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醫 > 出口額為西藥十分之一 中藥產品為何難出華人文化圈

出口額為西藥十分之一 中藥產品為何難出華人文化圈

  每經記者 方京玉 每經編輯 楊 軍

  中醫文化在我國源遠流長。中醫典籍《本草綱目》成書於16世紀中期,至今已近500年歷史。在今天看來,《本草綱目》仍對疑難疾病的治療以及現代醫學的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就中藥的醫用地位來說,抗瘧疾有效提取物青蒿素的發現者屠呦呦,在領取諾貝爾獎時提到,青蒿素的發現是中醫給世界的禮物。

  目前,傳統中醫治療手段以及中藥產品,是我國醫藥產業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在華人文化輻射的國家及地區受到廣泛認可。儘管如此,而讓業界有點尷尬的是,中國醫藥(23.210,-0.12,-0.51%)保健品進出口商會(以下簡稱中醫藥商會)統計數據顯示,2017年我國中藥類產品出口金額僅為西藥產品約十分之一。

  3月17日,羅蘭貝格管理諮詢公司合伙人林江翰在採訪中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由相關調研可以看出,目前對中藥產品接受度比較高的市場,依然以亞太地區為主。「有中華文化影響的地區顯然是中藥產品出口的主要市場。」

  中藥類產品出口比西藥低

  中醫藥商會根據海關數據統計,2017年我國中藥類出口金額為36.4億美元,同比增長2.07%,其中植物提取物市場出口額為20.10億美元,同比增長4.33%,中成藥出口2.50億美元,同比增長11.03%。但是中藥材及飲片出口持續負增長,同比下降2.23%。

  上述統計數據還顯示,西藥類產品共出口354.56億美元,增長12.62%。其中,原料葯出口291.17億美元,同比增長13.71%。製劑出口34.56億美元,同比增長8.32%。而在進口方面,西成藥位居醫藥產品之首達171.57億美元,增幅為21.66%。

  林江翰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以世界醫藥市場來看,目前還是以西藥為主流。「根據中藥產品的出口狀況,明顯看出主要出口地還是以亞太地區為主。也就是受中華文化影響較深的臨近國家對中藥產品的接受度更高,比如日本就有完整的漢方葯體系,但是歐美國家總體對中藥產品的支持度不高,美國的醫保報銷體系更加支持仿製葯,中藥在歐洲的銷售情況也遠不如亞太地區。」

  除此之外,中藥產品走出「華人文化圈」,還曾遭遇部分國家因「信任危機」而豎起的政策壁壘。據媒體報道,2013年末,英國藥物管理局宣布從2014年4月30日起,嚴禁未經許可的中草藥成品在英國診所和市場銷售。

  對於中藥產品的接受度,為何在「華人文化圈」內外有著雲泥之別?林江翰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上述現象的出現,都是由於中醫與西醫是基於兩套完全不同的論證體系,中醫的藥物更多基於實驗性論證,藥效評定、檢測方式不完全適用於西藥臨床檢測體系。「就好比是用籃球的遊戲規則評判足球運動員,後者肯定是弱勢的。」林江翰表示。

  而一位定居美國的華人消費者告訴記者,目前在美國市場,比較常見的是中藥產品多在華人藥店銷售,美國本地品牌藥店鮮見銷售。

  國內仍是中成藥主要市場

  日前,蜜煉川貝枇杷膏在美國走紅的新聞引發大家關注。據報道,流感在美國肆虐的時候,被標為「草藥飲食補充劑」的「京都念慈菴川貝枇杷膏」因為成功止咳,在紐約流行,價格翻10倍。

  據了解,由於歐美國家對於中成藥物設置政策壁壘,許多中成藥只能以「補充劑」的形式售賣,而非藥品。而這一次川貝枇杷膏在紐約的爆紅,也是它藥用價值的體現。

  相反,在國內市場,由於近幾年政策紅利的不斷推動,中成藥正在迎來上升窗口。方正證券(6.400,-0.03,-0.47%)預計,未來幾年中成藥行業將出現爆髮式增長。

  據悉,中成藥行業屬於中藥行業的三個支柱產業之一。隨著醫藥工業的快速發展,國家陸續出台了新版GMP標準、《要求落實中藥提取和提取物監督管理有關規定》、《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2016~2030年)》等政策,頒布了《中醫藥法》。而據中商產業研究院的分析報告,預計2018年中國中成藥累計產量將達到365.7萬噸。

  根據中康CMH監測數據,中成藥僅零售終端市場的規模便達到1277億元,遠超出大中藥類產品出口總體規模,國內仍是中成藥的主要銷售市場。

  根據中醫藥商會公布的排行榜,在2017年中藥出口企業出口額前20名中,從事植物提取物產品居多,而主要從事中成藥銷售業務的北京同仁堂(33.500,0.41,1.24%)國際葯業有限公司,簡稱同仁堂國葯(08138,HK),位居第七。而同仁堂國葯為同仁堂(600085,SH)子公司。

  同仁堂證券部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目前同仁堂產品出口業務由同仁堂國葯運營。

  同仁堂國葯截至2017年末的年度數據顯示,2017全年同仁堂國葯三大主要銷售市場分別為中國香港、中國內地、中國澳門,收入為6.36億港元、3.23億港元以及1.42億港元。其餘市場分別為澳大利亞、加拿大、新加坡以及紐西蘭,收入為5317.3萬港元、3594.3萬港元、2396.9萬港元以及1962.7萬港元。

  而馬應龍(17.950,0.02,0.11%)(600993,SH)證券部工作人員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由於海外對於中成藥的監管政策與國內不一樣,目前馬應龍產品的主要銷售渠道還是在國內,「現在馬應龍的海外市場主要是非洲、東南亞,俄羅斯、美國市場也有銷售,但是銷量不大。」

  在金活醫藥董事局主席趙利生看來,未來中成藥在海外的接受度將逐漸提高。「我們國家的中成藥等中醫藥產品,在逐漸向規範化、創新化的方向發展。中成藥產品質量把控越來越嚴格,生產技術也更加先進,產品使用方面也更加方便,所以海外市場的接受度會逐漸提高。中醫與西醫各有優點,但隨著人口老齡化進程加快,以及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對健康食品的不斷追求等,將進一步激發、擴大中醫藥產品的潛在市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藥 的精彩文章:

這幾種野菜你吃了嗎 這可都是寶
「葯」有知識|談談中藥生品與炮製品

TAG:中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