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李敖寫過一部小說,還提名諾貝爾文學獎,其實和唐朝一段歷史有關

李敖寫過一部小說,還提名諾貝爾文學獎,其實和唐朝一段歷史有關

今天,頗受爭議的文化名人李敖去世了。少年時代的朱言也曾是李敖的粉絲,他那本《李敖快意恩仇錄》曾經也是案頭讀物,成年之後,知識漸漸增長,思考也漸而深入,對此公的看法也慢慢發生變化。

無論毀之譽之,都無法否認李敖在現代中國文化史和文學史上的影響。雖然我們不能拿他那句妄語當真,真以為他是幾百年來中國白話文寫作第一人。但是,的確不能否定他得到寫作確實一流。提到李敖的寫作,很多人都知道他那些政論文和隨筆,嬉笑怒罵盡顯名士風流,雖然名士在power面前,也總是······。

李敖寫過一部小說,還提名諾貝爾文學獎,其實和唐朝一段歷史有關

李敖

李敖的作品中,有一部文風、題材都與其他作品不太一樣的小說,其名叫《北京法源寺》。《北京法源寺》是一部歷史小說,故事依照的是1898年的戊戌變法諸多史實,康有為、譚嗣同、梁啟超等人是書中主角。李敖的這部小說對史實做了一個最大的修改就是將當年譚嗣同夜訪袁世凱的地點從法華寺改稱了宣南的法源寺,這也是小說題目的緣由。

在真實歷史中,法源寺與戊戌變法之間沒有什麼關係,但是也的確是京城第一古剎,歷史悠久。北京法源寺的歷史其實與唐朝的太宗皇帝有關,與唐帝國初年對外一場重要戰爭有關。

李敖寫過一部小說,還提名諾貝爾文學獎,其實和唐朝一段歷史有關

《北京法源寺》

把隋朝國力消耗得非常嚴重的東方強國高句麗,到了唐朝初年依然是中原帝國的威脅,唐太宗決定解決這個麻煩。貞觀十八年(644)十一月,唐太宗下旨東征高句麗,「命太子詹事、英國公李勣遼為東道行軍總管,出柳城,禮部尚書、江夏王道宗副之;刑部尚書、鄖國公張亮為平壤道行軍總管,以舟師出萊州,左領軍常何、瀘州都督左難當副之。發天下甲士,招募十萬」,作為前部先鋒,開赴遼東。

貞觀十九年三月,唐太宗將國內事務安排之後,親率大軍數十萬從洛陽出發,作為後隊,唐朝與高句麗的戰爭爆發。高句麗一直是中原帝國東北邊防大患,對於大一統的隋唐帝國,他們一直有所防範。貞觀十九年三月,唐軍先頭部隊到達懷遠鎮,很快就渡過遼河,「高麗大駭,城邑皆閉門自守」。高句麗精心設計的遼水、長城防線被打破,唐軍在遼東攻佔多處城池。

李敖寫過一部小說,還提名諾貝爾文學獎,其實和唐朝一段歷史有關

唐太宗

但是接下來的戰爭就不那麼順利了,唐軍在攻打安市(今遼寧省海城營城子)時,遇到高句麗守軍的頑強抵抗。雖然唐軍擊敗前來增援的高麗、靺鞨聯軍十五萬人,迫使主將高延壽、高惠真等人「以其眾降」,但始終沒有攻下安市城。唐朝水軍進攻建安城(今遼寧蓋州),也是拿不下來。

李敖寫過一部小說,還提名諾貝爾文學獎,其實和唐朝一段歷史有關

唐朝和高句麗

唐軍在遼東耗了很久,到 冬天。貞觀十九年九月,李世民因為「遼左早寒,草枯水凍,士馬難留,且糧食將盡」,只好下令班師。唐太宗這次東征,的確比隋煬帝成功,拿下遼東十座城池,又將七萬多人遷徙回唐朝,幾場大戰,斬首四萬餘級。但是,遠征的唐軍也付出了很大代價,「戰士死者凡二千人,戰馬死者十七、八」。

李敖寫過一部小說,還提名諾貝爾文學獎,其實和唐朝一段歷史有關

北京法源寺

班師途中,李世民對此番輕動干戈似有悔意,於幽州城內建寺廟,悼念東征陣亡的唐軍將士。寺廟尚未建成,李世民就駕崩了。後來,經過高宗、武則天的續建,一共經歷五十一年,這座悼念忠義的皇家寺廟才最後建成。武則天「追感二帝先志,起是道場,以『憫忠』為額」,欽定寺名為憫忠寺。

憫忠寺經歷後世風雲滄桑,一直到清朝雍正年間才改名為法源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