原因。關帝職能的多元化使其在民間有著廣泛的社會基礎。地方官員往往借修建廟宇、崇祀神靈灌輸國家祭祀理念,實施社會教化。地方士紳則通過修建廟宇和祀神活動,參與地方公共事務,彰顯自身事迹和影響力,表達願望和訴求。與地方官員和士紳不同,民眾信仰關帝主要目的則是為了禳災祈福、酬神還願。

關帝信仰是中國民眾以及海外華人華僑信仰的大宗,是最具代表性和影響力的一種人格神信仰。關帝即關羽,從三國時期號稱「萬人敵」而功業未競的勇將,到地位凌駕於歷代武將之上的「武聖人」,再到讓芸芸眾生頂禮膜拜的「協天大帝」,其崇拜遍及海內外,影響持續千餘年,成為中華傳統文化中一種十分獨特的景觀。應該說,在中國歷史悠久、形式多樣的人格神崇拜中,只有對「萬世師表」的孔子的崇拜可以與關羽崇拜相提並論;而至少在其影響的廣度上,關羽崇拜又明顯超過孔子崇拜。這種現象蘊含著極其豐富的文化信息。由於運河流經,明清時期的聊城既是經濟繁榮、文化昌盛之地,又是關帝信仰極為盛行的地區,祭祀關帝的廟宇數量眾多,遍布其城鎮和鄉村。本文論述明清時期聊城地區關帝廟宇分布情況,分析關帝信仰傳播的社會原因,探討關帝信仰對該區域社會發展和民眾日常生活的影響。

山東是關羽信仰比較發達的地區,明清兩朝,山東幾乎所有的州縣都建有關帝廟。「自通都大邑以逮窮鄉僻壤、異域遐陬,莫不立祠肖像,歲時瞻禮。」而聊城地區由於地近山西,北通京師,關帝信仰就更加普遍,翻檢聊城各州縣地方志,涉及關帝廟的記載很多。「蓋其威靈赫,若天下後世,人人若親,見面儼然如在目前。雖兒童婦女、愚劣狂瞽亦無弗尊信欽仰者,斯祀自古以來,惟一關王耳。」東昌府治聊城在清季時關帝廟遍布大街小巷,據稱,城區內外足有百十座,其著名者有運河岸邊的山陝會館依西門城牆而建的關帝廟,南城門城上、城下的「一步三關廟」(意思指在城門下穿過時,頭上一座,腳下左、右各一座),還有東關運河西岸的「赤帝當陽廟」,糧市街的陽谷廟(由陽谷武生員集資建立),東關大街的「廟上廟」(因廟有兩層,下祀財神,上祀關公)等等。明清時期聊城店鋪林立,商賈雲集,因而商人會館也多供奉關帝。位於聊城東關、運河西岸的山陝會館建於乾隆八年(1743),其大殿供奉的就是關帝。在臨清、張秋、陽谷等地,關帝廟的數量同樣難以計數(詳見表格)。

明清時期聊城境內共有關帝廟宇34座。當然這只是地方志中有明確記載的廟宇,眾多廟宇由於規模較小、離城鎮較遠等原因沒有被地方志記載。民國《茌平縣誌》記載,除城東和南關橋兩處關帝廟外,境內各鄉屯還有關帝廟16座。康熙《張秋志》記載,除荊門閘和紙店街兩處關王廟外,「四郊祠者十三,不暇悉舉」。此外,眾多由商人所建的廟宇也未被收錄其中,故廟宇的實際數量遠高於此數。由此可見明清時期聊城地區關帝信仰之盛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道教天天談 的精彩文章:

TAG:道教天天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