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天天上班下班、忙忙碌碌,你為什麼而活?——了知前後世的重要性

天天上班下班、忙忙碌碌,你為什麼而活?——了知前後世的重要性

活著是為了什麼?

現在城市裡的很多人,天天上班下班、忙忙碌碌,像螞蚱一樣漫無目的,根本不知道活著是為了什麼。我曾看過一本書叫《本性論》,70年代非常暢銷,書中就說:「人到了35歲才會反問自己:我活著到底是什麼目的?」如今很多人不懂前世後世,對金錢貪得無厭,成天為了自我而奮鬥,從來也沒有想過對社會付出。這樣的人雖然表面上看似快樂,其實內心的痛苦非常大。

聽說英國有一對老夫婦,他們的別墅值一億人民幣,而且在法國還有一座莊園,每年光是維修的費用,就要兩百多萬人民幣……即便如此,他們也過得一點都不快樂。實際上,七八十歲的兩個老人,為了這樣的生活而操勞,真的不一定有很大意義。不過,人一旦陷入這種境況,價值觀被很多虛幻的東西包裹著,自己往往不容易察覺。就像現在不少人,為了房屋與錢財而奔波,一輩子都心甘情願、樂此不疲。而在古代,儘管物質條件沒有現在豐富,住的環境也簡樸寂靜,但他們內心的寧靜愉悅,遠遠超過了現在很多人。所以,當今人們的價值觀、人生觀,確實需要值得反思!

用佛教理念反思

在反思的過程中,我認為,佛教的理念對大家非常適合。尤其是當前社會,人們的分別念極其繁亂,思緒非常複雜,此時的佛教猶如甘露般,無疑是消除內心煩躁的一劑清涼。現代人總把金錢與成功劃等號,認為誰有錢,誰最成功;沒錢的人則一無是處,卻不知這種判斷標準完全是錯的。許多高校老師可能都有這種感覺:喝一杯咖啡,看一本書,清閒地度過一天,就是人生的一種快樂。這種快樂,跟金錢的刺激不可同日而語。因此,反觀人生的時候,大家也不妨問問自己:錢真的可以帶來快樂嗎?

明白此理後,我們理應尋找快樂的真正來源。佛陀曾告訴我們,了知前世後世、斷惡行善才是快樂之本。倘若不知道後世存在,為了短暫的今生利益不擇手段,那就會像《涅槃經》所形容的:「不見後世,無惡不造。」最終將自己帶入痛苦的萬丈深淵。

外面的天地並不那麼美好

其實,我曾研究過很多論典和經典,也跟不少知識分子,包括對生命科學有貢獻的學者進行過探討,結果發現:沒有任何理由說明前世後世不存在,卻有確鑿的證據足以證明前世後世存在。當然,這種存在不一定能馬上展示給你看,且不說前世後世,就算是明天、後天的存在,給你看看也有一定的難度。然而,很多人就是因為證明不了來世存在,便肆無忌憚地大造惡業,最終下場特別可憐。

在座很多人都是大學生,你們大學裡的生活比較單純,每個人可能對人生充滿了幻想、憧景,對未來也有很多美好的計劃。可是一旦你離開了校門,真正開始步入這個社會,到時就會發現,外面的天地並不像想像得那麼美好,人際關係複雜、競爭極其強烈、金錢泛濫成災、倫理日益不堪……你若沒有充分的思想準備和忍耐力,恐怕很難經得起各種考驗,到最後只好隨波逐流,選擇一些不道德的行為。所以,大家一定要提前用佛教的理念來「武裝」自己。

以無常觀對待生活

首先,學會以無常觀對待生活。

佛教的教義博大精深,倘若你無法一下子契入,那按照佛教的觀點,尤其是藏傳佛教嘎單派、寧瑪派的傳承,先了達無常之理非常重要。當然,修無常並不是讓你厭離社會,而是以此來客觀了達人生,對一切興盛衰敗、悲歡離合不要看得那麼重。

我讀過一本叫《哈佛心理課》的書,裡面就講了一位在哈佛大學商學院任教九年的傑教授,他後來離開學校時,學生們依依不捨、神情悲傷。於是,教授就給他們講了一個故事:

「IBM公司的總裁湯瑪士·華生,原本患有嚴重的心臟病。一次他舊病複發,醫生要求他必須馬上住院治療。華生一聽到這個消息,當下毫不猶豫地拒絕道:『我怎麼會有時間呢?IBM可不是一家小公司!每天有多少事情等我去裁決,沒有我的話……』

『我們出去走走吧!』醫生沒有和他多說,親自開車邀他出去逛逛。不久,他們就來到近郊的一處墓地。

醫生指著一個個墳墓說:『你我總有一天要永遠地躺在這兒。沒有了你,你目前的工作還是有人接著做。少了誰,地球都照樣轉。你死後,公司仍然還會照常運作,不會就此關門大吉。』

華生沉默不語。第二天,這位在美國商場上炙手可熱的總裁,就向董事會遞了辭呈,並住院接受治療,出院後又過著雲遊四海的生活。而IBM也沒因此而倒下,至今依然是舉世聞名的大公司。」

傑教授講了這個故事後,所有的學生也都釋然了。

其實,不管是集體還是家庭,皆難逃聚際必散的規律,最終必然要面對無常。甚至到了死亡來臨時,就算是自己最珍愛的身體,也會萬般不舍地留在人間,唯有一人隨業力而前往後世。對於這一點,只不過有些唯物論的人持一種逃避的態度,不願意接受也不願意這樣想而已。

學佛並不消極、也不落後

他們這些人覺得學佛是在逃避,而我倒不這樣認為。不承認後世,對下輩子沒有任何打算,才真正是一種逃避。你這一世只有短暫幾十年,死了以後多少萬年、多少世的快樂和痛苦,都取決於這一生的業力——這麼重要的事情,你能輕易忽略嗎?因此,佛教最重要的就是要關心後世。

然而,現在的大多數人,對此沒有任何概念,包括一些佛教徒,也把佛教看成是獲得今生快樂的捷徑、給內心帶來安樂的手段,至於最關鍵的解脫大事,或者生生世世的快樂和痛苦,自己從來也沒有考慮過。有時候看這個世間,就像月稱論師在《中觀四百論大疏》中所講的:整個國家的人都發瘋了,國王最初是清醒的,但眾人看到他與眾不同後,紛紛指責他是瘋子。結果國王也不得不喝下毒水,跟他們一樣變成了瘋子。

對有智慧的人來說,其實學佛並不消極、也不落後,不管你承認也好、不承認也罷,前世後世都的的確確存在。既然它是肯定存在的,我們又豈能沒有一個長遠打算?現在不少人為了安度晚年,都要買醫療保險、養老保險,那你死後永遠快樂的「保險」,不知道買了沒有?當然,沒有這種信仰的人,不想這些也情有可原,可有些人自稱已皈依佛門多年,甚至是大乘佛教徒,對此都根本不考慮的話,這個問題就非常嚴重了。

如今很多西方的佛教徒,一提到「死」就退避三舍,給他一講後世有輪迴、地獄,他馬上就捂著耳朵:「不要講!不要講!我害怕,還是快樂點好,我不願意聽這些。」此舉無疑是掩耳盜鈴、自欺欺人,但也由此可見,佛教信仰若想深入到每個人的見解中,確實還存在一段距離。

敬摘錄《佛教眼中的神秘》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達瑪妙林 的精彩文章:

如何散發永恆的魅力?——索達吉堪布最喜歡的女性品質
連載3——獲得善趣的身份,才能聽聞空性深義

TAG:達瑪妙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