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李敖謝幕:或許我們終將成為自己厭惡的人而不自知

李敖謝幕:或許我們終將成為自己厭惡的人而不自知

李敖謝幕:

或許我們終將

成為自己厭惡的人而不自知

生於1935生於哈爾濱,1949年隨父由北京赴台,逝於2018,李敖,3月18日上午,在台灣走完了一生,享年83歲。

李敖的一生堪稱豐富多彩。他以文章對抗國民黨的獨裁專制,因才情傾倒眾多美女。他快意恩仇,以混不吝的方式行走江湖,縱橫文壇,跨界娛樂。

看李敖的故事,作為旁觀者,我感覺他有時候是自由主義鬥士,有多才、勇敢的一面,有時候精明過人,有時候玩世不恭,有時如花花公子。當然,也有人罵他渣男。

李敖形象的轉換,從他自己的角度來看,大概是兼具才華、勇敢、聰明和智慧,從旁觀者的角度看,就千差萬別了。但我相信,他在外人眼裡形象的轉換,是逃不開時代變遷這個原因的。

大約20世紀90年代初,李敖的作品初到大陸,很快成了一些年輕人的精神食糧。在此之前,因為兩岸的隔絕,台灣文壇,這邊知之甚少。1985年台灣作家柏楊出版《醜陋的中國人》,在全球華人中引起廣泛關注,給了大陸人認識當代台灣文壇一個窗口。

柏楊是我最喜歡的一位作家,但相對於李敖來講,柏楊雖然也曾常年坐國民黨的大牢,但還是沒有李敖那麼「形象豐滿」。柏楊是傳統文人的形象,文章雖深刻辛辣,但不如李敖有「網紅氣質」,所以影響不如李敖「深遠」。

對,李敖有一種網紅氣質,屬於很有才華,又總能隔三差五地搞出點新聞來的那種,他離婚、再婚、離婚、再婚,與女明星胡因夢的短暫婚姻,與曾經親密的朋友交惡打官司,這些事情讓他的曝光度大大增加,甚至讓人忘了當年他是一個做過國民黨牢獄的人,一個反抗過集權專制的人,一個冒著危險用文章指名道姓抨擊蔣家父子的人。

我對李敖的最早接觸是大學時代,在地攤上買到他的一本厚厚的盜版書,李敖全集,其中一篇《老年人和棒子》,大約寫於1961年他26歲的時候。

文章抨擊了老年人中的三種現象:1,糊塗,最大的特色就是裝糊塗,從未有過進化;2,落伍,卻死不承認落伍,死不承認就是頑固;3,打壓,不放權,充滿了捨我其誰的自信,沒有成功不必在我的雅量,打壓年輕人。

《老年人和棒子》里下面這段話,讓李敖革命者、戰鬥者、抗爭者的年輕形象,躍然紙上——

「對那些老不成器老不曉事的老爺們,我不願再說什麼,對那些老著臉皮老調重彈的老奸巨猾們,我也不願再說什麼,只是對那些以老當益壯自許、以老驥伏櫪自命的老先生們,我忍不住要告訴你們說:我們不會搶你們的棒子,我們不要鳴鼓而攻我們的聖人的棒子,我們不稀罕裡面已經腐朽外面塗層新漆的棒子。我們早已伸出了雙手,透過沉悶的空氣,眼巴巴地等待你們遞給我們一根真正嶄新的棒子! 」

年輕人,無資源,無資歷,沒有錢,沒有權,眼看著一群老年人,佔有著最好的資源,裝糊塗,戀權,打壓年輕人,當然是苦悶的。李敖的文章,表達的當然不僅是對普通老年人的嘲諷,要知道,文章發表的時候,台灣籠罩在「天下是老子們打下來」的氛圍里。

大學時代正處於形成價值觀的年代,我在那個時候讀到那樣的書,價值觀深受影響的。那個時候,我還讀到了余傑、摩羅,也是極為震撼的。給我的最大觸動是——原來,以前在讀到的歷史,還有另外一種敘述方式。

當時最大的收穫,就是學會了懷疑:一些原來被反覆告知、灌輸的「標準答案」,可能是錯的。懷疑,大概就是獨立思考的開始,懷疑就是用邏輯去自行判斷對錯,而不是背誦別人給的答案。

從思想啟蒙的角度說,我對李敖崇敬有加。

總之,在學生時代遇到的李敖,對我價值觀的塑造很重要。但是,重要之後,也就隨風而去了。因為李敖寫這些文章的時候,並不是帶著啟蒙誰的初衷而寫的。他只是為了表達自己,實現當年的目的。李敖是他自己,不能因為讀者認為他是一個偉大的作家,就必須偉大下去。

所以,當年有一個話題——如果魯迅沒有在1936年去世,後來他將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他會有什麼樣的境遇——實在難以討論。有人說,如果當年李敖死在國民黨的監獄裡,他的形象會高大光輝許多。可是,既然李敖年前的時候是一個「好人」,我們總不能希望「好人」早死,這不符合邏輯,也沒禮貌,也有些心理陰暗。

李敖後來的故事很多,逐漸的,他也成了一個老年人。有人說他老年精於算計和投機。這就不好辨別了,誰能說當年的勇敢不是投機呢?確實,李敖好像也沒能逃出他當年寫的《老年人和棒子》里的老人形象。

他26歲時候在文章中說「錢謙益、章士釗老不自愛,黃梨洲、江亢虎晚節難全」,很多人覺得他到了老年也是晚節不保,他當年嘲諷別的老人的話,好像送給晚年的他自己似乎也很到位。

如果從李敖自己的視角,晚年的李敖,與多年前的李敖,大概並沒有什麼兩樣,他就是他,他一如既往地NB。但作為一個讀者,我確實覺得非常失望——一個當年說過那樣的話的人,如今怎麼能說出這樣的話?!

但後來我就釋然了,他只是一個作家,他只需要做他自己,他沒有義務做別人覺得他應該的樣子。隨著歲月漸長閱歷增多,隨著對人性的理解,數年前我對李敖的失望,漸漸轉變成了對人性的失望,從而覺得沒有資格要求李敖保持年輕、不忘初心。

老話說,媳婦熬成婆。很多人隨著環境在轉變,成為自己當年抨擊的那種人,成為當年自己厭惡的那種人。理想主義者在實現理想之後的墮落,彷彿有一定的普遍性;反對者勝利以後打壓反對者,彷彿也有普遍性;投奔敵營之後,比敵人還要兇殘的現象,好像也很普遍。

人性之所以是人性,就是因為大多數人都逃脫不了它吧,以至於當我們成為自己當初厭惡的那種人的時候,並不自知。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海濤評論 的精彩文章:

3個戊戌年,3次大失敗

TAG:海濤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