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北方黃酒和中醫文化

北方黃酒和中醫文化

酒之與醫,自古至今關係十分密切。從漢字的結構來看,從「酉」的字,其意義大多與酒有關,如「醉」、「醴」、「酌」等,古時醫工治病多用酒劑,故「醫」在古時寫作「醫」。

醫藥用酒有黃酒、白酒兩大類,主要成分為乙醇、脂類、酸等物質。黃酒又名陳酒、老酒,是用含澱粉類糧食發酵製成,為黃色透明液體,氣味芳香。元朝以前,古人飲酒都為黃酒,黃酒含醇量低(在15%左右),不象白酒那樣易使人醉,因而《水滸》中武松在景陽崗前痛飲十八碗實不足奇。

黃酒大約產生於夏商時期,在秦漢時期已廣泛應用於醫療和製藥,主要用來作藥引子和製藥酒;相比於白酒、啤酒,黃酒酒精度適中,是較為理想的藥引子。而白酒雖對中藥溶解效果較好,但飲用時刺激較大,不善飲酒者易出現腹瀉、瘙癢等現象。啤酒則酒精度太低,不利於中藥有效成分的溶出。此外,黃酒還是中藥膏、丹、丸、散的重要輔助原料。中藥處方中常用黃酒浸泡、燒煮、蒸炙中草藥或調製藥丸及各種藥酒,據統計有70多種藥酒需用黃酒作酒基配製。

秦漢時期用黃酒製成的藥酒在醫療上應用很多,到了宋代漸漸不用了,因為宋人發現由於黃酒含醇量低,浸泡鮮藥材製成的藥酒易酸敗變質。宋代炮製工藝比較成熟,宋人為克服藥酒之缺點,又不失黃酒在醫療上的作用,故多用黃酒來泡製藥材,其方法有十餘種,如酒浸、酒蒸、酒炒、酒拌、酒灑、酒淬等,使炮製工藝有了新的發展,這是宋代對製藥工藝較大的貢獻之一,至今仍廣泛應用於臨床。到了元代,產生了由米、麥、黍、高粱和曲釀製經蒸餾而成的蒸餾酒,即白酒,又名白乾、燒酒,其含醇量高達50-70%,液汁白色澄明,氣味芳香特異,有較強的刺激性,白酒的產生,克服了黃酒浸泡鮮藥材易變質之弊,由此,藥酒也就廣泛興盛起來。

早在二千多年前,我國現存醫學文獻最早的一部典籍《內經》已有將酒應用於湯濟治病的記載。

1972年11月在甘肅出土的《武威漢墓醫書》(原名「治百病書」中有一醫簡關於治「瘀」及「久瘀」的處方為幹當歸、川芎、牡丹皮、漏蘆、蜀椒及(貝母之別名)為散,「以淳酒和飲」,此方養血活血,理氣解郁,組力很有科學性、較明確地以酒行血活血的醫書和醫方記載,以仲景著作為最,如《金匱要略〃胸痹心痛短氣病脈證並治第九》雲「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病,短氣,寸口脈沉而遲,關上小緊數,枯萎薤白白酒湯主之。」又雲「胸痹,不得卧,心痛徹背者,枯萎薤白半夏湯主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只因有夢 的精彩文章:

最早的酒是黃酒

TAG:只因有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