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針對兒童的藝術教育,怎樣才是正確的打開方式?

針對兒童的藝術教育,怎樣才是正確的打開方式?

與所有孩子一樣,眺眺和聰聰都喜歡畫畫。有一段時間,朋友介紹了一位中央美術學院畢業的老師來教他倆畫畫。老師本人的水平相當高,彩鉛、水粉、大幅的油畫都信手拈來。老師頗為自負地說:「法國本土的繪畫班,老師基本功不行,根本不會畫!沒辦法給學生們做示範!」聽得我一個勁兒猛點頭。

可數月過去,我開始覺得不對頭了。這位老師教給眺眺和聰聰的,基本就是臨摹簡筆畫,然後上色,然後老師把畫拿過去進行明暗、陰影的處理,得到的效果可以說相當不錯,特別適合貼在朋友圈(見下圖)……

可這樣,真的是會畫畫了嗎?

我首先看到的,是二人對畫畫的興趣銳減,不僅要照著冊子上的小貓小狗畫,大小比例還都得做到一模一樣,更別提那些哪裡顏色深哪裡顏色淺的規定了。幾個月後離開老師,他們不僅在技巧上沒有進步,畫起貓狗來腦子裡也滿是小冊子上貓狗的形象,整個人像被桎梏住,再也沒有那份天馬行空的瀟洒。

不對,不應該這樣啊。

那時候的確很羨慕國內的繪畫班,怎麼效果那麼顯著呢?與眺眺聰聰同齡的孩子們,在我看來作品都可以參加拍賣了,而且效率超高的,學一個暑假就可以畫到相當的水準。

直到有一天,我看到一位老同學的女兒畫的埃及人,和另一個城市另一位老同學的兒子畫的埃及人……都色彩豐富,讓我嘆為觀止,唯一問題在於:兩位小朋友的畫從構圖到色彩到人物形象,基本上一模一樣……

後來,經過閱讀與摸索,親身參與一些優秀的兒童藝術工作坊(如盧浮宮藝術工作坊),更重要的是觀察法國學校中的藝術教育(因為這種日常教育是適用於每一個普通孩子的,潛移默化的),我才認識到:

- 對於年齡較小的孩子(我們甚至可以把這個年齡範圍定在12歲以下),是不需要參加以技巧培訓為主的繪畫班的——什麼叫以技巧培訓為主呢?就是訓練走線、明暗、比例之類(例如素描),以及任何形式的所謂兒童畫、簡筆畫。判斷標準很簡單,如果全班同學畫出來的結果大同小異乃至一模一樣,這一定不是好的繪畫班。事實上,繪畫技巧是一定年齡之後很容易掌握的東西,不怕開始得晚。

- 大家經常看到,許多成人學習繪畫,無論油畫還是國畫,經過一定時間的技巧培訓和臨摹,也能產出看上去相當不錯的作品,荷葉怎麼畫,鳥怎麼畫,如何照著梵高的原作把一塊顏色pia在正確的位置……說實話我覺得這樣的作品與藝術的關係不大,當然,自己開心就好。

- 所以對於年齡較小的孩子,老師的繪畫功底並不是最重要的,ta完全可以自己不會畫、不會修改,但ta要會引導,要有一顆有藝術感知的心——這樣的任務,正如我在上一篇中所說的,父母也可以完成。

道理很簡單:對於兒童來說,最重要的是想像力,以及對藝術的感知力,而不是經過培訓後紋絲不亂地畫一隻比例得當的貓或狗,或者裝飾性很強的埃及圖——對於小孩子,我希望每一筆都是自由的,每幅畫都是不同的。

還有需要明確的一點就是,藝術教育與以後當不當畫家、雕塑家或者音樂家完全是兩碼事。從上一篇的評論中可以看到,有人說自己」沒有任何藝術細胞「——我覺得藝術細胞是每個人都有的,正如這世界上其實不存在」不會畫「的人,藝術細胞是感知生活中與人生歷程中的美的能力。

針對兒童的藝術教育,切實可行且不會破壞想像力的做法,一是手工,是廣泛探索各式各樣的材料,紙,布,各類生活廢品包括牛奶瓶、鞋盒、抽紙盒,各類繪畫工具……很久以前我就發現兒童對於廢品尤其是盒子有著異乎尋常的好感。我經常在微博上」展示手工作品的時間到了「這個話題下貼眺眺和聰聰的手工,因為太多,就不搬過來了。從幼兒園到小學,此類手工的海量,已經讓我到了欲哭無淚的地步。

其次就是欣賞:看展,聽音樂會,看演出。藝術欣賞是藝術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包括給予兒童自由評論的自由。去美術館、博物館參觀之前,家長可以了解一定的背景知識,但這並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對作品的直接感知。

我印象尤為深刻的一次是在紐約大都會博物館,我們按照時間順序走過一個個展廳的時候,在倫勃朗廳,眺眺聰聰忍不住咯咯咯地笑,然後指著一幅幅畫,開始用法語說:」好醜啊!太丑啦!「當時我恨不得找個木塞子把他們的嘴堵起來,生怕周圍的人會聽懂——他們!居然敢說倫勃朗畫得丑!

後來他們告訴我,他們只喜歡從印象派往後的作品,一進這些展廳就覺得」很舒服「,眺眺喜歡梵高和畢加索(我最討厭畢加索),聰聰喜歡米羅和夏加爾。

後來我想了一下,很正常,排除他們在學校里接觸最多的就是這幾位之外,印象派之前的古典大師們,難道真的會有誰能從他們的作品中得到純感官的愉悅?摸著良心說我每次去盧浮宮都覺得有種吃不下飯的血腥感。

孩子不會說假話。

臨摹古典作品顯然是需要大量技法的,而現代作品中技法已經不那麼重要了,again,重要的是想像力,已經對於自身情感的表達——這完全符合美術史的進化。

我想或許正因如此,法國初等教育體系中,藝術教育鮮有涉及古典繪畫(參觀盧浮宮是有的),他們最常用的方法,也是我們可以借鑒的,其實就是上篇文章中詳細介紹的橘園藝術工作坊的做法:欣賞大師作品,自行感受,較輕微的知識、背景與藝術手法介紹,然後,利用各種材質、工具的自由創作。

請注意:不是臨摹,兒童在觀看大師作品時對於他們的風格與創作方法已經有了直觀的感受,再轉換到自己筆下,必定會有自己的想法參與進去,其中已經包括了學習技巧與藝術史的成分在,但更重要的,是自己的想法。

例子太多,比如之前介紹過的聰聰幼兒園的「致敬」米羅藝術展,作品完全用生活費品完成,沒有哪兩件是雷同的:

上圖中眺眺的學校,牆上展示的不同年級的作品,除了圖一的畢加索風格外,還有一個Arroyo風格我是回家查找之後才知道的:西班牙藝術家Eduardo Arroyo(愛德華多·阿洛尤),生於1937年,原本是記者,50年代離開弗朗哥統治的西班牙來到法國,80年代返回祖國時被逮捕,於是在法國永久居住下來。他的創作領域包括繪畫、雕塑、印刷品、舞台設計(最後兩張是阿洛尤的原作):

不知不覺又寫了這麼多。在藝術教育的道路上,我與大家一樣都在探索,希望有機會介紹給大家更多更好的課程、方法、工作坊。

最後貼給大家的,是眺眺同學的六幅大師風格的作品,我非常喜歡,在微博上曾經邀請大家猜過who"s who,很快得到了結果,這回就不猜了,把六位大師列在這裡,對號入座即可——馬蒂斯,莫奈,畢加索,梵高,米羅,瑪格利特。大家可以再去搜索一下他們的作品,看看眺眺致敬的到底是哪副畫吧!

鄒凡凡,旅法作家、學者,巴黎博物館聯盟兒童工作坊指導老師,關注少兒美學與通識教育。先後畢業於南京外國語學校、北京外國語大學、巴黎私立高等應用商業學校,在巴黎索邦大學獲得博士學位。著有以歐洲為故事背景的「秘密三部曲」,歷史科普系列「寫給孩子的名人傳」,文博主題少年冒險小說「奇域」系列。微博@Flozou。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扶蘿鄒出沒 的精彩文章:

TAG:扶蘿鄒出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