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手機不在手,魂兒都沒有:低頭族當心「社交腦殘」!

手機不在手,魂兒都沒有:低頭族當心「社交腦殘」!

談起手機和青少年之間的事,負面觀點總是多於正面。從大量科普文獻來看,談到最多的莫過於沉迷手機會影響孩子的學習、運動、視力和睡眠。一項針對15~19 歲青少年的調查發現,每天手機使用時間超過7 小時,手機成癮的孩子更容易出現頭痛、注意力不集中、焦慮、睡眠質量差等問題。近來國外研究發現,沉迷手機或許會對孩子面對面的社交能力、性格甚至人格產生影響。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臨床心理學家謝麗·特克爾認為,使用電子設備溝通具有間斷性和孤立性,導致青少年正在喪失理解和關注彼此的能力,而這些正是人之所以為人的根本能力。

由此不難想像,一位抑鬱的少年寧願窩在家裡上網,也不願參加同學聚會。

根據國外研究資料的介紹,也正如謝麗·特克爾所講,沉迷於智能手機的青少年會表現為離群索居、缺乏同情心,甚至沒有建立友誼和浪漫關係的能力。此外還有學者擔心,使用智能手機可能阻礙甚至替代現實生活中的面對面互動等正常行為。

手機不在手,魂兒都沒有:低頭族當心「社交腦殘」!

實驗發現,手機依賴的各項指標與社交自尊和主觀幸福感明顯呈反比。手機依賴程度越高,線下的社交自尊和主觀幸福感越低。社交自尊低的人更容易產生孤獨感和負面焦慮情緒,從而產生手機依賴。

研究人員解釋說,首先,網路交往的一個重要作用就是排遣現實生活中的煩惱和不愉快。然後,個體在網路空間進行更多的體驗陪伴和情感支持,增強積極情感,尤其是對於缺乏技巧的線下社交焦慮個體,以此填補面對面現實關係困擾嚴重而造成的人際支持不足。在網路交往的過程中,個體可以選擇性地表露和呈現更積極的自我,獲得自我滿足和他人認可,平衡現實人際關係的困擾或缺失。這表明,青少年現實人際關係困擾越嚴重,線下人際互動的積極體驗和感受越少,則更傾向於進行網路交往。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手機的強大功能使得學生對手機的依賴程度不斷加深,學生群體中對手機的使用出現了類似於成癮的心理,一旦手機不在身邊,學生就會焦慮不安,思維遲鈍。所謂的手機依賴就是由於重複使用手機導致使用者產生一種慢性或周期性的著迷狀態,並由此產生強烈的持續的需求感和依賴感。手機雖然可以用來緩解心理壓力和滿足某些需求,但是需要警惕過度使用手機,特別是學生群體。

國外有學者提出了「無手機恐懼症」的概念。有研究發現,手機離開了青少年,會讓他們在做其他工作時分心。如果同時做多件事情,那麼每件事都會做得很差。

手機不在手,魂兒都沒有:低頭族當心「社交腦殘」!

美國一項研究發現,手機吸引青少年的原因就在於,他們可以探索各種人際關係而不需要被父母直接監督。

2016 年,荷蘭的一項研究調查了942 名青少年,並在1 年後重新調查了一次。結果顯示,在調查期間,使用社交媒體似乎提高了青少年理解、共享同伴感受的能力。然而這只是表面現象,實際上,他們面對面聊天並不比視頻聊天產生的親密度高出多少,甚至在真正和人面對面交談時可能會出現障礙。「比如,網聊多使用書面語言,當長期習慣於用書面語表達時,口語表達會顯得生硬。」

一位中國的初中生表示深有同感:「平時給同學、好朋友打電話或者跟他們直接說話,我媽老跟旁邊聽著,而且還管著我,就連在電腦上聊QQ,她都跟旁邊盯著屏幕,說我們這不該說、那不該說。我覺得她老人家有點兒多慮了。在微信和手機QQ上聊天,就不會有大人的外界干擾。」

這種現象可以解釋為:不受約束的社交自由是每個人都渴望的,並且青少年獨立意識非常強,不願受約束。然而線上社交恰好就能滿足青少年的這種需求。但過度使用線上社交、脫離線下社交,則會使人慢慢喪失線下社交應具備的一些能力。

美國密歇根大學的奧斯卡·依巴拉和同事發現,被動使用社交媒體對主觀幸福感有消極影響,因為社會比較(指個體就自己的信念、態度、意見等,與其他人的信念、態度、意見等做比較)會導致嫉妒。

但是,主動使用社交媒體,包括發布內容、與他人互動,能夠提高用戶的主觀幸福感水平。原因可能是主動使用社交媒體創造了社交資本,讓用戶覺得與他人的聯繫更加緊密。另外,哈佛大學教育學院的一項研究發現,當青少年在他人的幫助下認識到,Instagram(「照片牆」,一款手機社交APP)上面的照片都是修飾過的、並不代表現實情況時,他們的負面感受減少了。

「這種情況很好理解。用中國話說就是『氣人有,笑人無』。」一位中國學者表示,移動社交媒體的存在,會讓人能實時了解彼此的生活動態,同時助長了一些高調顯擺的行為。而這些行為可能會給他人造成壓抑、失落的負面感受。這裡面的「他人」便是奧斯卡·依巴拉等人提到的「被動使用社交媒體」的人,也就是別人發了東西你來看。

手機不在手,魂兒都沒有:低頭族當心「社交腦殘」!

目前關於智能手機對心理健康的影響,可能存在爭議。然而能確定的是,手機偷走了青少年的睡眠。一項基於1905~2008 年百餘年來的數據分析發現,20 個國家共計69 萬多名青少年100 年間睡眠減少了1 個小時。這與手機的誕生不無關係。

英國華威大學心理學助理教授薩卡里·萊莫拉分析表示:「這可能是因為青少年在使用社交媒體跟朋友聊天,或者在Youtube 上看視頻而睡得更晚。睡覺前使用電子設備與睡覺時長減少、失眠癥狀增加有關。而較短的睡眠時間和較差的睡眠質量又與抑鬱癥狀有關。較差的睡眠質量是嚴重的精神健康問題(如精神錯亂癥狀)的起因之一。」

萊莫拉解釋了幾種可能的關聯:「電子屏幕發出了大量藍光,抑制褪黑素的產生。褪黑素是一種在晚上或黑暗環境中由松果腺分泌的激素,可以調節人體的生物鐘。社交媒體上,來自朋友的消息或評論讓孩子很難睡著。另外,在無盡的娛樂信息的吸引下,讓青少年把手機關閉格外困難。」

孩子到了青春期,開始對兩性問題感到好奇。而網上色情淫穢的內容則成了部分青少年沉迷於手機的主要原因。有專家指出,青少年用手機存一些色情淫穢的圖片或影像,這種現象主要原因還是性教育的缺失。中學生正處在青春期,迫切需要對其進行健康的性教育和引導。可事實上,不少學校一味重視知識傳授,很少顧及青少年的性知識需求。在這樣的背景下,一些學生只能四處搜集色情、淫穢視頻或通過網路了解,以滿足好奇心。

因此,青少年手機藏「污」,不能一味責怪青少年,更應該反思當下的教育,儘早採取措施,彌補性教育缺失的現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保健時報 的精彩文章:

杏的養生效果奇佳,可惜知道的人太少了!這個春天千萬別錯過!
消炎、止痛、安眠……9種果蔬比葯還靈,常見病吃了就好!

TAG:保健時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