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挖一個優美的坑–荷蘭水岸線博物館 by Anne Holtrop

挖一個優美的坑–荷蘭水岸線博物館 by Anne Holtrop

上周中午吃飯的時候,一起實習的RK君問周末有沒有什麼計劃,我說還沒有想好,可能在荷蘭境內轉轉。他說:「你知道建築師Anne Holtrop嗎?推薦你一個他們事務所的荷蘭水岸線博物館(WaterliniemuseumFort bij Vechten),整個建築埋在地下,和自然結合得很好。我上學期把這個當設計參考,一直也很想去。」看了看照片之後我也很感興趣,於是周末便搭火車往那兒去。

這已經算是我第二次去烏得勒支(Utrecht)了。這個小城其實是荷蘭烏得勒支省人口最多的城市,19世紀時開始由於地處國家中部,烏得勒支逐漸成為荷蘭鐵路網的樞紐。同時它也是20世紀初設計與建築領域荷蘭風格派運動(DeStijl)的重要地區,有名的施羅德住宅(Rietveld Schr?der House)便建於此。上次來的時候還在美術館碰到紀念DeStijl運動一百周年的展覽,到處都是蒙德里安的痕迹。

左上角是市中心火車站,右下角紅標處便是博物館

而這次來看的水岸線博物館其實已經不算烏得勒支室內了,而是在城市附近一個小村莊Bunnik。在17世紀,烏得勒支省成為荷蘭水道上的重要堡壘。1713年,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結束,在烏得勒支簽訂了烏得勒支條約。一戰期間荷蘭作為中立國,然而仍有大批士兵駐紮在烏得勒支以防東邊的德軍襲擊。二戰期間,烏得勒支被德國統治,直到1945年駐荷蘭德軍投降。而這個國家水岸線博物館(NationalWaterline Museum)便是以水防線為引子,講述1588到1940年烏得勒支及整個荷蘭的相關歷史。

建築方面,整個博物館由一個堡壘改造(Fortbij Vechten),它是荷蘭新水岸線的第二大堡壘。而在Bunnik鎮附近還有大大小小另外一些堡壘,都是類似的構造——一條護城河,中間一個形狀刻意的小島,島上有一些地堡,很像濃縮的中世紀荷蘭城鎮。

堡壘入口處的護城河,以及未經改造的部分

博物館的入口並不好找,我來來回迴繞了好久才找到門。所謂門,其實就是堡壘一連串地窖大門中的一個。進去之後發現大多都是一大家子人帶著小朋友來參觀。博物館很新,也有一些有意思的策展方式。買票時每個人都會有一個帶晶元的手環,可以刷手環激活博物館內的裝置。進去的時候還有語言選擇,我算是當時唯一一個選英文的人,後來在一戰展區看小電影的時候因為刷的是我的手環,整個電影是英文,相比於其他一些小鎮博物館只有荷蘭語來講,真的感覺挺貼心。

博物館通過個人的故事展現歷史,用羊毛氈疊起真人大小的塑像,外加臉部投影,其實效果挺好玩的。另外有意思的是博物館在介紹荷蘭一戰中立的小電影,講述為了應對德國可能發起的忽然襲擊,當時成千上萬的壯年男子駐守在烏得勒支水岸線大大小小的爛泥溝渠里,這群需要消磨時間的年輕人也帶動了水岸線附近的各種產業和消費。

也許因為當時荷蘭中立,並不需要直面戰爭的殘酷,許多年輕人的合影都洋溢著生活和青春氣息,居然還有接二連三跳到附近小河裡游泳的錄像片段。看著看著忽然有種看敦刻爾克電影的感覺,剝去了後世冠以的褒貶和上帝視角,戰爭被還原成了一個個生活化的瞬間,他們其實也都是和自己一樣的活生生的人啊。

羊毛氈外加投影的雕塑

整個博物館的流線明確而單一,基本是一條線繞著中庭一圈,經過大大小小不同館,按照時間排序。中庭在我去的時候並不能進入,只能隔著窗戶觀望。中庭的圖案是烏得勒支水岸線抽象所得,挺有深意。參觀的時候我總有種這建築是混凝土版SANAA風格的感覺。也許也是因為建築埋在地下,由於稱重原因每個房間的橫向跨度很窄。

展區眺望中庭

餐廳

整個建築散發的氣息也很特別,這是一種混雜著青草氣息的潮濕土腥味。這也算是一個沒有立面的建築,爬上小山包來看完完全全就是一副地景,女兒牆的幾撇和堡壘、山坡渾然天成,彷彿半埋在秘密花園中的珍寶。也許也是我自己喜歡這種有些粗獷的材質以及溶洞版即有些濕冷又被庇護的感覺,站在坡頂的時候忽然覺得特別感動,希望未來的自己也能有機會挖這樣一個優美的坑。

在山包上看就是地景

附上平面圖,? Studio Anne Holtrop

圖文未標註出處均為作者所有,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狗年紐西蘭狗一樣的天氣?Year of Dog VS.Dog Day in NZ
被除名後又回來了,《快本》力挺李浩菲,實則是中年危機的苦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