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皇帝的墳墓為什麼叫做「陵」,這種說法從何時開始

皇帝的墳墓為什麼叫做「陵」,這種說法從何時開始

《左傳·僖公三十二年》記載,「殽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後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風雨也。」從後半句周文王曾避過風雨,可知「南陵」的「陵」並非帝王墓之意,而是指代山川——但古帝王喜營山為墓的習性,卻是自《左傳》便可考了。

皇帝的墳墓為什麼叫做「陵」,這種說法從何時開始

夏商周三朝及更往前推的歷史,幾乎算是神仙統管的時代,皆因其時或資料缺失,或語焉不詳,但這段時間君王的墳墓被稱為墓應是無疑的。據《周禮·春官》中記載,「墓大夫掌凡邦墓之地域,為之圖,凡邦中之墓地,萬民所葬地」,即在周時有專人對諸侯的喪事進行統管。這項舉措,大約「惠及」當時的諸侯、卿、大夫、士等,只要有爵位,都在喪禮的約束範圍內,平頭百姓是沒有這「福利」的。所謂的「墓大夫」,職司地理地形,需要將全國墓地畫在圖上。

皇帝的墳墓為什麼叫做「陵」,這種說法從何時開始

中國古代帝王的墓稱為陵,大約在戰國中後期,首先出現在秦、趙、楚等大國,這是社會生產力具有了一定發展的體現。先秦時期,社會生產力普遍低下,上位者的盤剝更使民眾的生活雪上加霜,紅白喜事對百姓來說是極大的負擔。其實就算今天,普通人們結個婚、送個葬也是大有負擔,更何況奴隸社會?推及少數民族有天葬等風俗,信仰是其一,恐怕也不無減少「預算」的目的。到了春秋戰國,雖然說不上發達,但站在人們巔峰的君王們已經有餘力來折騰這些事情,慢慢搞出分別也是可以預見了。

皇帝的墳墓為什麼叫做「陵」,這種說法從何時開始

當然,君王的墓被稱為「陵」,也是王權加強的集中體現,營山為墓,為的自然不是鋪張浪費,而是對其統治地位的體現——既然封如山陵,則取其義,「陵」應運而生。據司馬遷在《史記》中所記載的王陵的規制,可建九丈高,差不多就是今天到九樓的高度。你以為這就夠震撼人心,卻不知有幾個帝王其陵墓是低於這個「標配」?事實上,很多帝王都要高過這個標準。秦始皇更是此中「豪傑」,他以長生為追求,失敗後,退而求其次,希望讓秦軍衛隊能夠在地府下也為他服務,建造出舉世無雙的秦始皇陵。這陵的建造技術可說極為高超,人人都知道這墓內定然肥得流油,卻瞪著眼兩千年,二十一世紀都無人能夠將其打開!

皇帝的墳墓為什麼叫做「陵」,這種說法從何時開始

漢代起,帝王墓稱為「陵」就形成了一種制度,後世帝王對此可謂「雲集景從」,不得不說,這玩意兒對生產力是一個極大的浪費。不過這也給後人留下了豐厚的潛在的歷史文化資料,現代盜墓題材的小說、影視作品大行其道,其實也是有幾分這豐富墓葬文化的滋養的意味。

在中國歷史上,也有生前沒當過皇帝,其墳塋卻叫做「陵」的,這種人一般是墳頭冒青煙,讓子孫作了皇帝寶座,得以追謚,如司馬懿被晉武帝司馬炎追謚了個「太祖宣皇帝」,其墳塋就改稱「高原陵」了。這等便宜「陵」在歷代政權交迭之中多有出現,此處不再贅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鄧海春 的精彩文章:

其實多爾袞並不是膝下無子,他的兒子也許比順治更適合做皇帝
元朝的和尚可以娶妻生子,還能擁有大量田產?

TAG:鄧海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