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育兒 > 最偉大的12個教育法則

最偉大的12個教育法則

一、夢想法則:孩子的成長需要夢想

在比爾老師的課堂里,他布置了關於未來理想的作文。羅伯特同學描繪了一個200畝牧場,以及在這個牧場里縱馬賓士的情況,並為自己的設想畫了一幅牧場圖。比爾老題給了一個F的評價(即差的評價)。羅伯特滿懷希望,卻沒有得到好的評價,他問了老師。老師的回答時,太不切合實際。因為羅伯特的父親只是一位馴馬師。他要求羅伯特重做一份作業,就可以給出一個好成績。羅伯特思考再三,並沒有那麼做。多年來,這個F作業,就成了激勵他的動力。多年以後,他果真擁有了200畝的牧場,當年邁的比爾老師來參觀時,比爾老師淚流滿面,要知道,他差一點就毀了一個孩子的夢想。

在一個實驗中,主持人在黑板上用粉筆畫了一個圓。機關幹部沒有作出回答,而是望向在場的上級,局長回答:沒有經過研究,不能隨便回答這個問題。問到大學中文系學生,他們哈哈大笑,拒絕回答這個傻子就知道的問題;問到中學生,一尖子生回答是「零」,一個調皮生說是「英文字母O」,卻遭到老師的白眼。最後問到一年級小學生時,孩子們爭先恐後回答:是月亮、是乒乓球、是燒餅、是李谷一老師唱歌時的嘴、是老師發怒時的眼睛。這個實驗的題目被命名為「人的想像力是怎麼樣喪失的」,非常貼切,當西方老題努力挖掘學生的想像力的時候,我們的教育在告訴孩子「標準答案」。

當年的神話故事「嫦娥奔月」,如今已經實現。沒有很多失敗的嘗試,哪來今日的神話呢。當我們給一個未成年的孩子交待一件事時,不要急著教他怎麼去做,你只需要告訴他應該做成什麼樣就行了,必要的,作一些安全方面的注意提醒。至於方法,讓他們去想好了。而在這期間,我們只需要鼓勵再鼓勵。

二、羅森塔爾效應:對孩子積極期望

羅森塔爾是20世紀美國的心理學家,皮格馬翁是古希臘神話的主角。

這個效應,指的是一個積極的期望帶來積極的結果的效應。在皮格馬翁神話里,他是賽甫路斯的國王,也是位雕像家。他愛上了自己的一尊美女雕像,他期待她能接受她的受。他的執著的愛,感動了愛神,於是雕像活了,成了國王的妻子。於是有了今天的賽甫路斯人。神話終歸博人一笑。而羅森塔爾的試驗,卻得出了這個效應。他對兩組隨意組合的學生分別給予積極和消極的評價,後來,果真就是那樣的積極或消極的結果。積極的期望,其實就是一種外界的支持。在人的心目中,家人、朋友是這種支持力量的核心,家人、朋友的期望支持也更有塑造力。在你挫折的時候,無論是孩子,還是我們成人,對這種力量都非常期待。反過來,缺少這種積極的期望與支持,他就變得消極,或者在挫折後一撅不振。

三、強化定律

人的習慣是被培養的,無論是有意識的,還是無意識的。而事實證明,一個好的習慣,會讓人走向成功,或者擁有好的心態。

有一個鯨魚實驗。科學家有水裡放一堵玻璃牆,鯨魚和實物各放在一邊。一開始,鯨魚猛烈的撞擊著玻璃,後來它終於發現,那是不可能的,所以,一段時間後,它不再撞擊了。後來科學家把玻璃牆拆了,然而,鯨魚還是如是有玻璃牆的一樣,只在自己那邊活動。

人的行為正如這個故事一樣,在一段時間或一些重複的經歷後,就被固定起來,就形成了習慣。研究表明,21天就足以形成一個習慣。當然,如果要改變一個習慣,也跟這個習慣形成的時間有很大關聯,改變會更難,要花費更多時間。所以,我們要注重孩子的細節,注重引導。一個好的習慣,就是一筆財富,他會享受一生的。

四、狼性法則:培養孩子的好奇心

我們常說,學習靠的是興趣。然而,興趣來自哪裡呢。好奇心的培養,就是讓人對一件事物有了解的慾望,進而他就會深入探究、學習。研究表明,對任何事物都有好奇心的人,興趣往往十分廣泛,創造力也特彆強。

狼是世界上好奇心最慢的動物,既使是熟悉的環境、事物,它們都不認為是理所當然。大自然的一個松果,一塊鹿角,都是它們的玩具。小狼也在好奇心的驅使下,不斷學習,不斷成長。

孩子同樣對這個世界充滿好奇之心,他們會玩一些各種各樣的東西,做各種各樣的嘗試,也會問出我們也回答不出來的問題。正如小狼一樣,他們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學會很多東西。然而,我們常常沒有那樣的開闊眼界,當他們做一些奇怪的事情時,容易被我們呵責。最終,他們的好奇心慢慢減弱。好奇心,可以說是跟注意力、反應力有關的東西,人一旦對外界沒有好奇心,也就沒有更多的注意力,對外界的反應也就變的緩慢起來。先不要說長大後的創造力,單是在競爭的世界裡,他們的生存會受到挑戰。

怎麼樣培養好奇心呢。在教育界,有一個抽籤教學法。學生對原有的學習內容容易厭倦。因而學習就變得消極。在日本的鈴木老師的學生里,這種情況也正在發生。寅次是位聰明的學生,他學什麼曲目都比別人快很多學會。因而他不願再多加練習。鈴木老師知道,這對他以後能否成功很關鍵,沒有得到鞏固的課程,最終都無法學到更好。正因為此,他對他的學生採用的抽籤教學法。將所有曲目編號,每堂課,讓學生都隨機抽一個曲目。這樣,寅次因為是自己參與了這個遊戲(也相當於參於了老師的教學,而事實上,這一切可還是在老師的掌握之中,因為結果達到了),因而也更努力的練習。

五、魚缸法則:心靈的成長需要自由

一家公司里,幾條小魚放在一個魚缸里,好幾年了,竟然還是那麼小,於是人們認為,這魚就是這種小個頭。有一天,魚缸被打破了,因為一時找不到魚缸,於是,就把他們養在院子塘里。沒想這些魚竟然瘋了似的長的很大。

魚需要自由的成長空間,人更是如此。我們常常幫孩子作出選擇,選擇學校,選擇衣服,選擇玩具等等,我們常常幫孩子作出回答。因而,孩子沒有選擇,沒有思考。所以,他沒有創新思維,也不會有太多嘗試。你可以讓他學到很多知識,你卻無法讓他舉一反三,也無法讓他有更好的想像力。

六、南風效應

南風與北風打賭,看誰的力量更強大。他們約定,看誰能把行人的衣服脫下來。北風冷冷的、張牙舞爪的吹,行人把衣服越裹越緊;南風出馬了,它徐徐的吹,溫暖的吹,直到風和日麗,行人都脫掉大衣。南風勝利了。那麼,南風為什麼勝利了呢,因為它讓人們的行為是自覺的。這種啟發人們反省、滿足自我需要而達到目的的做法,被稱作「南風效應」。

人不可能不犯錯誤,任何錯誤,只要悔改,總可以回頭。當小傢伙不小心把牛奶弄倒在地上時,媽媽溫和的說:這真是個漂亮的牛奶海洋。並進而告訴孩子,牛奶海洋雖然漂亮,但地板卻要受罪了,她跟孩子一起把地板擦乾淨了,並告訴孩子正確的拿牛奶方法。一個錯誤一旦發生,就算再發火,它也發生了,我們要做的是,如何避免重複犯這個錯誤,並要收拾這個錯誤帶來的殘局。當女兒穿著很前衛的衣服時,作為母親朱迪非常擔心並且不認同,因而她說教了很多次,但並沒有解決問題。於是她深入學校,發現,學校里大部分學都是這樣。於是她跟女兒約定:你可以還這樣穿衣服,但要是跟我一起出去的時候,可得穿的正統點。這對你只是退了一小步,我可是退了一大步。事情圓滿解決。

了解事情的情況,並尋求妥善的解決方法,這正是商人世界裡的雙贏法則。我們只是為了解決問題,哪怕是錯誤,而不是為了生一時之氣,而讓錯誤一而再再而三的發生。另一方面,從孩子的角度出發,他的一切都在嘗試與成長的階段,多加寬容,注重引導,不正是我們都需要的。而如果,孩子並不喜歡與信任你,你說的一切都很難湊效呵。

七、自然懲罰法則:孩子自己承擔過錯

盧梭認為:兒童所受的懲罰,正是他的過失所帶來的自然結果。這就是自然懲罰。用我們的話說:每個人都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你的過失,不可能由別人來承擔。這個方法的另一個方面是:有時候,讓孩子自己去嘗試,如果他覺的少穿一件好,就讓他冷著吧。他自己感受經歷的東西,往往比我們傳教給他的深刻。

約翰一次又一次忘了帶飯,媽媽也說了不知道多少次了,在他忘了的時候,她怕約翰餓著,就給他送過去了。有一天,媽媽知道了自然懲罰法,她跟約翰說,今天可別忘了帶飯去學校,媽媽今天很忙,你要是忘了,只能自己餓肚子了。約翰答應著,飯卻還是依然忘了帶。他打電話給媽媽,撒驕著磨著媽媽,媽媽還是決定不管他。於是,約翰餓著肚子過一下午。回家裡,約翰生著氣,媽媽還是不理他。後來,他終於能做到不忘記了。

八、尊重法則:心靈的成長需要尊重

魯迅先生說過:對孩子「小的時候不把他當人,大了以後,也做不了人」。自尊心是不甘落後,相信自己不比別人差的一種情感體驗。

自尊是人生要學的第一個原則。在一個老師的課堂里,老師拿出一本著名漫畫家的書,告訴孩子們這本書里的故事,也叫孩子們自己講一個故事,並讓他們畫出來。雖然孩子們的故事很不成故事,畫的也不成樣,老師還是很認真的記下來,並將記下的故事跟畫裝在一起。他告訴大家,這是你們寫的第一本書,現在你們小,以後長大了,就能寫出好的書來,也會成為偉大的人物。要讓孩子真正長大成人,就應該讓孩子從小就「站著」,而不是「趴著」去仰視那些大人物。這種對等的方式,可以讓孩子有一個自信和健全的人格。

研究表明,與9個月到3歲的幼兒多交談,他長大以後會更聰明。子女與父母之間關係平等,相互尊重,且保持溝通交流的家庭,孩子的智商明顯比別的孩子高出許多。當孩子遲到時,媽媽了解到,原來孩子是為了去河邊看日出,媽媽告訴孩子「日出很美麗,孩子你真的很棒」,同時也告訴孩子「日出太美了,時間也太短了,所以要珍惜時間和學習的機會」並送一塊表,從此孩子再也沒遲到過。尊重孩子,把他看作一個獨立的人,尊重他的隱私,尊重他的選擇,尊重他的朋友,常跟他交流,多加尊重,合理引導,他就會得到更好的成長。

九、延遲滿足:從小培養孩子的耐心

人有無耐心,表現出兩個方向。一個是,想要什麼就要什麼;另一個是,能夠等到自己需要的東西到來。這中間的區別的就在於,一個不等,一個可以等。這個等,就是耐心。美國心理學家沃爾特做過一個經典實驗「成長跟蹤實驗」。他在一個幼兒園選出十幾個4歲兒童,並給每人一粒糖,告訴他們,如果現在就吃,就只能吃到一粒,如果20分鐘後再吃,就能吃到兩粒。有些兒童急不可耐的就吃了,有些孩子通過各種方法,如唱歌,說話,甚至睡覺的方式,敖過了於他們而言漫長的20分鐘。經多年跟蹤,他們發現。能等到20分鐘的孩子,在青少年時,他們仍能夠等待,在各方面綜合素質明顯強於等不及的孩子,並在以後也更容易的獲得了成功。那些性急的孩子,在青少年時期也更多的表現了,固執、優柔寡斷和壓抑的性格特徵,他們往往屈從於壓力,而選擇逃避。

有一個「三分鐘遊戲」。孩子不喜歡讀書,只喜歡玩遊戲、看電視。爸爸找來一個仿古的沙漏,而孩子非常相玩這個沙漏。爸爸跟他約定:這個漏斗是古時的計時器,沙子漏完正好是三分鐘,咱們一起看故事書,三分鐘一到,你就去玩吧。開始幾次,孩子根本沒看書,而是盯著沙漏看,等沙子漏完就去玩了;但爸爸並不氣餒,多次之後,孩子慢慢的把視線轉到書上來。再多次,孩子被書中的內容吸引了,要求延長時間,但爸爸堅持只看三分鐘。很多次後,孩子就主動去看書去了。三分鐘,正是適合孩子的注意力的特點,三分鐘之後,就打住,要經過很多次培養,形成習慣,這樣,孩子就能做到在一定時間內專註於一件事物了。家長的恆心和耐心也得到了考驗呵。

十、感覺剝奪:自己品嘗生活的滋味

加大拿蒙特利爾海勃實驗室的心理學家進行了「感覺剝奪」實驗。實驗者帶上半透時的護目鏡,限制其視覺;用單調的聲音限制其聽覺;在他們手臂上戴上紙筒套袖和手套,用夾板固定腿腳,來限制其觸覺。被實驗者被安排在幾個單獨的實驗室里,幾個小時後,他們就開始感到恐慌,進行產生幻覺,連續三四天後,他們產生了許多病性心理現像:對外界刺激敏感,出現錯覺、幻覺,注意力渙散,思維遲鈍,產生緊張、焦虛、恐懼等負面情緒,精神上感到難以忍受的痛苦,他們急切要求停止實驗。實驗停止後數日,他們才慢慢恢復正常。

通過實踐,心理學家發現:感覺是人最基本的心理現像,通過感覺我們才能獲得外界的信息,才能適應環境求得生存。大腦的發育、人的成長、成熟是建立在與外界環境是智力和情緒等心理因素髮展的必要條件,我們應該讓孩子積極感受豐富多彩的外界環境,從環境中獲得更多的知識和信息。很多家長慢孩子吃苦受到危險等,把孩子放在較好的環境里,這樣孩子不僅會眼界狹小、心胸狹隘,而且因為缺少很多社會實踐,對未來多變的社會環境將難以適應。

十一、路徑依賴:從小養成好的習慣

人的習慣就如走路一樣,選擇了一條道路,人就會沿著這條道路走下去,這就是「路徑依賴」。好的習慣就如路一樣,會影響到孩子的一生。一頭大象,只需一根細繩子就可以拴住;一頭小象,既需要用鐵鏈;這就是強制的培養形成的習慣。好習慣就是一個好的思想方法,但能想的到,不等於能做的到。從前一位窮人,撿到一本書里,說有一種點鐵成金石。他按照書的方法,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去尋找點鐵成金石。他為了辯別是自己曾找過的石頭,將那些普通石頭都扔到大海里,有一天,他碰到了那塊點鐵成金石,他習慣的就扔到海里。回過神來的時候,已經無法再找到了。習慣的力量是強大的,所以教育就是要培養一種好的習慣。一個好吃懶做,好睡懶覺的人,很難做的到勤奮學習。

十二、倒U型假說:給孩子適當壓力

一個人一點都不興奮的時候,他根本就沒有把事做好的動力;當一個人處於極度興奮時,隨之而來的壓力會讓他無法做好事。適當的壓力,保持輕度的興奮,才能把工作做的更好。倒U型假說,論證的是工作壓力與工作業績的關係。壓力太小,沒有動力;壓力太大,又成為阻力;只有壓力適中,才能成為激勵人的動力,這個狀態的人工作效率會很高。

有一個和尚打油的故事,老和尚對小和尚一再強調不要把油灑出來,否則罰做苦工一個月。小和尚打油回來一直這麼想著,結果一緊張,油還是灑了出來。我們平時也有這種習慣,你要做什麼事的時候,一個人去做,可能會做的比較好,因為旁邊沒人,就沒太大壓力,旁人一多,你利索的事也做不好,這就是旁人對你形成壓力。這就是心理素質不夠好的問題,不要太在意,保持自己的謹慎,才能更好的發揮。有一個心理暗示的故事:一個原始部落里,大家都相信他們的巫師,只要是他說的,人就會朝著他說的方向發展,或好或不好,甚至死亡。後來一個心理學家研究證實,正是人們過於相信巫師,他的話就成了心理暗示。所以,保持自我,不要受干擾,這樣才能發揮,壓力也會得到合理的利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