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研究概述
確切的說,文化研究是不願意給自己下定義的……
一、定義
我國文學、文藝學領域受西方文化理論思潮的影響而開展文化研究。文化研究是一個具有強烈批判精神的跨學科領域,主要研究大眾傳媒和通俗文化。早期受馬克思主義、阿爾都塞意識形態理論以及葛蘭西文化領導權觀點影響,強調階級取向,宏觀權力結構和結構主義。後受女性主義、種族主義、福柯等人的影響,轉向研究話語中的微觀權力。種族和性別成為中心。
與精英文化相對,文化研究所研究的文化是大眾文化。它的研究對象是具體社會環境中的文化,分析它們如何表現自身,受制於何種社會與政治制度。研究文化如何創造和改變個人生活經驗,研究人們的日常生活以及社會關係,透視文化現象背後的權力博弈。
文化研究面對的是我們生活的大千世界,它藉助話語分析看似天經地義的社會現象,避免盲目的膜拜。
二、方法
文化研究源於法蘭克福學派的批判理論。經由英國伯明翰大學當代文化研究所而不斷發展。
文化研究方法始於威廉斯。他認為文化是日常的,文化研究應該關注普通人的日常生活。要通過還原文本或實踐的方法提供文化的替代性解讀,以避免被當代價值觀所束縛。受其影響,目前文化研究的方法主要有文本分析和受眾符號解讀。文本分析用以揭示大眾傳媒為占統治地位的利益和意識形態服務的傾向,後者則為考察受眾符號解讀提供了多樣性。
三、本土
我國的文化研究始於90年代末期。全球文化工業的衝擊、讀圖時代來襲、消費社會降臨、文化的物化等原因使原本複雜的文化狀況更加紛繁。文化研究正是在這一語境下成為知識階層解釋世界、介入現實的一種表達方式。它批評與政治的視角給予個體臧否主流文化形式的能力,它鼓勵個體拆解媒體信息的編碼把戲從而對抗媒體的專制,在走出「單面人」的巨大陰霾後自由地舒展個性。它提倡我們為理想的社會和更美好的生活而奮鬥。
四、對象
與英國或美國偏愛種族和性別問題不同,中國的文化研究對象包括表徵、意識形態、文化工業等思想,偏向於消費社會,現代性以及城市空間等問題。著重分析現代生活對於文化傳統的影響。
文化研究一方面進行批判性分析,分析支配性文化的形成、運轉和傳播機制,分析社會文化狀況及背後的壓迫性機制。另一方面進行促進性介入。它直面當代中國人日常生活,促進社會的一般文化狀況良性改革。
五、不足
歷經近三十年的發展,文化研究取得很多進步,但仍存在不足。
1、為了避免單一的經濟還原論而避開消費問題的討論。
2、政治經濟學批判視野的嚴重缺席。文化研究迷戀於文化建構的解析,但不應因此誇大文化的作用而遺忘了政治行動;
3、未能本土化,僅用理論話語解釋文化現象,忽略其批判精神。對大眾文化的批評未能結合中國社會文化結構,帶有知識分子個人色彩,精英主義的價值取向。如果把歐美理論哪來解釋中國的現象,文化研究就變成了另一種形式的殖民主義。現象是為了印證結論,形成顛倒的邏輯。
文化研究以一副平易近人的面孔回到日常生活,這是件好事,但不能因此而失去批評生活的能力;文化研究側重於解釋世界,但重要的是要改變世界。我們應該始終立足於社會批判立場,對種種權利不妥協。
《迷霧》里有句台詞特別好。送給所有文化研究人。


TAG:赤木繁花 |