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雜談:小偷的兒子必須當小偷,才算是孝子嗎?
最新
03-19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道,可謂孝矣。
這句話很容易被人誤解,所以有的人就開始拿這句話批評了,你看:孔子說了,三年不改變父母所走的路線,這個人就叫孝子了。問題來了,如果父母行為不端,以盜竊搶劫為生,但兒子不想干,可為了孝道,就得去當三年盜賊去,這不是很荒唐嗎?難道孔子就是這麼迂腐嗎?
照這樣解釋的話,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孔子還算的上聖人嗎?孔子當然是聖人,只是我們理解錯了。
「父在觀其在志」的「志」,是意志的志,是正確的思想和態度。難道當小偷也算得上「志向」嗎?孔子當然不是這個意思。這句話是說當父母在世的時候,一個孝子應該是什麼態度呢?認為父母說的對,就誠懇接受,按照父母的意見確立自己的志向;如果認為父母說的不對,可以委婉的拒絕、勸告,但不能背後說壞話,這不算不孝。
我們小的時候應該都經歷過,偶爾犯了錯,父母教訓我們,我們不敢反抗,嘴裡雖然應著,但口服心不服,心裡沒準還記恨父母,這就不能算孝了。
「三年無改於父道,可謂孝矣」,如果父母去世三年里,你還能言行一致,說的到做的到,跟父母在世一樣保持正確的思想和態度,那就真算孝子了。
孔子的話沒錯,是大家理解錯了,所以,《論語》遭到很多人的批評,還是因為沒有用心去體會。


※中國古時候的教育,理念跟現在不同
※《論語》雜談:花言巧語的人,不可深交
TAG:一聲佛號一聲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