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從普京「競選綱領」看美俄關係:前景黯淡,軍備競賽則未必

從普京「競選綱領」看美俄關係:前景黯淡,軍備競賽則未必

當地時間2018年3月15日,俄羅斯莫斯科,俄羅斯總統普京出席「俄羅斯,機會之地」青年論壇,發表演講為大選造勢。 視覺中國 圖

2017年,俄美關係波瀾不斷,既有外交戰、媒體戰的你來我往,也有制裁戰、口水戰的交叉起伏。經歷了特朗普初任美國總統後約半年的觀望和等待,隨著「通俄門」不斷發酵,俄羅斯精英最終對美國失去了幻想,認定遏制俄羅斯將成為美國的長期戰略。

3月1日,普京在發表國情咨文中首次展示了俄羅斯最新研發的尖端武器並強勢表態「俄羅斯仍然是世界頭號核大國!」俄軍方人士次日聲稱,美國反導系統對抗俄羅斯新型武器無異於「彈弓打飛機」,俄國防部長紹伊古則稱美國部署在全球的反導保護傘為「一把破傘」。

普京在相當於他2018年大選競選綱領的國情咨文中「劍指」西方,俄美關係陡然緊張,政界、學界關於「新冷戰」的爭論甚囂塵上。作為對世界政治氣候有著舉足輕重影響的一對大國關係,2018年的俄美關係將走向何方?

全球安全:競爭與對話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俄美兩國過去幾十年間在削減進攻性戰略武器和防止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擴散問題上積累了不少矛盾和分歧。

根據1974年美蘇達成的反導條約,雙方應停止發展戰略防禦性武器,以便於雙方能夠確保相互摧毀,這樣雙方誰也不敢輕易動用核武器。事實上,美國不僅有戰略進攻性武器,還在全球積極部署戰略防禦性武器,這就意味著美國有可能單方面使用核武器,使俄羅斯沒有第二次打擊能力。

俄羅斯始終對俄美兩國履行國際裁軍義務程度不對等頗有微詞。1992年俄美簽署了《納恩—盧格減少威脅合作計劃》,美方據此對俄羅斯的絕密級核設施進行了620多次檢查。1993年俄美又簽署了《高濃縮鈾—低濃縮鈾計劃》,10家美國機構的100名專家在10年間對俄羅斯的絕密核生產基地進行了170多次考察並現場監督俄方將500噸軍用鈾轉化為低濃縮鈾。普京在瓦爾代論壇上直言,美國專家可以隨時自由出入俄羅斯核設施,而俄羅斯專家則只能在美方指定的時間和地點考察美國的核設施。

進入新千年,俄美先後簽署了關於和平利用核能的合作協議(即123協議)和軍用鈈處置協議,但2014年美國單方面終止履約123協議,軍用鈈處置義務則被美國國會2018年預算案凍結。此外,美國2002年單方面退出反導防禦條約,並將銷毀本國化學武器的截止期限從2007年推遲至2023年也引起俄羅斯強烈不滿。2017年底,雙方圍繞美國可能退出《中導條約》的問題再起爭議,雙方圍繞軍控和不擴散問題的矛盾愈演愈烈,並以3月1日普京在國情咨文中「亮劍」並誓言捍衛俄羅斯的戰略安全達到了頂峰。

普京的新聞秘書佩斯科夫表示,俄羅斯此舉旨在維護戰略均勢,莫斯科無意挑起任何軍備競賽。而分析人士普遍認為,普京關於新武器的聲明可能會加快美俄軍備競賽。但是,鑒於俄美多年軍控談判合作的經驗和當前的現實局勢,不排除兩國回到談判桌前就全球安全展開對話的可能性。俄羅斯前外長伊萬諾夫呼籲國際社會聽清並正確理解莫斯科發出的信號,他表示,莫斯科建議「馬上根據新形勢啟動有關新安全體系的談判」。

烏克蘭局勢:矛盾與膠著

俄美兩國國家利益在地緣政治經濟層面主要體現在北約東擴與俄羅斯戰略安全空間的矛盾,尤其是圍繞俄羅斯周邊國家的力量博弈,目前主要集中於烏克蘭問題。

俄美去年在烏克蘭問題上接連過招,華盛頓接連出台制裁法案充分顯示了美方對烏克蘭問題的強硬立場。2018年烏克蘭問題仍然是俄羅斯與美國博弈的焦點,美國很可能繼續渲染烏克蘭問題以影響俄羅斯總統大選。新年伊始美國便發布了「克里姆林宮報告」潛在制裁對象名單,啟動了對俄最新制裁,國會批准了3.5億美元預算用於對烏克蘭的經濟軍事支持。種種跡象顯示,美國正試圖將烏克蘭危機維持在膠著狀態,並繼續推動在烏克蘭頓巴斯衝突地區部署聯合國維和部隊。

2018年烏克蘭國內局勢也不容樂觀。在人民生活水平下降,腐敗問題尖銳,政治鬥爭加劇的情況下,烏克蘭反對派或藉機發難現任總統波羅申科及其執政聯盟。若國內經濟持續惡化,不排除原定於2019年舉行的總統選舉和最高拉達(議會)選舉提前至今年舉行的可能。經濟困頓加之大選在即,基輔現政府對頓巴斯和烏俄關係的立場難有突破性的轉變。

面對西方的不斷發難和連續制裁,莫斯科堅稱美國和歐盟才是烏克蘭危機背後的推手,并力主通過「諾曼底模式」四方會談協調立場,敦促美歐就履行明斯克協議向烏克蘭政府施壓。普京去年10月表示,把球踢給俄羅斯,只讓俄羅斯想辦法是行不通的,各方都應切實推動局勢正常化。今年1月,俄羅斯在烏克蘭頓巴斯衝突地區部署聯合國維和部隊問題上立場已有所鬆動,同意國際維和行動逐步擴大到整個衝突地區。

相互認知:傲慢與偏見

俄美矛盾背後的深層次原因在於兩國在價值觀上的巨大差異以及戰略互信的缺乏。這與近年來兩國相互認知的削弱不無關係。

過去幾年,俄羅斯在西方和美國的形象每況愈下。俄羅斯政治精英中往往存在一種偏見,認為美國決策層天然反俄,俄美又都不是對方的主要經貿和科技夥伴,因此,俄羅斯對美國的信息攻勢總體上戰略模糊、戰術分散,對美國國內政策的影響力不足。美國在涉及俄羅斯核心利益的媒體、金融、能源、戰略安全等領域具備強大的影響力,但俄羅斯卻難以在上述領域對美國施加有效影響。

究其原因,可以看到,俄羅斯在過去的25年里幾乎沒有對美國實施過周密全面的「軟影響」,以提升美國對俄羅斯的認知。俄國民眾對美國的負面認知與美國民眾對俄國的偏見不僅沒有消除,反而逐漸固化並日益影響雙方的決策機制。俄羅斯的反美聲浪和美國的「俄國威脅論」日益成為兩國關係的障礙:偏見越積越深,偏見影響決策,決策造就制度,形成了惡性循環。

另一方面,俄羅斯政治精英對美國政治文化的了解也不夠深入。華盛頓的俄羅斯利益代言人難以改變美國國內對俄羅斯的印象,面對官方延長對俄制裁的決定回天無力。改善美國的對俄輿論,爭取不同利益集團的支持,加大對美國內政的影響力將會成為俄羅斯下一階段對美信息戰略的核心。儘管西方對俄羅斯的大國地位意見不一,但是,俄羅斯若要西方接受其政治經濟大國的自我定位,恐怕也需要更多、更具針對性的宣傳策略。

總體趨勢:制裁對抗或成新常態

當今世界是全球化、信息化高速發展的世界,國與國之間的相互關係和相互依存日益密切,很難把兩個國家完全對立起來,其結果必是兩敗俱傷。所以,俄美雖然有各種各樣的問題,雖然存在結構性矛盾,但是也總在不斷地尋求合作的契合點。

雖然俄美政治精英之間的關係劍拔弩張,但兩國在其他層面的交流與合作仍將繼續發展,例如友好城市、企業互動、畜牧業合作、教育科學交流、文化藝術聯繫,以及人員交流等等。這些雙邊接觸雖不足以彌補高層缺乏的溝通和共識,但能夠確保俄美關係在複雜尖銳的內外環境下維持正常的航向。

總體上,美國對近期與俄羅斯達成共識的前景持悲觀態度,俄美在當前形勢下開展切實對話困難重重。特朗普當選後,美國國內政治風向快速轉變,俄羅斯問題和反俄情緒迅速與美國的國內政治交織在一起,並成為懸在特朗普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美國總統的權力受整個政治體制的制約,因此,特朗普本人在改善俄美關係上的轉圜餘地非常有限。未來的俄美關係將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兩國的外交行為,以及俄美在全球熱點地區地緣政治競爭的態勢,尤其是在與俄羅斯利益攸關的後蘇聯及其周邊地區。

展望2018年,俄美關係多半會以非對稱性對抗不定期激化和美國繼續遏制俄羅斯為主線,對抗與制裁交互之下,俄美關係改善的前景頗為黯淡。

儘管當前俄美關係幾乎處於最低點,仍不排除雙方就敘利亞、朝鮮、烏克蘭等問題謀求互利對話,探索理性妥協的可能。畢竟,俄美曾不止一次借「巧外交」力挽狂瀾。而在俄美關係觸底,兩國缺乏信任,美國堅決遏制俄羅斯,兩國戰略競爭輪廓日益凸顯的複雜情況下,雙方更應致力於改善關係,無論俄羅斯總統大選和美國中期選舉結果如何。

(作者繫上海外國語大學俄羅斯東歐中亞學院教授,俄羅斯研究中心副主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澎湃新聞 的精彩文章:

《高玩救未來》:靠遊戲玩家拯救人類,那得出多少幺蛾子
春季養足陽氣,排除毒素,全年輕鬆

TAG:澎湃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